张洪江(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325001)
促进足球课堂有效学习的思考
张洪江
(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325001)
笔者确定了《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及运用》一课的主题后,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整节课的完整呈现,先后对课的设计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修改和完善。本课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内容的指导下;并结合在2015年9月至12月,通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首批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留学培训活动学习的理念,进行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法国足球训练倡导所有的技术、技能都要源于比赛,运用于比赛,一节传统的训练课从比赛开始,最后再回归比赛,比赛在整节课所占的比重甚至达到60%左右,这与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一节训练课大致的教学流程是:热身—结合主题的比赛—技术练习—情境训练—回归比赛。结合主题的比赛目的是为了使球员能在比赛中主动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预先设计的针对性强的技术练习,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使技术达到接近完美的程度,再跟进情境训练(加入防守或对抗)过渡到技能的运用,最后回归到真实的比赛,将训练成果通过比赛加以呈现,有效地达成当天的主题训练目标。另外,法国青少年足球训练非常重视对球员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倡导协调性的训练贯穿于球员运动生涯的始终。
因此,笔者也在逐步地尝试将法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提倡的教学训练模式、《纲要》内容和温州市“以赛促学”的学习方式三方面相结合,此次研讨活动恰好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尽管此次留学基本是针对校园足球的训练层面,但基本的训练和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一节法式训练课(90min)的理念和模式结合到《纲要》精神的落实中,并在短短的40min内加以呈现。然而做起来并非易事,从最初把这节《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及运用》设计为新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第二阶段完全渗入比赛,充分融入法国训练课模式,到最后结合《纲要》提倡的“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和“以赛促学”的设计思路,笔者对课的内容做了多次的调整,最终也借鉴有关专家的建议把设计思路加以整合。最后,将本次《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及运用》定位为复习课第三课时,教学流程为:技术性的热身(检验)—技术学习与技能提高(发现问题,侧重解决重、难点的多种练习手段)—情境训练(技能运用、接近比赛)—结合体能的技术运用与拓展。
1.热身阶段
在热身阶段,笔者根据学生对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前两次课的初步掌握情况设计一个开放式的热身情境,要求学生在连续不停地跑动中完成传接球,目的是检验以往的技能储备并发现问题(见图1)。
图1
2.技术学习与技能提高阶段
在热身结束后,通过预设的各种技术训练方法,包括模拟的上步击球、连续抛接固定位置击球提高支撑发力的协调性、两人原地练习(见图2)、四人有方向的传接球(见图3)、四人协调配合的交叉跑位移动中完成传接(见图4)等形式,从技术的学练逐渐过渡到技能的掌握和不断提高。
3.情境训练
在传接球技术的情境训练中,在上述四人练习的基础上,采取3对1的形式,先对防守队员采取限制,双手放在背后,在区域内进行拦截,通过这样降低传接球的难度,再逐渐解放双手,过渡到实战比赛,要求控球队员只能在标志线上移动,以训练队员的无球跑位意识,采取比赛的形式激发兴趣,规定连续传五次即可得1分,中间拦截一次得1分,通过这样的情境训练使学生真正地将技术运用于实战(见图5)。
图2
图3
图4
4.结合体能的技术运用与拓展
最后环节的设计,本课并没有安排比赛,而是引入脚内侧的射门技术,并结合绳梯进行各种脚步的身体协调性训练,使训练不停地循环下去。引入射门环节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学生来说将球射门才是足球运动的兴奋点所在,同时穿插体能的训练,最终实现“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的构建(见图6)。
图5
图6
整节课是否围绕比赛进行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具有的技术水平来决定,设计相对保守,是以检测和评价替代比赛,使操作性更强,并结合《纲要》的精神,强化体能的发展与技能的运用,这也是笔者对本次展示课设计的定位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