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加味联合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2016-10-10 02:26:14崔永健吉超全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7期
关键词: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崔永健 吉超 全雯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中医医院肿瘤内分泌科 苏州215100)

中医辨证加味联合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崔永健吉超全雯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中医医院肿瘤内分泌科苏州21510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加味联合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内服自拟益阴消渴汤联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对照组35例仅给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重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FBG、2 hPG及HbA1c控制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益阴消渴汤配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血糖,且显著减少了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益阴消渴汤;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时间越长,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越严重,该类患者通常采用单一口服降糖药物或预混胰岛素治疗降糖效果往往不理想,常常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了低血糖、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本研究运用自拟养血益阴汤辨证加味治疗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4± 11.3)岁;糖尿病病程2.3~9年,平均(6.3±2.9)年。所有患者均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但血糖控制不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肥胖标准符合1999年亚太地区肥胖病诊断标准,即BMI均≥25 kg/m2。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关于消渴的诊断标准拟定,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见消瘦可诊断。

1.2.3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入院前曾连续运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超过3个月,但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空腹血糖(FPG)>8.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mmol/L,HbA1c>7.5%;年龄均≥60岁,且意识清晰,活动自如。

1.2.4排除标准 (1)1型糖尿病患者或BMI不达标、存在甲状腺疾病及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胰腺切除术后患者;(2)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原有降糖方案治疗,并给予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

1.3.1对照组给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三餐前半小时给予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睡前给予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直至达到FPG<8.0 mmol/L,2 hPG<11.1 mmol/L的目标值。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益阴消渴汤辨证加味治疗。方剂组成:黄芪30 g、沙参20 g、麦冬20 g、玄参20 g、生地20 g、丹参20 g、川芎20 g、地骨皮9 g、天花粉9 g、山药9 g、石菖蒲9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疗效观察

2.1观察项目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HbA1c及BMI和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2.2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消渴病”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FPG及2 hPG下降至正常范围,或血糖与治疗前相比下降>40%,HbA1c下降至6.2%或与治疗前相比下降>3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FPG及2 hPG与治疗前相比下降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HbA1c下降与治疗前相比>10%,但未达到6.2%;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恶化,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血糖及HbA1c下降未到达有效标准或恶化。

2.3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2.4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体重指数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和BMI变化比较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和BMI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FPG (mmol/L)2 hPG (mmol/L)HbA1c (mmol/mol)BMI (kg/m2)治疗组对照组35 3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78±1.34 6.39±1.22▲*9.92±1.26 7.13±1.45▲15.14±1.53 8.26±1.47▲*15.32±1.48 9.76±1.25▲8.99±0.79 4.36±0.42▲*8.76±0.55 6.24±0.36▲25.33±1.46 23.52±1.26▲*25.47±1.48 24.26±1.28▲

2.5两组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水平和BMI变化比较

表3 两组血糖水平和BMI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血糖达标时间(d) 低血糖发生[例(%)]治疗组对照组35 35 12.22±2.46*20.46±2.35 2(5.71)*10(28.57)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对内皮功能的损害可能大于慢性持续高血糖状态,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可能更易触发氧化应激反应,使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增高,从而激活补体促进黏附因子的释放,使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并促进血栓的形成,最终使冠心病、脑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幅度增加[1~2]。对于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会更明显。因此,如何安全的调控这类患者的血糖并使其安全达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糖尿病属传统中医学“消渴”范畴,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以肺燥、胃热、肾虚为主要病机[3~4],但若发病日久,阴津亏损,多以气阴不足,虚热内扰为主,病变部位多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治当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主要治则。本研究自拟益阴消渴汤方,方中采用黄芪补中益气;沙参、麦冬、玄参、生地滋阴生津清虚热;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地骨皮、天花粉滋阴清热;山药补肾益阴消渴;石菖蒲安神定志;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生津,通络化瘀之功。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方中诸药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糖、降血脂、扩张外周血管、脑血管、冠状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FBG、2 hPG及HbA1c控制程度好于均对照组(P<0.05),且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方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血糖,且显著减少了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李爱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6-3497

[2]田列,石岩.《四圣心源》论治消渴[J].吉林中医药,2016,36(1):94-97

[3]吴喜喜,柴可夫.从六郁论治消渴浅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 (2):31-33

[4]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 (7):784-787

R587.1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10

2016-06-30)

猜你喜欢
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34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饮食保健(2019年2期)2019-01-17 05:35:44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0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妇女之友(2016年11期)2017-01-20 20:02:31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29
猪的血糖与健康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