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怡杰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尹怡杰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原有的金融体系正进行逐步的改革与创新,着眼于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不良资产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学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进行了整合总结.针对不良资产,本文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探究了大额不良资产的存在的原因,然后进一步从商业银行、企业、金融市场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带来的影响并基于此总结了当前我国对于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若干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金融市场
关于我国不良资产的划分,在2002年根据资产风险的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定为五个水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就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通过查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经整合得出下表:
2010-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直至2015年第三季度,近五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呈现“双升”状态,地位显著的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比率也有所提高.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剥离了一些不良资产,但是同时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楼市泡沫.在银行间赛跑式的竞争中,争相增加放贷额,手段之一就是降低放贷门槛,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与银行的放贷业务仍然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关注加强监督.
我国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不是短时的偶发现象,各个相关领域的触及都是影响因素.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2.1政府干涉过多,商业银行资金财政化
我国商业银行是国家控股,国家或政府是其产权所有者,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带有了调节经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性功能.但这种所有权的约束在政府的不规范的干预行为中难以使商业银行的借贷活动市场化,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涉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对企业的资金补贴大多被长期化占用,还贷逾期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国有企业较多,但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国资委,缺乏技术管理创新精神,盈利动力不足,以不犯错为最大目标,也有些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况,还款意志薄弱,经营状况难以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加之一些相关领导出于自身利益对此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导致企业无力还款.
2.2信用制度存在漏洞,借款人违约相关惩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较不健全,借款企业在获取贷款前会伪造财务信息,虚假良好的资信状况骗取商业银行的信用借得资金.而在企业出现道德问题,还款违约时,由于相关惩罚法律不完善,受到的惩戒力度并不大,警示作用不强,相关不良资产的增长态势依然无法遏止.
2.3银行管理模式僵化,经营效率不高
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有贷款按照金额的大小分层次逐级审批、审批以定性分析作为主要的方式、审贷时更多侧重于分析单笔贷款风险.这种因循以往经济条件下的审批管理体制,对贷款的整体性重视不充分,且难以抵制行政手段对贷款决策的干涉,信贷风险势必加大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市场中利率、证券行情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应对不足,银行发生的贷款活动不能做到及时披露,贷款信息不透明,缺乏公众对其的有效监督与社会舆论压力.
2.4银行经营过程存在漏洞,工作出现失误
在银行管理过程中,一些银行职员缺乏责任心,私自发放人情贷款等,与外部人员勾结,玩忽职守.在银行工作中,借贷前一方面对企业的信用等级、借款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调查不足,了解片面,甚至没有进行审查就轻易放贷,难以发现企业财务信息造假情况,出现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企业逆向选择的情况,在起初就为不良资产的产生造成了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对担保人的审查不实,导致出现担保人资格不符担保合同无效、担保质押抵押缺乏合法性有效性、手续不符合法律规范等问题.借贷后监察不力,对企业的贷款资金流向、资金用途、营运状况缺乏动态的跟踪监督,使贷款的动向难以控制,出现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解决.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其生存发展的自身动力是开展的一系列盈利业务带来的收益.当前“金融脱媒”也就是“金融非中介化”成为了市场大趋势,社会融资方式正在由间接融资向间接、直接融资二者并重转换,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融资中介的重要地位受到了冲击,但是由于资本市场中尚不完善的相关因素还有许多,直接融资还会受到客观的限定,所以在较长的时间里,来自银行的贷款对于企业来说依然重要.贷款业务也持续为微观经济中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支撑.因此不良资产无论对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市场中的企业来说,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影响方面主要有商业银行、企业和金融市场三方面,具体如下:
3.1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1.1损失银行效益和社会信誉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贷放出去的资金无法及时换回收益,甚至原有资金不能回笼,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大大降低,削弱商业银行的实力.如果不良资产的规模超过了银行可承受的范围时,银行的效益能力急剧下降,自有资产比重降低,出现亏损,社会资信水平下降,从而引发社会信用危机.此时每个理性储户都会担心自身储蓄的安全性,出现社会恐慌,纷纷在银行尚有一定支付能力时抢先到银行挤兑提取,大规模的兑现行为加速造成银行的破产或带来国家财政危机,进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在金融市场中,各个经济主体一环连一环,紧密地绑在一起组成经济体系,一旦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使其中一环受损,就会涟漪般地迅速扩散开来,加重对银行自身的消极影响.
3.1.2妨碍商业银行的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的一轮影响逐日显现,在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下,各国在面临着发展挑战时也在寻求经济体制改革和合作方式的创新.后危机时代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项目,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应对之策也是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需要.包括人民币被纳入SDR,使人民币真正成为了世界货币,加快催化国内的金融改革,给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带来开了新的需求,当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其收益性和流动性的优势对传统的银行业构成巨大冲击.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谋求更大生存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转型是必然选择也是当务之急.但商业银行的本身的实力是成功改革转型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存在占用着银行大量的资金与盈利空间,在自身正常经营遇到阻力的情况下,很难依照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着重调整转型,进而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
3.2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银行的不良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巨额的债务,说明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盈利能力不足,甚至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企业的实力大大减弱,在外界的社会地位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其他的经营项目的开展筹划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的关系维护,进而无法产生新的盈利维持生存.企业的贷款违约,在道德层面出现了问题,在银行的信用水平会大打折扣,资信力不足,今后很难再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投资者筹集资金,影响长远发展.一些企业在遇到资金瓶颈时,放弃了初始设定的发展战略,此时的改革举措往往目的不纯,发生偏移,使银行更加难以相信该企业,在继续投资面前会犹豫考量,企业的用来周转甚至起着起死回生的资金就无法筹集到,在出现经营困难生存危机之时束手无策.
3.3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得资金无法回流,无法带回利润,安全性遭受到较大风险,促使银行信用收缩,提高利率,增加储蓄资金控制放贷规模,利率的提高会进一步导致本币币值下跌,借款成本提高,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还款能力进一步下降,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可贷资金继续减少,甚至出现货币饥荒,证券市场低迷,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
4.1银行自行处理
一种方式是用银行自有资金填补不良账款,按比例计提呆账准备金以抵销一部分不良资产额,在追还无望时只能自行承担因自身失职所造成的一部分损失.另一种方式是银行设立资产保全部门,对不良资产派专门人员和组织进行监测和追还,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贷款区别对待拖欠借款,对于违约拒还者,必要时可采取诉讼等法律手段强制追责.
4.2采取债务重组等新型方式
当银行强行抽贷时,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企业作为微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会带来一定的消极社会经济影响,其中一些发展思路较好由于偶发原因暂时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也会消失,不能发挥本能起到的经济作用,银行自身也会出现一定的资产损失.所谓银行的债务重组是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无力还款时,银行通过与债务企业达成协议,对原有的债务偿还条件进行修改作出适当让步.通过债务重组这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减小不良资产对银行企业双方带来的损失,较为合理地改善了危机局面,降低社会经济损失.
4.3直接剥离不良资产
90年代之前,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大多为分散模式,面对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相继成立了四家主要的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进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承接业务,再进行拍卖,追还.目前,四家主要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三次巨额的不良资产,总额大约2.2万亿.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直接出售剥离,是一种较为粗暴直接的方式,但成效显著,是银行得以及时从贷款危机中抽身出来,防止进一步加重负担被拖垮,节省银行资源,保证了一定的资本回收.
〔1〕李欣欣.从东亚金融危机看我国的金融隐患[J].改革,1998(3).
〔2〕卢现祥.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三种贷款方式:问题及分析[J].国际金融究,1996(12).
〔3〕黄运成.银行改革与不良债权的重组[J].管理世界,1996(6).
〔4〕梁珊.浅析我国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
〔5〕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 (11).
〔6〕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7〕王金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J].中国商贸,2009(6).
〔8〕安启雷,武安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5).
〔9〕罗文.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成因及防范[J].经营管理者,2009(1).
F832.2
A
1673-260X(2016)04-0154-03
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