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基于英国外交部档案的考察

2016-10-10 08:36平田康治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国外交部对华政策英国政府

袁 哲 平田康治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
——基于英国外交部档案的考察

袁哲平田康治

[提要]武昌起义爆发时,身在美国的孙中山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先前往英国寻求外交支持和资金资助。虽然孙中山通过非官方途径与英国政府有所接触,但由于英国政府早已明确了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华政策的立场,孙中山此行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当时英国的对华政策,主要是在听取英国驻华官员的建议后确定的,通过挖掘英国外交部所藏档案,辅以已有相关成果,可以更深入地检视1911年孙中山赴英国外交活动的原因、过程及成效。

孙中山英国 武昌起义外交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前往英国,争取英国对革命政权的外交支持。学界对孙氏此行的研究,大致沿两个路径展开:第一条路径,是将孙氏的英国之行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前往英国,是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的心理使然,①由于孙中山没有及时回国,致使革命党群龙无首,丧失了组建政府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二是认为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的对英外交并没有完全成功,对革命也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③第二条路径,是以孙中山的外交活动为中心展开研究。④

国内此前关于孙中山此次英国之行的研究,大多是以《孙中山全集》及英国“蓝皮书(Blue Book)”为主要史料,⑤但“蓝皮书”所载英国外交档案的数量和密级有限,不能不制约了研究的深度。⑥英国外交部在处理外交事务中产生的外交文件数量庞大,他们每年把一部分重要的外交文件,整理打印成成册,命名为“机密文书(Confidential Prints)”。这些“机密文书”被分发给外交部的各部门,便于其开展业务。之后,英国外交部再把这些“机密文书”里涉及外交最高机密的内容全部删除掉,将剩余的不机密的内容再次编辑成册。这些不包括机密内容的文件,就会提交给英国国会,被称为“蓝皮书”。准确地说,“蓝皮书”是经过英国外交部两次编辑后,不包括敏感内容和机密内容的文件。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依据英国外交部(Foreign Office)的FO371(英国外交部解密文件)、FO228(英国在华公使馆、领事馆解密文件)两种未刊档案,⑦辅以已公开的英国外交部有关辛亥革命的档案,⑧来进一步考察武昌起义发生后孙中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进而探讨孙中山的革命策略。

一、1911年11月孙中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1896年9月又辗转抵达英国。到英国不久,孙中山被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后在英国外交部的干预下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康德黎(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教务长)的帮助下撰写了《伦敦蒙难记》一书,并于1897年出版英文版本,后又被翻译成俄文、日文出版。凭借该书,孙中山的国际名声大大提高,他的革命党领导者身份得到海内外的普遍认可。1897年7月1日,孙中山离开英国。

孙中山离开英国后前往日本,在东京组建了同盟会。1910年3月28日,孙中山再次回到美国檀香山为革命筹款。10月11日,孙中山抵达美国丹佛市,当夜译出黄兴发来的一封电报。黄兴在电报中写道:“居正从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⑨然而,孙中山还没有来得及回电,第二天(1911年10月12日)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得知了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

孙中山、咸马里联名给英国外相的这份声明,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第一,孙中山的革命党已经与美国建立起联盟关系,现在希望英国也加入联盟。第二,孙中山将出任新政府的总统。第三点是孙中山的革命党针对英国的政策,即如果可以得到英国的支持,孙中山愿意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接受英国的建议。并且提出了“联英制日”的想法。第四点表明对列强各国的态度,保持列强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不受影响。从这四点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孙中山为保住革命成果的急迫心情。

孙中山尽可能向英国外相传达两个讯息,就是这次革命一定会成功,并且他会成为新政府的领袖。尤其为了佐证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党中的领袖地位,在给英国外相爱德华·格雷的个人声明中,附带了广东省总商会和国内革命党人胡汉民、黄兴发给孙中山的三份越洋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的内容是:“广东省已成立省政府。万事井然有序,相信新省政府在等待您立即返回组建统一的中华民国之际足以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广东省总商会”

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广东省政府已全体同意宣布脱离满清实现独立。 我们已成立了广东省政府,并焦急地等待您归来统一其他各省成立民国政府。同时,在您逗留欧洲期间,对于您与欧洲政府间的谈判予以充分信任。敬候回音,胡汉民。”

孙中山通过达耳生私下交给英国外相的声明中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提到了希望向英国政府借款;二是再次向英国政府表示他的革命党领袖身份,并提及他的革命党已经和美国政府建立政治联盟。

孙中山本意是希望通过国内的电报向英国官员表达革命即将胜利的意思,可效果却事与愿违。虽然这些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在革命党人的眼里非常了不起,但是在英国政府的眼里,中国革命只是正在进行,甚至没有建立起一个由革命党主导的中央政府,革命成败也仍存在变数。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当然不会轻易给孙中山所期望的条件。

以上内容是英国外交部档案中所记录的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虽然孙中山竭尽所能在英国展开外交活动,希望英国可以制定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外交政策。但英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确立,主要是先通过英国驻华人员的报告来判断中国国内的形势,然后再谨慎制定对华政策。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总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给英国政府中国时局的动态。英国外相爱德华·格雷收到孙中山给他的文件后,通过电报把所有内容都转给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希望得到朱尔典的建议。

二、英国政府对武昌起义的态度

英国政府对武昌起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判断。

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1852-1925)在北爱尔兰长大。大学毕业后,于1876年进入英国驻中国领事体系中,成为翻译生。1886年成为英国驻华公使馆的中文书记官,1896年被破格从领事官升为驻华公使。朱尔典担任驻华公使长达14年(1906-1920年)。

英国外交部培养了许多中国问题的专家,驻华英国外交官大部分只在中国一个国家担任外交官。这一时期,英国驻华官员的工作范围不仅仅是单纯的外交业务,还影响着英国对华政策的确定。朱尔典正是英国驻华领事制度训练出来的优秀中国问题专家,甚至被破格升为驻华公使。对他而言,驻华公使并不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而是他职业生涯的全部。朱尔典对中国事务的建议,在某些时候直接决定着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三、孙中山赴英初衷及结果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前往英国的外交活动,是对 1897年作出的革命策略的践行。孙中山去英国的初衷就是希望联合英国政府推进中国革命。为了获得英国支持,还自称已经和美国建立同盟关系。按照当时英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英国政府应该很清楚美国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态度,自然不相信革命党人与美国联盟关系的存在。因此孙中山明确表示希望与英国政府建立起某种联合意愿后,英国政府明确表示拒绝。除此之外,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中国革命发展的全部请求,几乎全部被英国政府拒绝。

1911年11月14日,英国外相格雷致电驻华公使朱尔典,告知朱尔典在中国处理武昌起义有关事件时,应该坚持的立场。电报称:

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抱着联合英国共图革命的理想,亲自前往英国寻求结盟。为说服英国政府,孙中山开出了很优厚的“筹码”,如给予英美两个国家更多利益,中国海军由英国军官指挥等。然而孙中山的一腔热情得到是各种冷遇。按照英国外交部的资料呈现的史实是,首先是英国政府对孙中山的结盟邀约置之不理。其次是对孙中山的借款请求明确拒绝。最后是英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名义上宣布严守中立,暗中支持袁世凯。显然,孙中山也认识到,英国政府不会成为中国革命的联盟者,也不会成为中国革命的实际支持者。所以在英国政府撤销了对孙中山的放逐令后,孙中山离开英国前往法国,又从马赛启程回上海。

由于自身所掌控的可靠实力一直比较弱小,孙中山终其一生都在寻求革命的联盟者,但是直到1920年代,孙中山才在与苏联共产国际的交往中,逐渐找到了一个新的可以联合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让孙中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一支值得信任的政治联盟力量,并最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方略。

① 赵春晨:《评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的欧洲之行》,汕头:《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② 关晓红:《一个影响辛亥革命进程的偶然性因素--关于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推迟回国的决定》,北京:《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③尹全海:《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信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④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的相关章节主要利用《孙中山全集》的材料对孙氏在英国的外交活动及结果展开论析;廖大伟的《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上海:《史林》,1992年第2期)全面利用英国外交部的“蓝皮书”材料,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⑤英国“蓝皮书”资料主要见之于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⑥澳籍华裔学者黄宇和的 《中山先生与英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一书,利用英国外交部所藏原始档案,考察了孙中山从踏上革命道路到1925年不同阶段在英国开展的外交活动。关于武昌起义爆发后这段时期,主要是对比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的记录与孙中山文集中孙氏个人回忆文字的异同,力求原历史真相。

⑦ 本文使用的FO371是日本东京大学所藏的缩微胶卷,FO228则是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UK)所藏的一手文件。

⑧对于部分文件,笔者和已有研究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本文所引用的资料使用笔者自己的翻译和解读。

平田康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李振武]

K257.9

A

1000-114X(2016)05-0100-09

袁哲,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上海201620;

猜你喜欢
英国外交部对华政策英国政府
英国政府拨款3 200万英镑用于抽水蓄能项目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脱欧后英国经济何处去?英国政府寄希望于人工智能
英国政府整顿尖锐款“指尖陀螺”,eBay表示会移除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