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社会领域全域党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6-10-10 16:59张贵林
前线 2016年9期
关键词:门头沟区区域化工委

张贵林

按照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具体工作部署,门头沟区全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三大工程”,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管理,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将区域化党建做实、做细、做活、做深,形成了具有本区特色、适合本地情况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社会领域全域党建模式”。

坚持以社会领域全域党建统领社会建设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区,常住人口31万人。近年来,门头沟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大力推进地区发展建设,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建设亟待创新等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建设领域,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民生改善等方面与城市化的进程不同步,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差距较大;原工矿区遗留的社会责任地方化,内部问题外部化,管理和服务的负担加重;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等任务十分艰巨,补偿、安置、回迁等矛盾较为集中等等,为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领域全域党建模式,全面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进一步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社会领域全域党建模式”是区域化党建的升级版,是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两大体制创新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域党建不留死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机制固定载体创新”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按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比喻,就是通过“支部建在地盘”上,用“铁打的”、在地化的党组织,来整合流动进驻的各类单位、组织和党员力量以及社会建设力量,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党建新做法。这个模式是通过党建体制、组织、机制三个维度促进党建的三个在地化,即通过“区域化党建体制、无缝式党建组织、持续化党建机制,实现建党在地、活动在地、作用发挥在地”。

持续不断从体制、组织、机制三个维度同步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

首先,不断完善优化区域化党建体制。门头沟区共有4个街道、9个镇,124个社区,122个社区党组织(2个联合党组织)。其中,社区党委27个,社区党支部95个,社区党员12735名。4个街道共有社区党组织82个,其中,社区党委27个,社区党支部55个,党员10616名。门头沟区结合基层党建实际,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一是以街道“大工委”重构街道管理体制。门头沟区率先在全市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在4个街道成立“大工委”,将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推选为辖区“大工委”成员,建立健全“大工委”联席会议议事机制,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提升街道服务群众的能力。街道成立地区管理委员会,地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七个服务中心,构建了“七大中心”为载体、直接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问题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行政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公益服务延伸到社区奠定了基础。二是以社区“大党委”整合社区资源。吸纳社区内共建单位、物业公司、职能部门管片负责人和“两新”组织的党员加入社区“大党委”,激发了社区内不同组织所属的党员参与本区域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调动和整合了社区内所有机构和单位的治理资源。在引来各类人、财、物“源头活水”的同时,强化了这些单位的“社区责任”,促进了社区大协商局面的形成。三是以镇“社会工作党委”统筹农村基层党建。镇“社会工作党委”充分发挥统筹辖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职能作用,建立非公党建工作室和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形成社区居委会与驻镇单位共同参加的议事协商会议制度,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其二,不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通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连续召开多次全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现场会,辅之以汇报会、走访考察、专业学习等多样化、日常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各个街道、镇、社区之间互相学习提高。各个基层单位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典型经验介绍、自由交流研讨等形式,搭建各系统、各镇街党组织学习交流、协调共进、培育典型、破解难题的有效平台。区委将现场会机制纳入每年城乡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考核范围,对主办单位和参与单位给予相应的加分鼓励。基层工作的“我要提高”与上级帮助的“要我提高”互相促进,不断激发基层抓党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通过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亮明身份”。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把一个个散落的党员“珠宝”,用社区党建这根“红绳”穿起来,将党员身份亮出来,逐渐建立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机制。全区各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每季度至少与社区(村)党组织沟通联系、报到服务1次,通过低收入增收帮扶、认领服务岗位和工作项目、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村)党建和社区公益性、志愿性等活动。三是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品牌实现示范引领。研究制定《关于创建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组织街道系统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经验研讨交流会,涌现出大峪街道峪园社区“红色服务队”、城子街道龙门一区“510加油站”服务站、东辛房街道圈门社区“三先工作法”、大台街道桃园社区“五声”服务等一批典型经验,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四是以“两新组织”党建确保社会领域党建无死角。通过举办“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非公党建指导员专题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业务指导,增强带头人的工作信心和情况交流。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积极推动其“建党”,对有党组织但组织活动缺乏、相对涣散的进行“活化”,对没有党员的选派党建指导员,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常态化。

其三,不断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机制化、多层次的联席会商机制。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涉及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项目,总结交流基层党建工作成功经验。各街道“大工委”坚持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沟通机制。各社区“大党委”坚持联建共建工作机制,协调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机制。在街道系统连续开展“四评一创”活动,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群众促和谐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开展民主评议和征求意见活动。强化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的考核,并按照分类指导原则,逐一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深化非公党建的渗透度和到达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三是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人财物房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让属地管理的权与责有机统一起来。

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门头沟区党建工作实践表明,自上而下地推动区域化党建,与发动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二者结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时代适应性,是完全符合中央和市委精神,并结合本区实际、群众需求和基层党建发展方向的,通过我们的实践从中也得到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其一,基层党建要做实,必须及时回应时代主题和社会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渠道和因素明显增多。体制外出现了大量就业于个体、私营、外资的劳动者,人们日益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企业经济成分增多,党组织的设置不再像在国有体制下那么便利,不少“两新”组织没有党团组织,没有工青妇组织。党员流动加大,职业千差万别,党员教育的“三会一课”、党组织会议、党团活动等很难开展。区域化党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门头沟区的社会领域全域党建,建立了覆盖面更广、纵横交织、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型党建组织结构,特别是摒弃了“就党建说党建”容易泛化空洞的弊病,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社会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

其二,基层党建要做细,必须实现区域统筹、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要实现传统党建从“单位”到“区域”的延伸转换,必须打破基层党建工作的“小循环”、“内循环”,更加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一是党组织设置上要走网格化建党道路。党组织的设置从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条状模式,转向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区域党建、单位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搭建以“区域不变”回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二是领导体制上要转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大党委”制,推行党员共管。落实“联席会议制”、“大党委”制和“大工委”制,以块为主,吸收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员参与,以“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增强基层治理的代表性,这是新时期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新形态,对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和指导都是一种重大创新。通过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活动,让组织关系不在现居住地的党员到现居住地亮明身份,参加现居住地党组织生活和公益活动,有助于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格局。三是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要走向活动共办,创新灵活多样的区域化党建载体。在活动中,党建有了载体,党组织、党员有了“使劲、出力”的方向和目标,增强了活动实效,普遍受到社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其三,基层党建要做活,社会领域必须以社会动员为主。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领域党建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一是将党员作为基层治理的“酵母”,调动群众参与本社区、本组织的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决策执行的积极性。从政府单打一转变为多方参与,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让基层社会的每个肌体都活起来、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员居民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党组织力量充分挖掘基层治理资源。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用地区党的组织调动在地党组织的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三是搭建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居民的联系沟通桥梁。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基层党组织、党员成为正能量的传导者,营造和谐共建的浓厚氛围。

其四,社会领域基层党建要做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创新。门头沟区域化党建格局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街道“大工委”、地区管理委员会、7个“中心”、社区“大党委”等机构间如何更加明晰地分工、更顺畅地协作,如何形成在上级党委领导下的多机构闭环治理机制,仍然有待通过实践检验和提高。为此,在前期经验基础上,要加强后续开发完善提高,走实践型党建之路,继续在实践中加强对党领导社会、党社关系建构等重大命题的研究和探索。一是要走科学化党建之路,紧密结合门头沟区“十三五”规划,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科学开展工作。二是走精细化党建之路,切实解决好基层党建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让党建不再受困于条件的制约。三是走智慧化党建之路,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党建新要求。四是走社会化党建之路,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各类社会组织孵育和广大群众、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破解居民身边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问题,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门头沟区区域化工委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
静安:三个“坚持+保障”推进街道人大工委规范化
云南省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研究
门头沟区医院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安装工程
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策略研究
更好地发挥县级人大常委会各工委职能作用
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