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情结”从何而来

2016-10-10 09:06:13
新传奇 2016年30期
关键词:贞节贞操处女

“处女情结”从何而来

中国男人似乎都有一种处女情结

提起中国男人的性观念,总有人将他与“处女情结”一词挂钩,同时还要加上严重、强烈等前缀。即便是在时代发展下性观念相对开放的今天,许多人也依旧持此观点。那么,中国人的处女情结究竟是怎么来的?

从“野合”到同居,那都不是事儿先秦时代,人们压根就没有什么处女观念。按《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二月是男女相会,特别是未婚男女狂欢的节日。在这些日子里,要是有谁无缘无故地禁止别人的狂欢“野合”,就会受到官方的处罚。

《诗经》中有大量这样的男欢女爱及爱情内容的描写,对男女之间的接触与纵情狂欢毫无避讳,表明《诗经》对性的宣扬是直率的,有时甚至是夸耀的。人们对“野合”并没有丝毫的下流羞耻之感。

到了秦汉,风俗也相当的粗犷。比如汉文帝的妈妈薄姬在嫁给刘邦之前,是魏王豹的老婆。汉武帝的妈妈王美人,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之前是民间金王孙的老婆,还生过女儿。三国年间,曹操每攻占一座城池,专找当地的寡妇,从不待见处女。而他的儿子曹丕,还娶别人的老婆为妻,生下的儿子曹睿,就是魏国第二任的皇帝。

唐代更是熟女们的好时代。正史《新唐书》中,唐代前半期的公主大约有一百名,其中再婚的公主就高达三十名之多。

在唐代,甚至可以由女方主动提出离婚,叫作“义绝”(男方提出离婚的理由叫做“七出”),其协议离婚的理由通常为性格不合以及男方长期不在家,这些都能得到官方的承认。另外,敦煌地区的唐人还有试婚的风俗,就和今天的婚前同居无异。

礼教还是有,但并非严重之事当然也不是说古代中国从来没有贞操观念。从封建礼教开始发展的秦汉时期,统治者都倡导过男女之规与女子贞节,但是并非视为十分严重之事。

秦汉时期有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诫》以及《礼记》的独立成书,给予妇女理论指导。在实行时,统治者还采取一些行政与法律措施,像秦始皇就曾在泰山、会稽等地在石头上刻字提倡贞节等。汉朝的皇帝也效仿秦始皇奖赏贞节妇女。

晋代张华所作《博物志》中记载了用来检验处女的技术——守宫砂(守宫又名壁虎),用法大概是把壁虎用丹砂喂养,然后把它捣烂,成为一种红色颜料,点在女子手臂上,就终年不褪,如果她与男人性交了,红色就会褪掉。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最后测出来的结果的真实性实在值得怀疑。壁虎主治蚊虫叮咬、瘫痪、破伤中风、反胃膈气等疾病,跟贞节似乎扯不上关系。

宋元开始较真,但也很纠结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念发展的转折点发生在宋元时期,贞操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强化,尤其在元朝。但是,在这一时期处女情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番纠结与阵痛。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对贞操这个东西变得在意起来,我们能理解是因为程朱理学的发展,各种口号诸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男女授受不亲”等都是由理学提出。

但是,理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宣扬和执行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导致宋朝从宫廷到民间,真正日常中的男女之情,并没有受到制度性的全面管控,妇女再嫁普遍。

社会风尚的传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历史惯性,元代贞节观念也延续了宋时的开放风气,而蒙古政权在由北而南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南方理学的影响也较为缓慢,元朝统治时间又较短,导致了“统治阶级宣传贞节,社会下层继承前朝”的纠结局面,并且罗普大众在这一博弈中占了上风。

《墙头马上》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剧中极力宣扬男女自由结合,男女主角私奔同居,被拆散后又重新团圆。元代戏曲中不少都着重男欢女爱,并无太多束缚。

当然,由于这些表彰制度在执行上不到位,对于妇女离婚再嫁的制度规定也大多沿袭前朝较宽松的特点,加上蒙古族本身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妇女贞操观确实强化了但总体比较淡泊的局面。

明清走极端,对贞节的奖励用力最猛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彻底用于禁锢妇女的情形发生在明清。明代正式确定了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对于贞节的奖励也用力最猛,发展到清代,对女子贞操观的重视达到极端的状态,现在看来缺乏科学依据的用来验处女的初夜“见红”方法像宗教仪式一样被推崇。(《壹读》)

没错,补钙也能提升性能力

补钙和男性的性能力有关系吗?当然有!夫妻“爱爱”时,人体骨骼和肌肉系统是主力军,一个男人如果筋骨强健,其性表现力也就更出众。

该补!筋骨强健,性表现更出众在人体钙代谢呈正平衡的情况下,强大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可以让男性在性生活时表现得更持久,更有冲击力,对维护夫妻生活非常有益。这只是二者表面的联系。实际上,生殖系统功能还真和骨骼的代谢息息相关。

美国专家指出,骨骼可释放一种叫骨钙素的物质,而骨钙素可增加睾丸激素生成量,而睾丸激素则控制着男性生育能力。所以,当骨钙素减少时,睾丸激素随之减少,导致精子量减少,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这也意味着,骨骼代谢对性能力确实有影响。缺钙时,出现骨骼代谢紊乱,骨钙素水平下降,都可导致生育能力下降。

咋补?按“三原则”补钙准没错补钙有三原则:了解骨质代谢、足量运动、健康饮食。

足量运动可使得男性获益良多。不仅可使得男性获得更多的骨量储备,为年老储存较好的骨质基础,骨量丢失速度也会减缓;另外,适量运动还可改善亚健康状态。运动的同时,多晒太阳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代谢,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另外,就是补钙。补钙的食物中,牛奶最好。每天应多喝牛奶,再加上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的摄入,已能满足人体所需。

绝大部分人的钙吸收是正常的,只是吃进肚子里的钙不够,因此只要改善日常食物结构,就可满足钙的补充,无需额外服用药物制剂钙。

(《健康时报》)

乱补肾小心变成『废』男人

“十人九虚”、“疲劳就是肾虚”、“肾虚就要补肾”,肾虚就是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这种铺天盖地的补肾广告似乎在告诉我们:天下男人都应该补肾了。于是,不少人赶着潮流去买补肾药。那么,是什么人都需要补肾吗?到了中老年就一定得补肾吗?

当然不是。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必要补肾,疲劳、年龄都不是界定补肾的标准。如果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不能补充营养物质,还会给脏器增加排毒的负担。有人认为“人到中年脾胃不好也要补肾”,这也是欠妥的,“是药三分毒”,补肾的药对脾胃不好的人伤害更大,硬要补,身体不但吸收不了,反而会有副作用。还有些中年人认为“性功能障碍就是肾虚”,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

临床上,很多中年人找到大夫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决,并强烈暗示要求补肾。其实再仔细探讨他们的病情,大多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因此,遇到这样的求助者,负责的医生是不会给他开补肾药的。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人们的认识误区,在补肾药中放入药物成分,这种做法对患者非常危险。我们不难看出补肾、护肾关键在日常,如下要领需要中老年男人掌握。

1.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气血得以循环畅通,使肾气得到不断充养。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

2.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3.饮食上给您开个小“药方”: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家鸽等。

4.做一些自我按摩腰部的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搜狐网)

当然,如果您真的有肾虚、腰酸背痛的症状,不妨试试《新传奇》重磅推出的澳洲原装进口的BioIsland袋鼠精胶囊。该产品服用后不仅能够滋阴补肾,治疗肾虚引起的头昏耳鸣、腰膝酸痛;还能增加精子数量提高精子活力、增加性能力,改善阳痿早泄;更能有效防止器官衰老,让人保持青春活力。赶快拿起手机扫下面的二维码购买——

猜你喜欢
贞节贞操处女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法律史评论(2020年1期)2020-09-11 06:25:06
家乡的处女泉
学生天地(2020年20期)2020-06-09 02:57:14
良奸有别
古代文明(2019年1期)2019-02-15 12:44:22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看小说(2017年6期)2017-06-30 22:20:34
处女脸
东西南北(2016年18期)2016-10-14 03:30:00
她不是处女,我心结难开
1949—1966年北京地区贞操观的变革——解放与进步
“贞节观的嬗变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性别叙事”专题研究
春秋贵族女子的无奈与抗争
守住企业贞操
博客天下(2010年12期)2010-11-25 1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