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绪的六大误解

2016-10-10 23:49羲和
学苑创造·C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破坏性情绪化积极情绪

羲和

误解一:积极情绪(如快乐等)是好的,消极情绪(如悲伤、愤怒等)是不好的。

通常来讲,我们会认为令自己感觉舒适、愉悦的是“好情绪”,令自己不适的就是“坏情绪”。但情绪真的有好坏之分吗?愤怒、悲伤、恐惧一定是不好的吗?想象一下:当你在野外遭遇野兽攻击,愤怒是不是能给你反击的力量?当你失去心爱的人或物,那股悲伤是不是能让你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爱?当你置身于生命的黑夜,恐惧的洗礼是不是能让你重获勇气……

若我们接纳某一种情绪,它便可以得到流动和释放,从而不会积郁在心中;若我们排斥某一种情绪,它便会堆积、压抑,从而变得具有破坏性。是的,情绪无有好坏,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以及是用建设性还是用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它。

误解二:只要控制好自己,“坏情绪”就不会影响我们。

我们往往会以为,只要控制住自己不去关注“糟糕”的情绪,它就会逐渐消失。实际上,这就像把垃圾桶用布盖上,以为垃圾就会消失一样——是不可能的。垃圾只是暂时看不见了而已,解决方法最终还是你要去把它倒掉。

误解三:只有负面情绪被消除,我们才会过得更好。

情绪无法被消除,因为它本来就不属于我们。事实上,所有情绪只是从我们身上“路过”而已,不管是令人舒服的情绪,还是令人不舒服的情绪。只要我们不“挽留”它们,它们就只是通过,然后消失。因此,并没有一个情绪“大BOSS”需要我们去消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学会让情绪更好地“通过”自己,不再淤堵滞留在我们心中。

误解四:流露情绪是软弱的表现,还可能伤害他人。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流露情绪往往被认为是不好的。在古代,“喜怒不形于色”被认为是有涵养的表现,反之则是缺乏修养。直到现在,人们也大多认为生气会伤害到别人,哭泣会麻烦到别人或者会被别人看不起……发现了吗?这里面的关键词都是“别人”。因此,这种观念其实是由于我们太注重他人的看法造成的。

当我们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了自己,可能就会只去表现令他人觉得愉悦的情绪,而包裹住“令人不悦”的情绪。而实际上情绪是不可能完全被“隐藏”起来的,对方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所以与其维持表面的和平,不如真实地表达,这可能反而是更勇敢也更容易解决问题的方式。

误解五:情绪是不由自主、不受控制的怪物。

有人认为情绪是必须被控制的,有人则觉得情绪完全不由自主。或许你我都曾感受过某种突如其来的情绪,然后长时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无法自拔了吗?即使身处再强烈的情绪之中,其实我们还是有一线清明的意识存在的。而只要觉察到这一线意识的存在,我们就暂时与那强烈的情绪分开了一些。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情绪中逃开,而是要学着有意识地“知道”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情绪之中。学会有意识地体验情绪,你会发现它原来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怪物,而且在它背后往往还藏着珍贵的秘密呢。

误解六:学会表达情绪容易变得“情绪化”。

“情绪化”是对表达情绪的不自知,是随便地、无限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往往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才导致的。而“学会表达情绪”则正是去学习如何带有自知力地了解自己、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因此,学会表达情绪不仅不会让人变得情绪化,反而可以让情绪化的人逐渐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猜你喜欢
破坏性情绪化积极情绪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电子元器件的破坏性物理分析
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学习调查要“四会”
如何避免情绪化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