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

2016-10-10 18:41王磊伍丹刘淑君尹保民吴红媛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体化孕妇新生儿

王磊 伍丹 刘淑君 尹保民 吴红媛

[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营养个体化供给方案对母婴体重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并进行分娩的宫内单胎妊娠初产妇166例,根据产检档案编号的奇偶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营养个体化供给管理措施、常规产科营养管理措施,观察两组孕产妇体重增加情况、新生儿体重情况,分娩结局及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中的正常体重者、超重者以及肥胖者的体重增加值均降低明显,尤以肥胖者为最,巨大儿的比例以及剖宫产比例、妊娠期各并发症则降低明显,正常体重儿比例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营养个体化供给可较好的对于孕妇体重进行管理,降低巨大儿的出生几率,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营养供给;个体化;孕妇;新生儿;体重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68-04

随着我国经济的渐趋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饮食结构亦随之改变,人们对于营养的需求已经由于满足温饱而上升至益于健康,而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对于营养的需求不仅影响其自身健康,更是与胎、婴儿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现今人们对于孕妇营养的摄取多注重数量而缺乏相应的营养管理措施,以致于出现营养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从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明显,已达到7.16%,进而出现如巨大儿等问题,使得产后出血、手术产、产伤等危险性明显增加,且已有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的体重相关性明显,可见,如何对于孕期进行营养管理,从而控制其体重增加过快,已成为产科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并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宫内单胎妊娠初产妇166例,均于孕周低于16周时进行营养指导,在排除心肝肾等其他疾患、精神疾患的基础上,告知其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项目。

按照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根据产检档案编号的奇偶数进行分组,每组各83例,其中奇数者为观察组,予以营养个体化供给管理措施,其中孕妇年龄21~38岁,平均(27.6±2.6)岁;孕周:12~16周,平均(14.3±2.8)周;体重情况:根据亚洲成年人BMI的分组标准(2000年)进行判定,其中正常者35例、超重者36例、肥胖者12例。偶数者为对照组,予以常规产科营养管理措施,对照组孕妇年龄20~38岁,平均(27.1±2.8)岁;孕周:12~16周,平均(14.4±2.3)周;体重情况:正常者32例、超重者38例、肥胖者1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可比性较好。

1.2营养干预措施

对照组:仅予以孕妇常规的孕期营养课以及运动指导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其体重状况进行营养个体化供给措施,首先需要组成营养干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产科医师、营养师以及护理人员组成,经过专业的营养知识培训后方可进行,而后采用MES-OIS20系统对于孕妇全身脂肪百分比等指标进行动态测量,对于孕期体成分的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在干预过程中采用称量工具对于孕妇的饮食进行称重,记录其饮食摄入情况,并将连续5d的数据输入到PNM 1.0孕期营养个体化专家指导系统,对于孕妇营养素的需求、摄入以及缺少情况进行个体化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孕妇,使其更为详细的了解自身状况及机体所需,从而配合进行营养干预措施的进行。根据“113”中提及的体重情况,自孕中期后体重不同予以的热量各异,正常者36~40keal/(cg·d),超重者为33~36keal/(cg·d),肥胖者为30~33Kcal/(cg·d),其中蛋白质占据15%~20%、脂肪为20%~30%、碳水化合物则为50%~60%,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监测孕妇的血生化及微量元素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孕妇体重增加情况(△kg):与孕前、分娩前对于其体重进行测量,进而计算两组孕妇的体重增加值,计算公式为:体重增加值=分娩前体重-孕前体重。

新生儿体重:对于新生儿体重进行称量,并进行分级,与分娩后立即进行,其中根据新生儿体重分为低体重儿(低于2500g)、正常体重儿(2500g≤体重≤3999g)、巨大儿(≥4000g)。

分娩结局比较:比较两组孕妇剖宫产与自然分娩情况。

孕产期并发症比较:比较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少)以及分娩并发症(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重增加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中的正常体重者、超重者以及肥胖者的体重增加值均降低明显,尤以肥胖者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新生儿体重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体重中正常体重儿比例升高明显,巨大儿的比例则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分娩结局与孕产期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比例、妊娠期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自然分娩比例增加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孕产妇的意义

已有研究指出,适宜的孕期营养对于胎儿的生长与发育起到较大的改善作用,且胎儿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随着母体营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可见,在孕期若营养不足或者失衡不仅可导致母体脂肪组织与体重的增加,从而加大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比例,而且亦可导致新生儿在成年后出现慢性病的几率加大,因此,如何对于孕期营养进行合理搭配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进行之初对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发现,关于孕期营养文章近5年较多,达到15267篇之多,但大多采用较为粗略或者笼统的说教方式进行营养指导,故而本研究设计时即尽量避免此种问题,采用专业围产营养管理软件进行营养指导,通过对于孕妇体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营养供给方案,其中包括平衡各营养素的摄入以及合理的运动方案,并针对不同的妊娠时期进行营养合理搭配,从而促进孕妇的体重适量增长,以促进良好的妊娠结局,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中的正常体重者、超重者以及肥胖者的体重增加值均降低明显,尤以肥胖者为最,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方法对于孕产妇体重而言,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3.2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新生儿体重与孕期营养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不仅可反应胎儿宫内营养状况,亦是决定其成年期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呈现u形分布,换言之,巨大儿与低体重儿均是成年后出现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见,通过合理调控孕期营养对于子代健康尤其重要,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体重中正常体重儿比例升高明显,巨大儿的比例则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新生儿体重,降低巨大儿出生比例,这可能与营养软件中可较好的指导合理热能供给有关,但是本研究中观察组亦出现1例低体重儿,究其原因由于该孕妇孕期反应较为严重,孕吐持续至孕28周,故而出现低体重儿。

3.3营养个体化供给对于分娩结局与孕产期并发症的影响

孕妇的体重增加与诸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出生缺陷等结局具有较大相关性,已有研究指出,孕前体重过低和(或)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均可增加早产风险,而肥胖不仅亦如此,同时可增加新生儿出现缺陷,孕期体重增加过陕极易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较大的提高剖宫产的几率,有数据显示,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5kg者其剖宫产的几率为80.0%,而低于者仅为56.0%,其原因主要由于体重增加过快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脂肪大量积聚在产道中,极易导致出现产道狭窄以及头盆不称、产程延长等,而巨大儿则导致子宫纤维过度延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剖宫产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比例、妊娠期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自然分娩比例增加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法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孕产期并发症的出现,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营养个体化供给可较好的对于孕妇体重进行管理,降低巨大儿的出生几率,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孕产期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促进母婴健康,但是由于本研究时间及精力的不足,对于不同体重孕产妇的新生儿体重状况、分娩结局以及孕产期并发症的相关数据正在整理之中,有待近期发表。

猜你喜欢
个体化孕妇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妊娠剧吐如何进行饮食及心理护理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
收拾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