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存 潘维君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流产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5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稽留流产54例患者,在人工流产同时无菌留取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分析,分为≥35岁、30~34岁、≤30岁三组,分析各组绒毛染色体异常特点。结果:≥35岁组异常核型百分比及数目异常核型占比高于其余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4岁组和≤30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是稽留流产主要原因,≥35岁孕妇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风险增高,对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者建议进一步检查,降低再次稽留流产发生率。
[关键词] 绒毛染色体;年龄;稽留流产
中图分类号:R7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4-102-03
DOI:10.11876/mimt201604039
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排出者[1]。引起稽留流产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遗传、子宫结构、内分泌、免疫、血栓形成倾向、感染以及环境因素等。大量文献报道,胎儿染色体异常是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流产占50%~60%[2]。2012年以来我院开始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孕妇绒毛染色体异常与稽留流产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至2015年在我院生殖中心诊断为稽留流产,要求行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54例中≥35岁14例,30~34岁20例,≤30岁20例,孕周为8~13周。
1.2 绒毛染色体观察方法
电动吸引器真空吸引绒毛组织,无菌生理盐水漂洗抽吸取得绒毛组织去除血液,夹取绒毛组织约0.1g,去除蛻膜等异物,将绒毛组织剪成粥样。15mL无菌离心管加入1.5mL绒毛膜细胞处理液,放入剪碎绒毛组织立即摇匀。离心管置37℃水浴内,间歇摇动离心管,5~10min后观察组到绒毛组织松开并可见到细胞时,离心后弃上清,加入培养液吹打使细胞重新悬浮,转移细胞悬液至两个培养瓶。置CO2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见到梭形细胞克隆,换液,见到较多圆形及双圆形细胞后收获。如果绒毛组织新鲜有活性,接种后10天左右可收获,若组织中活性细胞少则培养时间长达3~4周,超过1个月细胞仍不生长,为培养失败[3]。对收获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分析,G显带320~400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构成百分比以n(%)表示,组间χ2检查。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染色体结果
54例稽留流产患者胚胎绒毛样本均培养成功,成功率 100%。异常核型32例,占59.2%。
如表1所示,≥35岁组14例中正常核型4例,异常核型10例,占71.6%(10/14),异常核型中以常染色体三体多见,未见结构异常;30~34岁组20例中正常核型9例,异常核型11例,占55%(11/20),异常核型中以三倍体及常染色体单三体多见,结构异常1例;≤30岁20例中正常核型9例,异常核型11例,占55%(11/20),异常核型中以三倍体及常染色体单三体多见,结构异常1例。≥35组异常核型百分比高于其余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组异常核型占比比较
参照马光娟等[4]研究方法,计算各组异常核型构成比。结果如表2所示,≥35岁组数目异常核型占比高于30~34岁组和≤3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4岁组和≤30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流产病因复杂而不确定,反复流产者病因也不固定,多年研究发现,染色体异常是流产主要原因[5-6],绒毛细胞是胚胎外胚层细胞,具有与胚胎组织相同遗传性状[7]。
本研究中各组染色体异常绝大部分属数目异常,常染色体三体占主要部分,≥ 35岁组染色体结构异常三倍体发生比例较低,非整倍体占异常染色体90%(9/10),在其他两组分别是45.5%(5/11)和63.6%(7/11),常染色体三体异常占比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8-9]。本研究显示≥35组数目异常核型占比高于30~34岁组和≤30岁组,35岁以上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泡质量下降,容易出现纺锤体老化,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使三體发生率增加[10]。本研究见3例染色体核型示结构异常,47,XY,+5,13P+,其中13P+属于染色体多态性,是染色体微小变异,文献报道[11],15p+ 多为家族性变异染色体,但一般不会有临床效应。46,XY,-8,+t(8:?)及46,XX,-18,+?18两例均缺失了一条正常常染色体,而由一条可疑异常常染色体替代,对这两对夫妇外周血染色体进行分析,核型均属于正常。
文献报道[12],反复流产者绒毛染色体异常概率会增加。本研究病例有限未对流产次数与核型异常率相关性进行研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或筛查(PGS),即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基础上,对具有遗传风险夫妇卵母细胞或植入前胚胎进行活检[13],选择正常胚胎进行移植。其中PGD适用于携带有遗传性疾病或遗传风险患者[14-15],PGS适用于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16]。若能证实自然流产次数与异常率相关,那么针对反复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连续为非整倍体者,下次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可以考虑行PGD。
对稽留流产患者进行绒毛染色体分析,发现本次流产病因并对下一次妊娠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17]快速简便,不须细胞培养。但是该技术成本费用较高,检查范围局限,且仅能检查部分非整倍体染色体,对结构异常者亦无法诊断,短时间内在马鞍山地区广泛开展意义不大。我院目前绒毛培养技术比较成熟,采用培养法检测绒毛染色体核型有一定优势,今后工作中要注意组织取材和保存,保持良好培养率。
参 考 文 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49.
[2] 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等.应用SNP微阵列检测稽留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2):180-182.
[3] 梁彩红,禤洁甜,汤丽霞,等. 早期自然流产胎儿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6):691-693.
[4] 马光娟,唐静,刘璇,等.5750例孕中期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1(5):47-49.
[5] 沈国松,张甦,何平亚,等.基因芯片技术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7):515-518
[6] 马玲利,丛林,袁静.100例早孕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04-4105.
[7] Shen J, Wu W, Gao C, et al.Chromosomal copy number analysis on chorionic villus samples from early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 by high throughput genetic technology[J]. Mol Cytogenet, 2016, 35(9):7-13.
[8] 郭楠,刘雨生,周桂香,等.129例自然妊娠与ART术后妊娠早期流产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2):163-166.
[9] Xie W, Tan Y, Li X, et al.Rapid detection of aneuploidies on a benchtop sequencing platform[J].Prenat Diagn, 2013, 33(3):232-237.
[10] Sen GSB, D elhanty JD.Preim 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recent tr i um phs an d rem aining challenges[J].Expert Rev Mol Diagn, 2012, 12(6): 585-592.
[11] Harper JC, Harton G.The use of arrays in preim 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and screening[J].FertilSteril,2010, 94 (4): 1173-I177.
[12] 郑雷,何晓春,李巍,等.FISH方法进行孕早期胚胎停育及自然流产遗传学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1):863-865.
[13] Liu Y, Liu Y, Chen H, et al.Relationship of karyotype to embryo crown-rump length and maternal serum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level in early miscarriage[J].Am J Perinatol, 2015, 32(1):15-22.
[14] An N, Li LL, ZHANG XY, et al.Result and pedigree analysis of spontaneously abortion villus chromosome detecting by FISH[J].Genet Mol Res, 2015, 14(4):16662-16666.
[15] 潘倩瑩,孙筱放,孔舒,等.自然流产与绒毛染色体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20):3148-3150.
[16] Rosner M, Pergament E, Andriole S, et al.Detection of genetic abnormalities by using CVS and FISH prior to fetal reduction in sonographically normal appearing fetuses[J]. Prenat Diagn, 2013, 33(10):940-944.
[17] 陈瑞红,刘玉玲.111例稽留流产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30(8):12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