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峰
摘 要: 教育事业不断变革以求教育进步可以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教育部在教育理念上积极推出“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式上,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又称私播课)应运而生。SP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如何实施才能最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由此,本研究建构了SPOC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解构SPOC学习的过程和支持条件,以及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即“学习者的需求”,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求分析SPOC的学习环境与过程,不断完善SPOC,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SPOC 个性化学习模型 个性化学习过程 实践共同体
随着云计算、网络媒体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跳跃性的变化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变革,促成了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教育部在理念上积极推出“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需求,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内容。“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方式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摒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提法,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课程)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又称私播课)应运而生,带来了一场教育方式上的革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在SPOC环境中建构出个性化学习模式,为不断完善SPOC,尽可能发挥出SPOC的最优效果提供经验。
1.问题的提出
SPOC最早是在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的,它是MOOC的进化体。2012年,“MOOC海啸”席卷全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近年来,MOOC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一方面,MOOC是面向大众的公开的在线课程,具有极高的自由度,没有设置学生选择课程的先修条件,造成学习者众多,难以有效管理,同时学习者水平良莠不齐,导致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行为来看,学生学习行为是基于个体行为的群体学习,学习者之间存在一个信息(知识)交互、相互传递的过程,学习者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SPOC则以小规模、特定人群、在线开放等特点弥补了MOOC的缺陷,SPOC让MOOC更好地发挥效果,同时又对MOOC进行了补充,是MOOC的超越体和改良体。SPOC的申请者要满足准入条件并经历某种筛选,因此,SPOC具有小规模性(Small),通常在10人至百人之间。小规模的成功申请者才能免费使用包括核心资源在内的全部资源,申请未成功者可以作为旁听生使用课程的部分资源,从课程资源上讲,SPOC具有私密性(Private),小规模性在较大程度上可降低学习管理复杂度、增强学习互动,私密性让学习者产生一种占据优质资源的紧迫感,激发较高的参与动机,增强课程实施效果。同时,SPOC一般具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特点,融入了MOOC线上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线下校园课程不可替代的特点。
那么,SPOC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如何实施才能最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最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一直是教育者们研究的问题。经过研究,人们不再把目光只停留在“教”的方面,对学习者个性及相应学习过程的研究日益加以重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个性化学习则被认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SPOC若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和满足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指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强调因人而异,突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独特性、主动性和进取性,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对于SPOC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兴起,目前主要研究点在于SPOC与MOOC比较的优劣势、应用平台及如何应用于各个学科。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对SPOC环境下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的建构,分析SPOC学习的环境与过程,进而不断完善以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更好地发挥出SPOC的教学效果。
2.模型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中,教育与学习同样具有社会属性。学习者学习行为是存在于复杂学习网络中的。有效学习的设计不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堆积,而是帮助学习者在资源和共同体成员之间建立联系和协作。本研究从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两方面介绍建构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基础,帮助理解学生学习环境及需求,如何更好地学习,从而合理构建SPOC环境下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式,达到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2.1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关联主义和实践共同体两个理论。两个理论都说明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灵活的行为,无法单独完成。关联主义说明学习是一个将复杂环境中的知识主观能动地连接在一起的过程;学习中的实践共同体是学习者组成的一个学习群体,群体中的学习者相互学习补充,共同创造性解决问题。两项理论分别从“知识”的微观角度和“学习者”的宏观角度为如何更好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2.1.1关联主义
George Siemens(乔治·西蒙斯)于2005年提出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举动,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知识)源的过程。学习是各种核心要素在一个复杂网络中不断移动的过程,这个复杂的网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等。即学习者可以影响学习,但学习不是由学习者完全主动。同时西蒙斯认为,学习不仅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还存在于人体之外的信息源中,学习的本质是将网络中的不同知识源连接在一起,这些学习链接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知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链接越多,则具有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可能性。
2.2.2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
“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wenger和Lave在研究情境学习时首先提出。COP是基于共同关注点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群,所有成员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他们共同投入,发挥各自专长,通过持续的相互作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独特的视角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创造性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2.2环境基础
学习者不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个人学习”,而是存在于学习网络中的“整体学习”。复杂的学习网络环境是培养学生 “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在SPOC学习环境下,SPOC在环节、模式上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实施基础。
2.2.1学习者学习环境
现有理论和实践表明,教育活动同样具备社会网络的社会属性。学习者的学习之间存在一个学习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通过物质环境和文化共享结成的非直接关系。刘军认为社会网络指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集合。社会网络的众多概念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这些联系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或强或弱,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络。学习网络中信息源存在的载体即节点,主要有两类:人和物。通过节点之间的交互行为,形成了节点间的连接,正是通过这些连接,知识才得以传递。知识流通过连接在节点之间传递,从而发生学习行为。连接分为无向连接和有向连接,学习关系属于有向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常为双向连接,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为单向连接。
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个人学习”而是在学习网络中的“整体学习”。学习网络的学习环境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
2.2.2 SPOC环境
由于SPOC环节上的一些特点,包括学生筛选、学习课程和成绩管理等环节都体现出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同时限制了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学生筛选环节,大量学生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课程难以顾到学生的培养。SPOC经过筛选后的“小规模性”则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使一些项目、活动得以高质量实施。SPOC又称为“本土化”的MOOC,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个性化学习”是可能的,如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打造学生的专业优势。将“个性化学习”融入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启发学生、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SPOC学习评价系统上,网络会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呈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可以及时调整SPOC课程,在作业、测试方面更好地订制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和质量。
SPOC模式的特点“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同样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平台。在线下学习中,学习者处在积极交流与协作的环境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习者的问题,从而个人的个性化问题得以解决。
3.SPOC环境下个性化学习模型
模型主要包括个性化学习过程和支持条件。核心部分是个性化学习过程,支持条件是个性化学习过程实施的保障。需要SPOC的技术功能辅助。
3.1SPOC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3.1.1学习者选择课程
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经历和兴趣选择课程。虽然,要成为SPOC课程的学习者还需要进行条件筛选,保障学习者有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提高效率。不是所有人最终都可以上课,但是上课的学生都是根据自身学习意愿而成为SPOC课程的学习者。
3.1.2学习者自主学习管理
学习者根据自身个别化的目的、时间和条件等因素决定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程。根据自身资源、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多种事情,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之一。因此,学习者需要个性化地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时实施。
3.1.3将知识概念化
根据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将知识网络中不同知识连接起来,才能称做学习。因此,学习者需要一个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知识之间的链接,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知识网络中,即知识的概念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环境基础得以实现。可以通过学习的网络、SPOC学习环境等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经历获得的知识取得联系。若处理知识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学习者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与协作,交互理解知识,从而融入自身知识网络中。
3.1.4个性化学习评价
个性化学习评价是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重要步骤,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对于不同学生进行不同个性化学习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SPOC小规模教学来说,工作量相对不大。教师评价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测试题确定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教师评价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进行自我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和进行学习诊断。对于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经历对学习课程有一个预设目标,并且制订计划。那么学习者是否达到学习目的,是否完成任务,完成效果如何。若未实现学习目标,寻找原因,并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诊断方面主要诊断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问题、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问题要基于学习环境和实践共同体的帮助。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习者的专业素质之一。
3.1.5知识创造
根据个性化学习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找到问题所在进行改正。并对整理的知识进一步升华理解,从而创造出融入自身理解的新知识。在知识创造中,学习者通常借助实践共同体的反馈、学习分析、学习评价等工具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和评价,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或者通过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新想法的刺激,创造出新知识。
3.2SPOC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条件
SPOC环境下个性化、自主性、反思性和创造性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才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存在感(包括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即尽可能感受到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践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是增强社会存在感的方式之一,共同体之间的信任与成员之间的积极参与均会造成更高效的学习。认知存在感体现于共同体通过交流与反馈最终达到统一的方案,成员的观点达到一致。认证存在感需要通过学习者组成的实践共同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分享和协作而实现。教学存在感则包括课程的设计和组织、课程支持和促进及直接教学等,需要通过SPOC交互学习环境与技术功能实现。交互学习环境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学习者构成的实践共同体几个要素,这些要素受课程平台的技术功能的影响。SPOC的技术功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各种技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知识交互作用,同时借助分析工具和评价工具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进行创造性和反思性学习。总之,SPOC交互学习环境与技术功能是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学习者的实践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条件。
SPOC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SPOC还不够完善,只有不断研究完善,才能长久发展。“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根本诉求,在教育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SPOC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SPOC发展完善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中建构的个性化学习模型符合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SPOC个性化学习提供经验,促进SPOC更好地发挥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22-29.
[2]邓霄云.从MOOC到SPOC的教学改革思考[J].亚太教育,2015,19:132-133.
[3]尹合栋.“后MOOC”时期SPOC教学平台的设计[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04:44-50+90.
[4]林晓凡,胡钦太,邓彩玲.基于SPOC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46-51.
[5]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6-10+68.
[7]史龙珍,韩小飞.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4,06:185-187.
[8]史璐.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9]Siemens,G.Leatning and Knowledge Analytic-Knewton-the future of education?[EB/OL].[2011-04-14].http:∥www.learninganalytics.net/?p=126.
[10]Dawson,S.A studu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ocial network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J].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8,11(3):224-238.
基金项目:中国药科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及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30500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