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莉
从小我们就被告诉多吃鱼,特别是很多家长会挑出鱼眼睛、鱼脑给小孩吃,认为“吃啥补啥”——吃鱼眼明目、吃鱼头补脑。那么,鱼到底有什么营养呢?吃鱼脑、鱼眼睛真的有这些神效吗?而你是否又会正确吃鱼呢?
▲鱼肉是个好东西▲
“好像从我记事开始,只要是吃鱼,我妈一定要把鱼眼睛夹给我,然后还有鱼脑,认为这样的吃法会让我耳聪目明,但为啥我吃了那么多的鱼眼睛还是近视眼呢?”初二学生赵琳很困惑,这学期一开学她还是挂上了二百多度的近视镜,似乎吃了十多年的鱼眼睛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那么以后妈妈再让她吃的时候,是要拒绝还是要继续吃呢?毕竟那东西吃起来怪怪的,味道也不咋好。
“在我国很多家长的心目中,鱼有着非常神奇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鱼的时候,似乎只有年节。”营养专家马莉说,虽然鱼已经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了,但是很多人对鱼并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些“迷信”。“鱼肉的营养价值确实比较高,蛋白质的含量比较丰富,还含有我们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尤其是其他红肉所缺少的亮氨酸和赖氨酸。”马教授表示,鱼肉营养丰富,但是脂肪含量却很少,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还包含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抗癌的物质。
对于想要保持身材还需要营养的人来说,鱼肉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鱼肉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低,甚至有一些鱼是不含碳水化合物的,如草鱼、青鱼、鲢鱼、鲈鱼。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脂溶性维生素VA和VD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VE、VB1和烟酸的含量也比较高,矿物质则以钙、钠、氯、钾、镁含量较为丰富,海水鱼类含碘丰富。
▲吃啥补啥有根据吗?▲
“在外就餐时,我也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在鱼端上桌后,很‘主动地把鱼眼睛夹给自己小孩,一边和大家解释对小孩子成长有帮助,而究其原因,其实她们也说不出来。”马教授表示,很多家长认为吃鱼眼明目的“理论根据”可能是“以形补形”的理论,意思是说,那些外观与人的某个器官相似的食物,对人体该部位有利。但是这是否可靠、有效,其实是需要科学研究的,要通过科学实验论证的,而不是“自以为是”。
“从科学角度来说,鱼眼睛含有丰富的DHA,它是一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视网膜的健全发育,并可预防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马教授表示,比较各种鱼类中的DHA含量,其中以深海鱼类较多;而深海鱼类中的鲑鱼、鲭鱼、鲨鱼及鲔鱼,它们的DHA含量更多。因此多吃鱼眼睛及深海鱼类,的确有助于视力发育。
看来从这些方面看,吃鱼眼确实和眼睛健康有一定关系,但马教授强调,鱼眼毕竟只是很小的一粒,再有营养也十分有限,与其心心念念去追求吃那么一点点,而错过了整条鱼的营养就得不偿失了,毕竟食物多样化和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生活的基础。
▲吃鱼的讲究你知道多少?▲
在食用鱼的选择上,马教授表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限制,只要营养的均衡,同时要注意避免食用污染水域里的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少吃或不吃鱼头,因为鱼龄越大,鱼脑和鱼皮中蓄积的汞就越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建议是每周可以吃2-3次鱼,最好有一次是吃深海鱼,如三文鱼。”马教授建议道,并特别强调要吃不同种类的鱼,让营养更均衡。
在做法上,她并不建议家长们采用过多的“花样”,平时在家就多选择清蒸、水炖、水煮的方法,少选择油煎、油炸、烧烤,以免摄入过多油脂而带来超重肥胖问题,而过高温度的烹饪也会对鱼肉的脂肪酸造成破坏,甚至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同时对很多人喜欢的生鱼片,马教授也建议大家少吃,在食用时也要注意卫生。“吃生鱼片特别容易感染肝吸虫病,对我们的肝脏造成损伤,而酒精、芥末、醋等只是调料,并不能做到杀菌,所以还是少吃为妙。”此外她还提醒家长,在整理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摘除鱼胆,虽然鱼胆是一味重要,但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她提醒很多家长认为“活鱼现杀”新鲜有营养也是一种误区,建议最好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