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6-10-09 11:04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氧气溶液解析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

1.A

解析: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铁锅生锈为化学变化,其余为物理变化。选A项。

2.C

解析:露天焚烧秸秆、树叶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保护。选C项。

3.B

解析:羊毛手套是用羊毛制成的,羊毛属于天然材料,A项错误;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项正确;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C项错误;全棉毛巾是用棉花制成的,棉花属于天然材料,D项错误。

4.D

解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选D项。

5.A

解析: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白色固体。选A项。

6.B

解析:使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A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地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项正确;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壁,C项错误;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应伸入瓶内,D项错误。

7.D

解析:水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D项说法不正确。

8.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后不会出现氮元素,所以不可能得到尿素[CO(NH2)2]。选C项。

9.B

解析: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共同接触,该实验缺少将干燥的铁钉放到干燥的试管内,验证没有水是否能生锈实验,故B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10.A

解析:CaCO3→Ca(OH)2,至少需要两步才能实现,CaCO3高温煅烧生成CaO和CO2,CaO溶于水生成Ca(OH)2;CO→CO2,可通过CO燃烧或CO还原金属氧化物实现;Fe2O3→Fe2(SO4)3,可通过Fe2O3与H2SO4反应实现;H2SO4→HCl,可通过H2SO4与BaCl2反应实现。选A项。

11.C

解析: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A项错误;t1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0 g∶110 g=1∶11≠1∶10,B项错误;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都为[30 g30 g+100 g×]100%=23.1%,C项正确;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其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但题设中没有说明甲、乙的两种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析出晶体的多少,D项错误。

12.D

解析:表中“待测”值为3.9+9.6+1-2.7-4.2=7.6,A项错误;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7.6 g-1 g=6.6 g,6.6 g 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6.6 g[×16×244]=4.8 g,2.7 g 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2.7 g[×1618]=2.4 g,4.2 g C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4.2 g[×1628]=2.4 g,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为4.8 g+2.4 g+2.4 g=9.6 g,与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正好相等,说明X中一定不含有氧元素,B项错误;反应中X和CO2的质量比为3.9 g∶6.6 g=13∶22,C项错误;反应中H2O与C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7 g18]∶[4.2 g28]=1∶1,D项正确。

13.N2 CH4 NaHCO3

14.氧和硒 五

15.元素 蛋白质(或油脂等)

16.H2O Cl2+H2O=HCl+HClO +1

17.(1)pH试纸

(2)小

(3)460

18.置换反应 C+CO2[高温]2CO 3CO+Fe2O3[]2Fe+3CO2

19.(1)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氢能、核能、太阳能等。

20.(1)MgCO3+2HCl=MgCl2+H2O+CO2↑

(2)各取两种化肥少许,加入熟石灰并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硫酸钾。

21.(1)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用钢刷、沙等擦洗容易将此损坏。

(2)形成保护层,起到隔绝氧气(或空气)和水的作用。

(3)①Fe、Ag(或铁、银) ②因为Zn先与AgNO3反应,Fe后与AgNO3反应,故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还含有Zn(NO3)2。

解析:(3)向AgNO3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和Zn时,Fe和Zn都能与硝酸银反应,不与Mg(NO3)2反应。由于Zn的活动性比Fe强,故Zn先与AgNO3反应,Fe后与AgNO3反应,若向所得固体上滴加盐酸时有气泡产生,则一定是Zn已反应完全,Fe有剩余,Ag被全部置换出来,故固体乙含有的金属为Fe、Ag,溶液甲中溶质不可能只有Mg(NO3)2和Fe(NO3)2。

22.(1)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 i,h接g,f接c

(3)发生装置选B,收集装置选D(或E)。

23.(1)d

(2)2NaCl+2H2O[通电]2NaOH+Cl2↑+ H2↑ Ca(HCO3)2[]CaCO3↓+CO2↑+H2O

(3)稀硫酸 NaOH、Na2SO4

(4)CO2+2NaOH=Na2CO3+H2O 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锥形瓶中并产生白色沉淀。

(5)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5 g

[106x=1005 g] x=5.3 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g6 g×]100%=88.3%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二)

1.B

解析:由于气球的弹性限制,一直吹气球时气球体积增大、压强急剧增加会引起气球爆炸,这种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爆炸;野外烧烤需要燃料燃烧,燃烧时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滴水成冰均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因此,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选项B。

2.A

解析:太阳能是自然界赏赐的能量,太阳能取暖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不会影响空气的“清新指数”。

3.B

解析: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固体小颗粒的集合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会产生白雾(小液滴的集合体)。因此,本题选B项。

4.D

解析:这三种元素的原子均有三个电子层,因此同属于第三周期;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硫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16;三种元素均为“石”字旁,故均为非金属元素;硅原子中含有14个质子、14个电子和14个中子,微粒总数是42。故D项说法错误。

5.C

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是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甲烷是有机物,氧气是单质,水和二氧化碳是氧化物,因此不存在酸类物质。

6.B

解析: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故A项操作正确;Na2SO4与盐酸不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项操作错误;测定溶液的pH时,应将一条pH试纸放在干燥的白瓷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数值,故C项操作正确;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故D项操作正确。

7.D

解析: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性质,因此单质的化合价规定为零,在上述A、B、C三项反应中均有单质参加,凡是有单质参加的反应,其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故一定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升降,故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8.D

解析: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乙酸乙酯的化学式为C4H8O2,该物质属于有机物;物质由元素组成,该物质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乙酸乙酯是由C4H8O2分子构成的,它的一个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D项说法错误。

9.D

解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溶解度大小时,要指明温度或温度范围,温度低于t1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A项说法不正确;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g115 g]×100%<15%,故B项说法不正确;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溶解的更多,不会变为饱和溶液,故C项说法不正确;t2 ℃时,溶解度甲>乙,则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时,需要的溶剂的质量甲<乙,则配成饱和溶液的质量甲<乙,故D项说法正确。

10.B

解析:注意除杂的三条原则:不减少原物质,又不增加新杂质,生成物便于除去。由于没有氧气,CO2气体中混有的CO用点燃的方法无法除掉,A项错误;MnO2固体难溶于水,KCl易溶于水,加过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MnO2固体留在滤纸上,然后经过洗涤、干燥即可得到纯净的MnO2固体,B项正确;稀H2SO4与Zn粉、ZnO均可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此方法除去Zn粉中的ZnO,C项错误;Ba(OH)2与Na2CO3、Na2SO4均可发生反应,故不能用 Ba(OH)2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2SO4,D项错误。

11.A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判断反应前后是否有重复出现的分子,若有,说明该分子没有参加反应,分析时应将其排除。如本题中反应前有2个O2分子和2个CO分子,反应后仍有1个O2分子,说明O2过量,划去反应前后重复的O2分子,则反应后只生成2个CO2分子,没有单质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点燃]2CO2,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为1∶2∶2或2∶1∶2,分子数目发生改变而原子数目反应前后不变。因此,选项A正确。

12.C

解析:用极值法求解。设:7.2 g镁粉、7.2 g铝粉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y。

Mg+2HCl=MgCl2+H2↑

24 2

7.2 g x

[247.2 g=2x] x=0.6 g

2Al+6HCl=2AlCl3+3H2↑

54 6

7.2 g y

[547.2 g=6y] y=0.8 g

因此,7.2 g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氢气的质量应介于 0.6 g与0.8 g之间,可能为0.7 g,故选C项。

13.N2 KNO3

解析: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常用于食品防腐和作保护气;硝酸钾中含有氮、钾两种营养元素,故常用作复合肥。

14.蛋白质、糖类(或油脂) 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 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解析:花生中富含蛋白质、油脂,白糖、饴糖中富含糖类等;花生糕的香味分子由于不断地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故可闻到香味;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以把大油珠转化为小油滴而除去。

15.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或无污染、热值高、资源广等) 2H2+O2[点燃]2H2O SiO2+2C[高温]Si+2CO↑

16.氧气 2H2O [通电]2H2↑+ O2↑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合理即可)

解析:由图知,a、b两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水电解后生成氧气和氢气,故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标出两个气体箭头;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水分子可分解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17.16.0 3CH4+5O2[点燃]CO2+6H2O+2CO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则x=4.4+10.8 +5.6-4.8=16.0;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CH4∶O2∶CO2∶H2O∶CO =[4.816]∶[16.032]∶[4.444]∶[10.818]∶[5.628]= 3∶5∶1∶6∶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H4+5O2[点燃]CO2+6H2O+2CO。

18.(1)CuO+H2[]Cu+H2O(合理即可)

(2)CuSO4 Cu(NO3)2+2NaOH=2NaNO3+Cu(OH)2↓(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突破口“B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知,B是二氧化碳;A、B、C均为氧化物且属于不同状态,因此A、C分别为固体或液体中的一种,常见的液体为水,假设C是水,则B→C的转化为Ca(OH)2+CO2= CaCO3↓+H2O;A为固体氧化物,由 A→C可以转化,则A可能是氧化铜或氧化铁,转化为C的方法是CuO+H2[]Cu+H2O或CuO+H2SO4=CuSO4+H2O或Fe2O3+3H2[]2Fe+3H2O等,故A是氧化铜或氧化铁等,C是水。(2)由“C为蓝色不溶于水的物质”可知,C为氢氧化铜沉淀;A、B、C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B为硝酸铜,A为硫酸铜。B→C的化学方程式为Cu(NO3)2 +2NaOH =2NaNO3+Cu(OH)2↓。

19.(1)3CO+Fe2O3[高温]2Fe+3CO2

(2)NaHCO3+HCl=NaCl+H2O+CO2↑

(3)Ca(ClO)2+CO2+H2O=CaCO3↓+ 2HClO

解析:(1)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单质,书写方程式时注意反应条件是高温。(2)小苏打呈碱性,其化学式是NaHCO3,胃酸中含有盐酸,二者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钠,可将胃液中过多的盐酸除去,书写方程式时注意标注气体箭头。(3)从背景信息中可找出反应物是次氯酸钙、二氧化碳、水蒸气,生成物是HClO和一种白色沉淀物,由质量守恒定律推知,该白色沉淀是 CaCO3,由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20.天平仍然平衡的原因:冒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 此装置的改进方法: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夹子,并系上一个气球。

解析:因为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虽然生成的“白烟”跑出,同时锥形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空气会进入其中,跑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在吸滤瓶的支管上系上一只气球,可缓解白磷燃烧时瓶内产生的压力,避免橡皮塞再次被冲出。

21.(1)295.5

(2)取一条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浓氨水滴到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7。(或取少量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氨水呈碱性)

(3)氨水具有挥发性、见光易分解等性质。(合理即可)

解析:(1)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可得:5 L×0.90 kg/L×20%=(5 L×0.90 kg/L+x)×0.3%,x=295.5 kg。(2)要证明氨水呈碱性,可使用pH试纸或酚酞溶液。(3)保存氨水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避光保存,说明氨水具有易挥发、见光易分解等性质。

22.(1)2KMnO4[]K2MnO4 + MnO2 + O2↑(或2KClO3[MnO2] 2KCl + 3O2↑)

(2)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 采用D装置收集氢气时,气体从b端进入。

(3)首先关闭旋钮开关,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长颈漏斗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解析:(1)A装置可简称为“固固加热型”,制取氧气时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采用D装置收集氢气时,不管是用排气法还是用排水法,氢气均从b端进入。(3)检查C装置的气密性时,应首先关闭旋钮开关,再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观察;也可将右端导管连接一注射器,抽拉注射器时,观察长颈漏斗下端口是否有气泡或水柱形成。

23.(1)4Al + 3O2[点燃]2Al2O3

(2)B

(3)【猜想】2NaOH+CO2=Na2CO3+H2O 氢氧化钠从电解后的溶液中析出时,有少量未反应的氯化钠同时析出

【实验设计】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②碳酸钠(或Na2CO3) ③氯化钠(或NaCl)

(4)设:此种废水中含H2SO4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0 g×20% x

[8020 g×20%=98x] x= 4.9 g

此种废水中含H2SO4的质量分数为:[4.9 g100 g]×100%=4.9%

答:略。

解析:(1)图甲表示的是Al3+,图乙表示的是氧元素,则由甲、乙两种元素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Al+3O2[点燃]2Al2O3。(2)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在发生Fe+CuSO4= FeSO4+Cu反应的同时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酸性物质,故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溶液的pH可能小于7;由于硫酸铜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碳酸根,故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CO2。(3)【猜想】烧碱因易和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故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原因是2NaOH+CO2=Na2CO3+H2O;因为烧碱是电解食盐水得到的,烧碱样品中含有NaCl,很有可能是未反应的NaCl随着固体烧碱的析出而同时析出造成的。【实验设计】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使试管外壁发热;②稀硝酸首先与烧碱发生中和反应,之后又与其中的碳酸钠杂质反应放出气体,因此过一会才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操作②的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硝酸,向②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沉淀一定是氯化银,则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由此推测样品中一定还含有氯化钠。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三)

1.D

解析:分类回收垃圾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垃圾处理,太阳能和氢燃料都是绿色无污染能源,因此,A、B、C三项均有利于环保;直接排放污水会污染环境,D项符合题意。

2.C

解析:倾倒液体瓶塞要倒放,A项错误;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B项错误;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C项正确;验满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D项错误。

3.C

解析:蚕丝织布只是蚕丝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稻草造纸、使用火药、冶炼金属的过程中均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4.A

解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质量都约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A项正确;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碘盐”中的“钙”“碘”指的是元素,B项错误;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C项错误;草木灰显碱性,与氯化铵混合施用会生成氨气,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D项错误。

5.B

解析:从微观上看,“O2”表示一个氧分子,A项表示的意义正确;“Fe2+”中铁元素表现为 +2价,表示一个亚铁离子,B项表示的意义错误;从微观上看,“Ne”表示一个氖原子,C项表示的意义正确;从宏观上看,“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D项表示的意义正确。

6.B

解析:通过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各物质的分子可以发现,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故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A项说法正确;反应前的两种物质的分子在反应后变成了新的两种物质的分子,故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B项说法错误;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项说法正确;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D项说法正确。

7.B

解析:分析图表可知,乙的质量增加了 25 g,是生成物;丙的质量保持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与反应无关;丁的质量减少了 20 g,是反应物。已知反应中反应物减少了 20 g,生成物增加了25 g,故甲应是反应物,其质量减少了5 g,即反应后,甲的质量为13 g,A项说法正确;乙是生成物,B项说法错误;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5 g∶20 g=1∶4,C项说法正确;物质丙可能是催化剂,D项说法正确。

8.B

解析:除去Ca2+需用含[CO2-3]的化合物,除去Mg2+需用含OH-的化合物,除去[SO2-4]需用含Ba2+的化合物。由于在沉淀这些离子时所用试剂一般均过量,故需考虑物质添加的先后顺序。先用过量NaOH溶液除去Mg2+,然后用过量BaCl2溶液除去[SO2-4],最后用过量Na2CO3溶液除去Ca2+和过量的Ba2+,接着将所有沉淀过滤后除去,溶液中过量的OH-和[CO2-3]用适量盐酸反应后除去。

9.C

解析:圈Ⅰ中发生的是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它们都属于分解反应,A项说法正确;实验室通常是利用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项说法正确;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C项说法错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可用于制取烧碱,D项说法正确。

10.A

解析:由图示可知,开始的5.6 g铁与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从A点到B点消耗的5.6 g铁与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所以B点后的溶液已经不存在氯化铜,溶液为浅绿色,A项说法错误;设:5.6 g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x,则:

CuCl2+Fe=FeCl2+Cu

56 64

5.6 g x

根据[565.6 g=64x],解得x=6.4 g,所以D点对应纵坐标为6.4,B项说法正确;设:5.6 g铁与氯化铜反应消耗氯化铜的质量为y,则:

CuCl2+Fe=FeCl2+Cu

135 56

y 5.6g

根据[565.6 g=135y],解得y=13.5 g,所以 200 g溶液中CuCl2的质量分数为[13.5 g200 g×]100%=6.75% ,C项说法正确;D点时铁粉已经把氯化铁、氯化铜完全反应,所以D点到E点之间都有铁粉剩余,加入盐酸时均会产生气泡,D项说法正确。

11.(1) 硅元素

(2)1∶4 CaC2

(3)导热 4Al+3O2=2Al2O3

解析:(2)Ca3Al2SiO12中钙、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12=1∶4;设该钙、碳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xCy,钙、碳元素的质量比为40x∶12y=5∶3,x∶y=1∶2,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2。(3)铝制品不易锈蚀是因为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铝被进一步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12.(1)t2

(2)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

(3)升高温度

(4)20%

(5)C>B>A

解析:(1)在t2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而该温度下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两种溶质的质量相等。(2)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而,B中混有少量的A时,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4)t3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因而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2.5 g A物质,且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5 g12.5 g+50 g×]100%=20%。(5)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幅度不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将t3 ℃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A、B都有晶体析出,且A析出的晶体比B多,C物质没有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13.(1)HCl 光合作用的原料(合理即可)

(2)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H2O

解析:(1)A可以用来除铁锈,可知A是盐酸;从试题信息可以看出D是二氧化碳,它的用途有:作光合作用的原料,灭火,作制取汽水的原料等。(2)由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可知,E是碳酸钠,D是二氧化碳,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CaCO3↓+H2O。

14.(1)长颈漏斗

(2)①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E中导气管口应接近瓶底(①和②空填写内容可互换)

(3)O2(或H2)

(4)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解析:(1)根据仪器的形状和用途联想仪器的名称。(2)A图中,为防止冷凝液倒流回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E图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为收集到比较纯净的气体,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3)实验室选用C和F装置,可以制取的气体是氧气和氢气,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利用稀盐酸和锌粒制取氢气,反应物均是固体和液体,并且均不需加热,可以用装置C作发生装置,同时氧气和氢气均不易溶于水,可以用装置F作收集装置。(4)比较两个装置可以发现,B装置多一个开关和一个带小孔的隔板,假如关闭开关,随着气体的增多,内部压强随之增大,导致液体不能流入试管,便可使反应停止。

15.(1)溶解

(2)玻璃棒

(3)左盘

(4)A 偏大

解析:(1)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的仪器有:天平、量筒、胶头滴管、药匙、烧杯、玻璃棒等。(3)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4)量取一定体积的水,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的选项为A。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16.设:反应生成NaOH的质量为x,生成O2的质量为y。

2Na2O2+2H2O=4NaOH+O2↑

156 160 32

39 g x y

[15639 g=160x] x=40 g

[15639 g=32y] y=8 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g39 g+69 g-8 g×]100%=40%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四)

1.C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变化。冰块制成冰雕和石墨做成铅笔芯,都属于物质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泥土烧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气属于混合物的分离,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

2.D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与生活、健康的关系。酱油加铁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小苏打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可用于焙制糕点;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作保护气等;甲醛有毒,不可食用。故答案为D。

3.B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切忌把鼻子凑到瓶口去闻,以免造成中毒;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稀释时应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或玻璃棒缓缓倒入水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应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涂在试纸上,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故答案为B。

4.C

解析:此题借助于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反应类型。图中甲物质为二氧化硫,乙物质为氧气,丙物质为三氧化硫,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即2SO2+O2[一定条件]2SO3,故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根据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故答案为C。

5.B

解析:此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达到目的,油锅着火,盖上锅盖或放入青菜均可;图书着火,为防止弄湿、弄脏图书,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把病人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并注意保暖;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残留在皮肤上的酸。故答案为B。

6.D

解析:此题借助于溶解度曲线考查溶液的饱和、不饱和的知识。从曲线图上可看出A项正确;P点是a、c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在t1 ℃时的交点,即此时的溶解度相等;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时,饱和溶液能变成不饱和溶液;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50 g,5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该物质,可得到 75 g饱和溶液。故答案为D。

7.D

解析:此题拼盘考查氧化反应、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燃烧、物质的分类。初中阶段从得失氧的角度看,氧化反应也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有时候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元素结合也属于氧化反应;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可燃物的燃烧不但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还要有氧气;由化合物的定义可知D项正确。故答案为D。

8.C

解析:此题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延伸与变式。A项,[SO2-4]和Ba2+能结合成BaSO4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B项,OH-和Cu2+能结合成Cu(OH)2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C项,三种物质彼此不发生反应且是无色溶液,符合题意;D项,三种物质彼此不发生反应,但FeCl3溶液呈黄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9.(1)①2Mg2+ ②3NH3

(2)①C2H5OH ②NaHCO3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1)注意离子符号的书写规范。(2)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发酵粉中的盐主要是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

10.(1)肥皂水

(2)D

(3)光合作用 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较简单。(1)检验硬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加肥皂水,观察泡沫的多少或有没有浮渣。(2)生活中用水洗车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减缓温室效应就要减少碳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节约用纸,植树造林等。

11.(1)D

(2)氧气、水蒸气

(3)3CO+Fe2O3[高温]2Fe+3CO2 Fe2O3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合成材料、钢铁的生锈以及铁的冶炼。(1)钢铁车架属于金属材料,真皮座套属于蛋白质材料,玻璃车窗属于无机硅酸盐材料,橡胶轮胎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钢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共同发生反应。(3)工业上炼铁常用一氧化碳与赤铁矿石反应,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原反应是指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所以氧化铁发生了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得到了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12.(1)Ca(OH)2 CO2

(2)①C+ O2[高温]CO2 ②Ca(OH)2+ Na2CO3=CaCO3↓+ 2NaOH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根据条件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则D和E分别属于碱和盐,且E可用作建筑材料,则E只能是碱 氢氧化钙,又因为C和D能相互转化,所以D是盐碳酸钠,C是二氧化碳,那么F既能和碱反应又能和盐反应,所以F是酸, B、C组成元素相同,则B是一氧化碳,那么A能转化为B和C,则A是碳。因此,反应①可以是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碳还原氧化铜等反应,反应②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13.(1)集气瓶

(2)A、D(或A、F或A、G)

(3)c

(4)C 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实验设计方案的选择、仪器的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1)认识仪器名称。(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属于固固加热型,因而选A作发生装置;而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易溶于水,因此收集装置可以选用D或F,选用多功能装置G也正确。(3)装置G属于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从长导管b端进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从短导管c端进气;若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则不管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或小,都从短导管c端进气。(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B、C装置均符合题意。而C装置能通过止水夹的打开与关闭,比较方便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因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

14.(1) K+

(4)①K2CO3+2HCl=2KCl+CO2↑+H2O ②Ca(OH)2+CO2=CaCO3↓+H2O

(5)红 CaCl2溶液 红色褪去(或消失),产生白色沉淀 不能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成分的探究、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1)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属于钾盐,因此在溶液中能解离出K+。(4)把滤液加热蒸发,得到这种钾盐,制成溶液后,一份滴加盐酸,生成了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该钾盐是碳酸钾,有关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钾与盐酸的反应以及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5)取另一份钾盐溶液,因该溶液呈碱性,故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变成红色,而要证明溶液的碱性是由碳酸根离子引起的,一般方法是加入一种中性试剂,把碳酸根离子沉淀下来且不生成碱性物质,若最后得到的溶液呈中性,即可说明原溶液的碱性是由碳酸根离子引起的。因此,选用CaCl2溶液(呈中性),可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且溶液的红色消失现象。铵态氮肥是指含有[NH+4]的一类化合物,即铵盐,因为[NH+4]+OH-=NH3↑+H2O,造成氮元素转移到氨气中而使肥效降低或消失,所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15.设:50.0 g待测液中AgNO3的质量为x,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HNO3的质量为y。

AgNO3+HCl=AgCl↓+HNO3

170 143.5 63

x 2.87 g y

(1)[143.52.87 g=170x] x=3.4 g

Ag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 g50 g×]100%=6.8%

(2)[143.52.87 g=63y] y=1.26 g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质量为:50.0 g+ 10.0 g-2.87 g=57.13 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6 g57.13 g×]100%=2.2%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1.A

解析: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食醋与碳酸钙反应,属于化学变化,A项符合题意;玻璃窗破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属于物理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蒸馏水属于软水,A项错误;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H2CO3和NaOH都不属于氧化物,B项错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是混合物,葡萄酒、冰红茶、加碘盐都是混合物,C项正确;Mg、Fe是金属元素,D项错误。

3.D

解析:风力发电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不会造成雾霾天气,与形成雾霾无关。

4.C

解析:氧元素显-2价,硫酸根显-2价,设钒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 +4。

5.B

解析:根据“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核内质子 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选B项。

6.A

解析: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降低温度甲会大量的结晶析出,而乙则不会大量析出晶体,A项正确;1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只有两者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溶质质量才相等,B项错误;在30 ℃时,乙的溶解度小于60 g,所以30 ℃时,将60 g乙加入100 g水中,不可能得到 l60 g溶液,C项错误;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其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但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析出晶体的多少,D项错误。

7.D

解析:2N中的“2”表示2个氮原子,A项错误;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2个氧原子应表示为2O,B项错误;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C项错误; [Ca+2O]中的“2”表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D项正确。

8.B

解析:苹果汁、泡菜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A项说法正确;西瓜汁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B项说法错误;苹果汁的pH比泡菜的更小,酸性更强,C项说法正确;因为苹果汁的pH小于7,显酸性,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D项说法正确。

9.B

解析: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A项说法错误;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所以每天都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B项说法正确;油脂是人体内的重要供能物质,是人体的备用能源,要适量摄入,C项说法错误;馒头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喝葡萄糖水比吃馒头见效快,D项说法错误。

10.B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固体P2O5,产生大量白烟,A项错误;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B项正确;“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C项错误;Cu(OH)2不溶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D项错误。

11.C

解析: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把滴管伸入容器内,A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B项错误;检查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C项正确;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为防止失火,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D项错误。

12.D

解析:网格净水的原理和过滤的操作原理类似,能将不溶于水的大颗粒物质与水分离,A项分析正确;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沉积到底部,B项分析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项分析正确;明矾溶于水具有吸附、凝聚、沉淀的作用,不具有杀菌的作用,D项分析错误。

1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使用寿命达15年以上”,说明其不易降解,A项说法错误;聚氟乙烯属于有机物,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B项说法正确;聚氟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64]×100%=37.5%,C项说法正确;聚氟乙烯为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D项说法正确。

14.D

解析:碳酸钙作补钙剂,是利用了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性质;焦炭用于炼铁工业,是利用了焦炭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氢气作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15.D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c,A项说法正确;该元素的名称是钪,属于金属元素,B项说法正确;钪的原子序数是21,因为“原子序 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钪原子核外有21个电子,C项说法正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是“g”,D项说法错误。

16.D

解析: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A项错误;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B项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3O4,C项错误;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D项正确。

17.A、D

解析: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A项正确;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B项错误;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也会有气体生成,所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C项错误;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结构的分子性质不同,D项正确。

18.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除杂,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项,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铁和氧化铜都会与盐酸反应,错误;B项,加入硫酸后,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引入了硫酸钠杂质,错误;C项,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用水除杂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错误;D项,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可以将碳酸钙沉淀除去,最后只剩下氢氧化钠,正确。

19.B、D

解析:因碳酸钙不溶于水,而白色粉末加入水后为无色溶液,则一定不是碳酸钙,A项错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都是碱性的,都可以使酚酞变红,并且都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项正确;这种白色粉末能全部溶于水,但熟石灰微溶,溶于水不能得到无色溶液,C项错误;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都可以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产生实验中的现象,D项正确。

20.B

解析:锌比铁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像的斜率锌应比铁大,等质量的铁生成的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像的终点应该比锌高,A项不相对应;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碱性逐渐变弱,恰好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显酸性,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地减小到7,然后小于7,B项相对应;变化曲线表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一开始固体质量就减少了,即氧气开始生成,C项不相对应;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变化曲线表明,随着硝酸钾晶体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到了一定程度,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D项不相对应。

21.A、C

解析:E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则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和碱溶液反应,因此C可以是氢氧化钠等碱的溶液;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氢氧化钠等碱的溶液还能够和酸、某些盐的溶液反应,因此B可以是酸,如硫酸;B能够转化为D,则D可能是盐溶液,A能够和酸(B)、盐(D)反应,因此A可以是常见的金属铁,则D可以是硫酸铜。E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用于灭火等,A项正确;C与E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B项错误;B、C、D分别属于物质类别中的酸、碱、盐,C项正确;A物质可以是铁,也可以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镁等,D项错误。

22.B、D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

2Al+3H2SO4=Al2(SO4)3+3H2↑

54 294 6

18 98 2

Mg+H2SO4=MgSO4+H2↑

24 98 2

若铝、镁均有剩余,酸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关系,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天平保持平衡,A项错误;铝、镁均耗尽,金属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关系,生成的氢气质量不相等,天平失去平衡,B项正确;金属镁完全反应,酸可能有剩余,此时与镁相同质量的铝不可能有剩余,C项错误;而铝有剩余,酸一定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关系,放铝的烧杯中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放镁的烧杯中生成氢气的质量,故此情况下天平有可能失去平衡,D项正确。

23.(1)元素 A

(2)b c

(3)肥皂水 煮沸

解析:(1)宏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所摄取的钙来源于宏观物质,所以这里的“钙”指的是元素;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大米中富含糖类,肉类中富含蛋白质和油脂。(2)a、c、d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塑料餐具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金属有导热性,铁锅就是利用了此性质。(3)通过加肥皂水,根据现象的不同可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或没有泡沫的是硬水;硬水中主要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热后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

24.(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B、C

(3)C2H4 CO2+2NH3[高温、高压]H2O+ CO(NH2)2

解析:(1)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燃烧。(2)A项,化石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可增加二氧化碳含量;B项,光合作用可把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氧气,消耗二氧化碳;C项,大量利用二氧化碳,可降低二氧化碳含量。(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C2H4;在高温、高压下,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高温、高压]CO(NH2)2+H2O。

25.(1)4NH3+3O2[点燃]2N2+6H2O 置换反应

(2)14∶27

(3)原子

解析:(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点燃时生成了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点燃]2N2+6H2O;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2)C是氮气,D是水,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2×14×2)∶[6×(1×2+16×1)]=14∶27。(3)该示意图说明,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

26.(1)CO2

(2)将粉末装入带有导管的试管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3)NH4Cl 氨气

(4)Na2CO3+Ca(OH)2=2NaOH+CaCO3↓

解析:(1)碳酸氢钠煅烧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所以X是二氧化碳(CO2)。(2)根据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可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纯碱、二氧化碳和水,因此,除去混在碳酸钠粉末中少量的碳酸氢钠的方法是:将粉末装入带有导管的试管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3)制碱原理可表示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由图示可知过滤后的产物是碳酸氢钠和滤液,则滤液是氯化铵溶液,所以Y是氯化铵(NH4Cl);Y与氢氧化钙反应的产物之一可用于循环使用,又因为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且氨气在前面已经用过,所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氨气。(4)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27.(1)催化 B(或D) 2H2O2[MnO2] 2H2O+O2↑

(2)A

(3)C b

解析:(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起催化作用;因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易溶于水,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H2O2[MnO2] 2H2O+O2↑。(2)根据实验室用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可知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可选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选用C装置来收集氨气;若选用干燥的E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由b端进入容器。

28.(1)②④

(2)铜 铁(或锌) 滤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和硫酸铜 观察颜色,若溶液为蓝色则含有硫酸铜

解析:(1)①中铜和银都不能跟硫酸亚铁溶液反应,不能判断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 ②中铁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银不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③中银和硫酸亚铁溶液及硫酸铜溶液都不能反应,可以判断银的活动性最弱,但是铁和铜的活动性不能比较;④中铜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但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可以判断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能够判断出铁、铜、银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为②④。(2)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没有铁,因此只有铁置换出来的铜;向滤液中加入物质能产生气泡,并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加入的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和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和硫酸铜反应产生铜,因此,向其中加入的是铁或锌等活泼金属,滤液中含有硫酸、硫酸铜以及混合前反应产生的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因此,可通过观察颜色判断滤液中是否含有硫酸铜。

29.【猜想与假设】丙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氨气

【实验探究】(1)否

(2)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3)化学 丁

(4)CO2+Ca(OH)2=CaCO3↓+H2O CuO+CO[]Cu+CO2

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是甲烷和氧气,不含有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氨气,所以丙同学的假设错误。【实验探究】(1)如果顺序颠倒,由于石灰水中有水,就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2)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和二氧化碳,用空气就无法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因为到底是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是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无法确定。(3)无水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属于不同种物质,因此,无水硫酸铜遇水生成硫酸铜晶体属于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水;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B中石灰水有两个作用: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以及除去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还原性气体,且与氧化铜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即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30.(1)90∶11

(2)9

解析:(1)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90∶11。(2)求解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须知青蒿素的质量和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4.1 g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4.1 g×[12×1512×15+1×22+16×5]=9 g。

31.(1)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后,稀盐酸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4.4

(3)设:生成4.4 g CO2需消耗HCl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117 44

x y 4.4 g

[73x=444.4 g] x=7.3 g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g153 g-80 g×]100%=10%

设:废水中NaOH的质量为z,生成NaCl的质量为m。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z 80 g×10% m

[40z=36.580 g×10%] z=8.8 g

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8 g100 g×]100%=8.8%

(4)[117y=444.4 g] y=11.7 g

[36.580 g×10%=58.5m] m=12.8 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g+12.8 g100 g+153 g-4.4 g×]100%=9.9%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六)

1.C

解析:“超临界水”的组成仍然是H2O,其分子之间仍然有空隙。

2.A

解析:聚乙烯属于热塑性塑料,所以聚乙烯塑料袋可以通过加热进行封口;现在已经研制出一些可降解塑料(在普通塑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其稳定性下降,较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电木属于热固性塑料,这样的材料破裂后是不可以热修补的;涤纶属于合成材料,羊毛和棉花是天然纤维。

3.D

解析: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酸性;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虽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但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氯化钙溶液滴入某溶液中,出现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因此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2-3]。

4.D

解析: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 青蒿素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有机小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是282);青蒿素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5∶22;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180282]、[22282]、[80282],显然,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约是63.8%)。

5.D

解析:读图可知,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P点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表示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法;t2 ℃时,a的溶解度为50 g,将30 g a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 25 g,即可得到75 g a的饱和溶液。

6.D

解析:低钠盐是用一定的钾离子代替钠离子所形成的盐,低钠盐中并不含钠单质,A项错误;低钠盐中的钠离子比氯离子少,但增加了一部分钾离子,因此,低钠盐仍是中性的,B项错误;低钠盐并不是没有提纯的粗盐,其中不含大量的不溶物,C项错误;低钠盐中含有钾离子,所以比相同质量的氯化钠含较少的钠离子,D项正确。

7.D

解析:A项中只有气体的种类不同,B项中两种不同情况是有无催化剂,C项中是两种不同的水样,显然此三项中实验都具有对比性;D项中水的质量不同,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也不同,两个实验无法对比。

8.D

解析:磷矿粉为灰白色粉末,硝酸钾为白色晶体,观察颜色即可鉴别磷矿粉和硝酸钾;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遇酸或碱溶液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变化,可以作指示剂;NH4NO3溶于水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所以用水可以鉴别NH4NO3、NaOH、NaCl三 种固体;将Cu和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Cu和Ag表面都没有变化,说明Fe比Cu、Ag都活泼,但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不能比较,显然,用FeSO4溶液、Cu和Ag不能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9.B

解析:因为该溶液中仅存在[NH+4]、Ca2+和X离子,所以X离子一定是阴离子。因OH-与[NH+4]能结合成NH3和H2O,[CO2-3]与Ca2+能结合成CaCO3沉淀,它们不能共存,因此X离子只能是Cl-。

10.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 g-8.0 g=2.0 g,A项正确;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现在钙元素的质量为8.0 g×50.0%=4.0 g,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4.0 g÷40%=10.0 g,B项错误;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y,由 CaCO3=CaO+CO2↑得:[100y=56x=442.0 g],x=2.55 g,y=4.55 g,显然剩余8.0 g固体为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C项错误;剩余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0 g-4.55 g=5.45 g,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气泡,D项错误。

11.(1)CH4+2O2[点燃]CO2+2H2O

(2)C、D

(3)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液氮汽化能使温度降低(或氮气能隔绝氧气等)

(4)B

解析:(1)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矿井里含有甲烷,若做灯火试验,极易发生爆炸;工人必须戴安全帽才能进入矿井,以防矿石坍塌;矿井内加强通风,可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安装现代化的瓦斯探头传感器,可以及时察觉瓦斯浓度是否超标。(3)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隔绝氧气,而且液氮汽化能使温度降低。(4)在水、葡萄糖、维生素和氯化钠这四种物质中,仅有葡萄糖含有能量。

12.(1)过滤 活性炭

(2)Al(OH)3 有机物

(3)+6

(4)2Al+3H2SO4=Al2(SO4)3+3H2↑ 置换反应

(5)不能 煮沸

解析:(1)通过操作X能分离出泥沙等不溶物,说明操作X实现了固液分离,所以该操作是过滤;试剂A具吸附性,应该是活性炭。(2)根据铝元素、氢氧根的化合价,不难写出氢氧化铝的化学式是Al(OH)3;三氯甲烷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属于有机物。(3)高铁酸钾中钾是+1价,氧是-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不难求出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4)铝是活泼金属,所以硫酸铝可以通过金属铝和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得到,硫酸铝作为一种盐,也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来获得。(5)自来水的净化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但不会降低硬度,生活中大多通过煮沸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13.(1)酒精灯 集气瓶

(2)A、C (或 A、E) 2KMnO4 []K2MnO4+MnO2 +O2↑

(3)CaCO3+2HCl=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4)A b

(5)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解析:(1)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集气瓶。(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固体加热型,即A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氧气的装置为C或E,显然装置组合是A、C或A、E;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 +O2↑。(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若用C装置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4)实验室通过加热固体制得甲烷,故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用F装置收集甲烷气体时,无论瓶内装满空气还是装满水,由于甲烷的密度比水、空气都小,所以气体应从b端进入。(5)图示实验中,NaOH溶液进入试管里多于水,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14.探究一:水 粉末溶解,产生气泡 NaHCO3+HCl=NaCl+H2O+CO2↑

探究二:【作出猜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设计方案】B

【反思评价】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溶于水,也可能出现放热现象

解析:探究二:【作出猜想】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灭火后可燃物表面的残留物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设计方案】对于A方案,由于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残留物中有碳酸氢钠,此方案正确;对于B方案,既然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溶于水也可能出现放热现象,所以此方案不正确;对于C方案,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除去了碳酸钠,再向上层清液中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有碳酸氢钠,此方案正确。

15.(1)设:生成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8 g x

[808 g=160x] x=16 g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反应生成Na2SO4的质量为z。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142

16 g y z

[16016 g=80y] y=8 g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g100 g-60 g×]100%=20%

(2)[16016 g=142z] z=14.2 g

设:NaOH与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的质量为m。

H2SO4+2NaOH=Na2SO4+2H2O

80 142

60 g×20% m

[8060 g×20%=142m] m=21.3 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 g+14.2 g=35.5 g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七)

1.B

解析:随意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也浪费资源,所以秸秆要回收利用;废旧塑料要回收,通过消毒处理才不会传染病菌;公共场所吸烟既污染环境,又影响人体健康;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不仅保护环境,而且节约化石燃料。

2.D

解析:金属铅的密度很大(11.3 g/cm3),因此铅很重,在潜水服上附加几块铅,有利于潜水员深潜。

3.B

解析:金属网罩罩在酒精灯上可以集中火焰,提高燃烧的温度;碳有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少量一氧化碳,另外该实验中木炭一般过量,这也极易产生一氧化碳;碳和氧化铜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加热一会儿可以看到固体中出现红热现象;实验结束时如果先把酒精灯移走,试管里温度较低,石灰水就会被倒吸入炙热的试管里,使其破裂。

4.C

解析:头孢硫脒是由5种元素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是472;头孢硫脒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是[28472],氮元素质量分数是[56472],显然不相等;科学总是存在风险,但是可以合理地规避。

5.D

解析:A、B、C三项,都是对有关问题的释疑;D选项中,探讨“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提出“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实验方案。

6.A

解析:呼出的气体中虽然还含有氧气(约16%),但氧气浓度较低,并不能使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所以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氮气;呼出的气体可以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而玻璃片在常态空气中却没有明显变化,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常态空气却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7.A

解析:读图可知,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甲、丁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因此,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显然乙是化合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与反应无关的杂质;该反应中乙的质量由反应前的4 g变为反应后的32 g,质量增加28 g,丁的质量由反应前的24 g变为反应后的4 g,减少了20 g,因此,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28 g∶20 g,即7∶5。

8.A

解析:木炭燃烧没有火焰,发出的是光;将少许干冰放入紫甘蓝汁液中,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棕红色的氧化铁会逐渐变为黑色的铁粉;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9.C

解析:Sr的中文名称为锶(其偏旁是钅),显然锶为金属元素;因为原子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2;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7.62,而不是87.62 g;锶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0.A

解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锌粉和铁粉时,锌粉优先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等到锌粉反应完全,铁粉才开始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因此,固体中一定有铜;向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锌。

11.C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细小的氯化铵颗粒,悬浮于空气中,貌似白烟;任何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都保持不变;浓氨水和浓盐酸没有接触就反应,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2.B

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在t1 ℃时溶解度相同;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可以采用降温、蒸发水、增加溶质等方法;t1 ℃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15 g,此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115],约13%;t2 ℃时,将30 g乙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乙没有溶解完全,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30 g。

13.C

解析:读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不断减小,因此,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中;直角坐标系的横轴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即a g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当滴入稀硫酸的质量是a g时,溶液的pH>7,说明M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既有反应生成的Na2SO4,也有未反应的NaOH;当滴入稀硫酸的质量是b g时,NaOH与硫酸恰好完全中和,参加反应的NaOH与硫酸的质量比是40∶49,由于不知道NaOH溶液与稀硫酸的浓度,无法判断稀硫酸和NaOH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

14.D

解析: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难溶于水,所以,在房间里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发霉的花生中含有剧毒的黄曲霉素,该物质耐高温,即便清洗、蒸煮也不能完全清除、杀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色素,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即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软化;将羊毛线和棉纤维分别点燃,羊毛线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纤维会产生烧纸的气味,因此,能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两者。

15.B

解析:题中实验装置的特点是当Ⅰ中产生气体时,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试管内压强增大,于是将Ⅰ中的液体压入Ⅱ中,此时如果Ⅱ中的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则符合题意。A项,Ⅰ中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将Ⅰ中生成的氯化钠溶液和未反应的盐酸一起压入Ⅱ中,压入的盐酸能与Ⅱ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B项,Ⅰ中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于是将Ⅰ中生成的硫酸镁溶液和未反应的稀硫酸一起压入Ⅱ中,压入的硫酸镁、稀硫酸均能与Ⅱ中硝酸钡溶液反应,并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C项,Ⅰ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Ⅰ中溶液难以进入Ⅱ中,所以Ⅱ中无明显现象;D项,Ⅰ中铜和稀硫酸不反应,Ⅰ中溶液难以进入Ⅱ中,所以Ⅱ中无明显现象。

16.(1)S+O2[点燃]SO2 SO3+H2O=H2SO4

(2)催化(或加快反应速率)

(3)水(或H2O) 质量守恒

(4)④ ①②③

(5)硫(或S)

解析:(1)读图后可写出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SO3+H2O=H2SO4。(2)从图中反应②的信息可以看出,V2O5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3)分析图中反应④的信息,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SO3与Ca(OH)2反应,还应该生成水。(4)读图可知,反应④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①②③能表示由硫元素到硫酸的转化过程。(5)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的煤炭中富含硫元素。

17.(1)-1

(2)2H2O[通电]2H2↑+O2↑ 2H2O2[MnO2] 2H2O+O2↑

(3)①③④

解析:(1)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2)电解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H2O[通电] 2H2↑+O2↑,2H2O2[MnO2] 2H2O+O2↑。(3)水约占生物体质量的70%,所以水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水和过氧化氢虽然组成元素一样,但是分子构成不一样,所以化学性质也不一样;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是氧化物中最小的;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234],约94.1%,是氧化物中最高的。

18.(1)30.1

(2)137.2

(3)①吸收 ②蓝 ③不能

解析:(1)读表可知,在7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2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60.2 g氯化铵,所以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铵30.1 g。(2)读图可知,C烧杯中有固体析出,说明此时是20 ℃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由于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 g,所以C中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7.2 g。(3)从图A可以看出,U形管右管内的液面低于左管内的液面,说明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小,进而可知氯化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铵与碱石灰反应会放出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碱性的氨水,可使得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因为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所以两者不能混用。

19.(1)长颈漏斗 锥形瓶

(2)①液体 无 ②双 单

(3)①用手紧握试管 ②a、b ③Ⅰ ④95.7%

解析:(1)B是长颈漏斗,C是锥形瓶。 (2)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里;氢氧化钠溶液要密闭保存,因此使用无孔的橡胶塞。实验室制取CO2已经选择了B、C,显然还需要长导管,进而可知需要选择双孔橡胶塞。实验室用KClO3制取O2,已经选择了D、E,那么作为加热固体分解放出气体的实验装置,应选择单孔橡胶塞。(3)连好实验装置后,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以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不漏气。F装置中的明显错误是试管口高于试管底,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a、b 螺母。若加热时间过短,高锰酸钾可能没有完全分解;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收集气体,会导致氧气部分逸出。220 mL氧气的质量是0.31 g,由2KMnO4[]K2MnO4+MnO2+O2↑可以算出,高锰酸钾的质量是 3.06 g,故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是[3.06 g3.2 g]×100%,即95.7%。

20.【实验回顾】(1)白烟 4P+5O2[点燃]2P2O5

(2)压强 氧气

(3)冷却到室温

【实验改进】水被吸入导管(或有水进入集气瓶) 19.1%

【交流表达】(1)加快反应速率(或加快铁的锈蚀)

(2)2Fe+O2+2H2O=2Fe(OH)2

(3)A、B、C

解析:【实验回顾】磷燃烧冒出浓厚的白烟,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于是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以弥补氧气的体积,从而粗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燃烧结束后,当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松开弹簧夹读数。【实验改进】铁生锈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水被吸入集气瓶,并且最终流入集气瓶的水是61 mL,从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61320]×100%,即19.1%。【交流表达】在耗氧过程中,食盐的作用是加快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2+2H2O=2Fe(OH)2。图14实验中,若将耗氧物均匀撒在集气瓶内壁上,反应物充分接触,可加快实验进程;若考虑集气瓶里“内容物”的体积、导管里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果将会更准确;在实验过程中,铁生锈会放出热量;若要证明实验后的耗氧物中还有铁,不仅可以用磁铁吸引,还可以使用稀硫酸、硫酸铜等。

21.(1)3.3

(2)10

(3)设: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11 44

x 4.4 g

[111x=444.4 g] x=11.1 g

完全反应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1.1 g10 g+100 g-4.4 g×]100%=10.5%

答:略。

解析:(1)读表可知,每次加入20 g稀盐酸最多产生1.1 g二氧化碳,第1、2、3次稀盐酸均完全反应,碳酸钙有剩余,所以m=3.3。 (2)第4次恰好完全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钙都反应完全,第5次稀盐酸没有反应。根据生成二氧化碳4.4 g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碳酸钙的质量为10 g。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八)

1.C

解析: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环境,不符合环境保护,A项不正确;将废旧电池深埋,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会渗入土壤、地下水,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水等,不符合环境保护,B项不正确;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大量的绿色植物会净化空气,能够减缓温室效应,可以保护环境,C项正确;高炉炼铁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灰尘,甚至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因此,高炉炼铁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污染环境,D项不正确。

2.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胆矾研碎是块状或颗粒状的胆矾变成粉末状的胆矾,海水晒盐是将海水中的食盐等物质与水分离开来,干冰升华是将固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在这三种变化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不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石蜡通过燃烧转变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B

解析: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糖水是由糖和水组成的混合物;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灰尘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石油是由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金刚石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4.B

解析:解本题时必须抓住物质分类的依据。烧碱、氢氧化钾都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符合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A项不符合题意;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B项符合题意;糖水、生理盐水属于溶液,泥浆不属于溶液,符合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C项不符合题意;石油、煤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符合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D项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燃烧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只有在有限空间内,可燃物燃烧产生的气体体积急剧膨胀,才有可能引起爆炸,A项不正确;物质能否燃烧,是由它的本身性质决定的,只有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燃烧,B项不正确;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玻璃杯起着隔离空气(氧气)的作用,当玻璃杯中的氧气被燃着的蜡烛大部分消耗掉后,燃着的蜡烛因为缺少氧气,火焰也就熄灭,C项正确;一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可燃物的着火点都是一定的,用水灭火,水蒸发吸收热量,一方面降低了燃烧物的温度,使其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水蒸气覆盖在燃烧物表面,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D项不正确。

6.B

解析:在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中的X表示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从示意图中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因此X=8,A项说法正确;从磷元素的相关信息图可知,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B项说法不正确;从X的数值可知,R是氧元素,氧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2价,磷的氧化物中磷元素通常显+3价或+5价,在P2R5中,R元素显-2价,P元素显+5价,C项说法正确;磷具有可燃性,磷燃烧是磷与氧气的剧烈反应,因此,磷可以在R的单质中剧烈燃烧,D项说法正确。

7.D

解析:铝制品表面容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能阻碍铝与氧气接触,防止被进一步锈蚀,铁表面形成的氧化物薄膜是疏松的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 随着时间的进行进一步被锈蚀,A项不正确;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 虽然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分子构成和结构不同,属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B项不正确;Li+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C项不正确。

8.B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来确定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NaNO2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因此,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9.D

解析:要使U形管右边支管中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广口瓶中的气体压强要减小。广口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减少广口瓶中气体的量;另一个是广口瓶中气体的温度降低,使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都能放出热量,使广口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只有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能使广口瓶中气体的温度降低。

10.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 2 + →2 ,即2种物质生成1种物质的反应,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11.B

解析:CO(NH2)2中植物需要量较大的必需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是复合肥,B项有效成分与用途对应不正确。

12.D

解析:由②④⑤⑥的相互转化规律可知,X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机化合物,A项不正确;Ca(OH)2可以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B项不正确;CaO加到Ca(OH)2溶液中,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如果原来的Ca(OH)2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如果原来的Ca(OH)2溶液是饱和溶液,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项不正确;图中的所有反应都不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因此都不可能属于置换反应,D项正确。

13.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通过反应固体物质的质量变小,但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A项不正确;碱式碳酸铜中氧元素存在于氢氧根和碳酸根中,因此,碱式碳酸铜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5,B项不正确;X是水,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C项正确;加热碱式碳酸铜是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它们的实验装置不可能相同,D项不正确。

14.D

解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A项解释正确;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香味,B项解释正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解离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项解释正确;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由于夏天气温高,铁原子之间间隔变大的缘故,原子的大小本身并没有改变,D项解释不正确。

15.C

解析: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A项不符合题意;t2 ℃时,a的溶解度为 50 g,因此,t2 ℃时,将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a的饱和溶液,B项不符合题意;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到t1 ℃时,a、b两种物质有晶体析出,得到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c的溶质质量分数与t2 ℃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降温到t1 ℃时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项符合题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可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项不符合题意。

16.A

解析: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必须考虑:①应用的反应原理是否正确;②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③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④反应条件是否正确;⑤“↑”和“↓”的标注是否正确等。C+CO2[高温]2CO完全符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A项正确;CO+Fe2O3[]2Fe+CO2未配平,且反应条件不正确,应为“高温”,B项错误; Ca(OH)2+HCl=CaCl+H2O中氯化钙(CaCl2)的化学式不正确,且未配平,C项错误;2KMnO4[]K2MnO4+MnO2+O2中氧气化学式后面缺少气体符号(↑) ,D项错误。

17.C

解析:由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甲是反应物;在反应后乙的含量为1-42%-40%-10%=8%,通过反应,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乙是反应物;反应前丙的含量为1-70%-14%-10%=6%,通过反应,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A项不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B项不正确;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C项正确;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D项不正确。

18 A

解析:碳膜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A项正确;碳膜片与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分子结构不同,碳膜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的平面,而C60是球状结构,碳膜片与C60是两种不同的单质,B项不正确;碳单质不属于化合物,C项不正确;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D项不正确。

19.B

解析:由题意可知,紫色菜汁遇到碱性溶液时才会变成黄绿色,在柠檬汁、肥皂水、食盐水、雪碧四种物质中,只有肥皂水显碱性。

20.D

解析:用净水器净化后所得的水仍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因此,净化后的水不属于纯净物,A项不正确;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因此,该净水器不能将硬水变为软水,B项不正确;该净水器中没有用杀菌剂,不能杀菌消毒,C项不正确;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D项正确。

21.B

解析:这四组物质均为化合物,要使它们之间能共存,物质之间便不能发生反应。NaOH与HNO3、NH4NO3能够发生反应,有水和气体生成,不能共存,A组不符合题意;KNO3、 CaCl2、HCl之间相互不反应,溶液均为无色,B组符合题意;H2SO4、FeCl3、NaNO3之间不反应,能共存,但FeCl3溶液呈棕黄色,C组不符合题意;BaCl2与Na2CO3能反应,有沉淀生成,不能共存,D组不符合题意。

22.C

解析:Zn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Cu而出现红色固体,证明Zn的活动性比Cu强,Ag和 CuSO4溶液不反应,证明Cu比Ag的活动性强,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A方案可行;Cu与AgNO3溶液能反应,证明Cu比Ag的活动性强,但不与ZnSO4溶液反应,证明Cu比Zn的活动性弱,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B方案可行;试剂中没有铜的单质或铜的盐溶液,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C方案不可行;Zn能与稀硫酸反应,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证明Zn比Cu活泼,Cu能与AgNO3反应,说明Cu比Ag活泼,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D方案可行。

23.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项说法正确;根据图示可知,W的化学式是CH4,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可知,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B项说法正确;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4NH3[高温催化剂]2N2+3CH4,据此可知,X是碳,Y是氨气,Z是氮气,W是甲烷,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C项说法正确;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项说法不正确。

24.A

解析: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完全参加反应,有可能某一种物质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小于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A项说法不正确;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锥形瓶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放到天平上称量,将会影响质量的称量,从而影响实验结果,B项说法正确;实验开始时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锥形瓶中气体体积膨胀,从而使气球变大,实验结束,瓶中气体温度降低,同时瓶中的氧气已被消耗,压强减小,气球也变瘪,C项说法正确;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可以防止锥形瓶炸裂,D项说法正确。

25.C

解析: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酒精灯容易泼出,引起失火,因此,实验室绝对禁止用点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A项不正确;称量固体时被称量物应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B项不正确;用酒精灯对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中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D项不正确。

26.C

解析: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玻璃棒用搅拌,完成食盐溶解,该仪器需要,A项不符合题意;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烧杯用于溶解NaCl,该仪器需要,B项不符合题意;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过滤,不需要使用漏斗,该仪器不需要,C项符合题意;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该仪器需要,D项不符合题。

27.B

解析: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与一氧化碳反应,A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B装置收集氢气应该短管进、长管出,否则无法排出水,B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物质反应,装置中采用长管进、短管出,C装置能达到收集氧气的目的;如果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装置采用长管进、短管出,能使气体与硝酸银溶液充分接触,D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

28.C

解析: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体内,这样可以防止产生的气体泄漏;锥形瓶中导管不应伸入液体内,否则反应产生的气体无法导出;集气瓶中导管末端应伸到集气瓶底部,否则无法将瓶中空气排净。

29.B

解析:在图(1)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烷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或水雾)出现,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不能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A项不正确;图(2)实验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项正确;图(3)实验只能说明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项不正确;图(4)实验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D项不正确。

30.B

解析: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会凝固,失去生理活性;碘单质遇淀粉显蓝色;食醋中含有醋酸,水垢含有碳酸钙、碳酸镁等不溶性碳酸盐,醋酸能与不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可溶性醋酸盐;地沟油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仅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是无法完成的。

31.(1)NH3 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

(2)N2+3H2[一定条件]2NH3 化合反应

(3)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解析:(1)根据微粒示意图可知,每个丙分子中含有3个H原子和1个N原子,故丙的化学式是NH3。(2)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甲是N2,乙是H2,丙是NH3,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一定条件]2NH3。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生成物是一种物质,故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3)依据图示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因此,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32.(1)化学

(2)煮沸

(3)负 正

(4)带火星的木条

解析:(1)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个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可用煮沸的方法将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出来,与钙、镁化合物分离。(3)根据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A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是B试管中收集到气体体积的2倍,说明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因此,A试管中的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B试管中的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33.(1)②③ ①④

(2)延展

(3)空气、水 涂油

(4)耐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

解析:(1)链条、辐条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塑料及轮胎的制作材料(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2)由于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因此可以拉成细丝。(3)自行车车架由铁合金制成,能与空气(氧气)和水反应而生锈,在车架表面喷漆后可以隔离铁合金与空气(氧气)、水分的接触,防止车架生锈。制造自行车链条的材料虽然是铁合金,但不宜喷漆,因为漆很容易磨掉,可以采用涂油的方法来隔离铁合金与空气(氧气)、水分的接触,防链条生锈。(4)铝合金具有密度小、硬度大、耐腐蚀等优点。废旧自行车回收,可以经重新熔化后制成其他铁制品,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保护了金属资源。

34.(1)甲醛是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或有毒,能使人体中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

(2)铁能与体内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人体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铁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或补铁)

(3)中和面团发酵过程中的酸,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疏松多孔 2NaHCO3[] Na2CO3+H2O+CO2↑

(4)方法一: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方法二: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产生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方法三:取少量样品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则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任写其中一种即可)

(5)需要,但要依法添加使用(合理即可)

35.(1)SO2、NO2

(2)C

(3)B

(4)C

(5)①合成 ②氧化物(或化合物或非金属氧化物) ③吸附

解析:(1)煤燃烧排放出的SO2、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污染物。(2)焚烧秸秆、汽车尾气排放都会产生固体小颗粒物,这些小颗粒物的直径往往小于2.5微米,而太阳能发电不会产生固体小颗粒物,因此选C项。(3)节约纸张符合低碳理念;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CO2,不符合低碳理念;乘坐公交车可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汽油、天然气)的消耗,符合低碳理念。(4)A、B、D三个措施都是有利于雾霾的治理,属于保护环境的好行为;外出戴口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现象。(5)①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②SiO2由硅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它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③硅胶具有类似于活性炭的疏松多孔结构,对PM2.5小颗粒具有很大的吸收率,说明其具有吸附性。

36.(1)将混合物加热

(2)复分解反应

(3)设:55 g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22 g

①[106x=4422 g] x=53 g

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g55 g×]100%=96.4%

②[117y=4422 g] y=58.5 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 g+(55 g-53 g)55 g+269.5 g-22 g×]100%=20%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1.C

解析:石蜡燃烧、纸张燃烧均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属于化学性质;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均属于物理变化。

2.C

解析: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3.B

解析:河水净化后还溶有一些可溶性物质,因此是混合物。

4.D

解析:将试管塞上导管和橡皮塞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桌面,以免用力过大把试管底部压破。

5.A

解析: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汽油将油渍溶解形成溶液而除去,不是乳化作用。

6.D

解析:汽油挥发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不是分子体积变大造成的。

7.B

解析:根据Na的化合价为+1,H的化合价为+1,利用化合价规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确定,F的化合价为-1。

8.A

解析:水能导电,因此,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将燃气引爆,发生危险;房间着火,立即打开门窗,会使空气流通更快,增加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9.D

解析:①②③各组内物质间都可以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10.D

解析:农药虽本身有毒,但不能禁止使用,应该合理使用;尿素属于氮肥,不是复合肥料;磷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果实饱满。

11.A

解析:设:需要NaOH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00 kg×4.9%

[80x=98100 kg×4.9%] x=4 kg

设:需要Ca(OH)2的质量为y。

Ca(OH)2+H2SO4=CaSO4+2H2O

74 98

y 100 kg×4.9%

[74y=98100 kg×4.9%] y=3.7 kg

采用NaOH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所需经费:4 kg×24.00元/kg=96元,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所需经费:3.7 kg×6.00元/kg=22.2元,可以节约的经费:96元-22.2元=73.8元。

12.C

解析: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铁,A项错误;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B项错误;滤液中一定含有Fe2+,C项正确;滤液中可能含有Ag+、Cu2+,D项错误。

13.B

解析: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 15 g∶10 g=3∶2,A项正确; x可以大于30,如当只有M是生成物时,x>30,B项不正确;当y=24时,N是催化剂,或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则M物质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当y<24时,N是反应物,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C项正确; x+y=16+24+15+20-10=65,D项正确。

14.D

解析:将两根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只能证明镁比铜、银都活泼,无法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

15.D

解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A项错误;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后不再改变,B项错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pH会逐渐减小至接近于7,但不会等于7,C项错误。

16.(1)P

(2)2N2

(3)3Fe2+

(4)[ZnS+6O4]

17.(1)13

(2)26.98

(3)金属

(4)失去

(5)Al2O3(或氧化铝或三氧化二铝)

18.(1)瘦肉

(2)甲状腺肿大

(3)导热

(4)热塑性

19.(1)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3)加溶质甲至不再溶解(或加溶质或加甲物质或蒸发溶剂等)

(4)丙

(5)甲溶解时放热

解析:(1)P点表示的含义是,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因此,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3)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可采取加溶质和蒸发溶剂两种方法。(4)由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其饱和溶液由50 ℃降温到10 ℃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5)由于50 ℃时甲的溶解度为60 g,即100 g水在50 ℃时最多能溶解60 g甲,现加入65 g却全部溶解,只能是甲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将甲全部溶解,待降温到50 ℃时又会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

20.(1)汽油(或柴油) 节约石油资源(或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即可)

(2)置换反应

(3)不可再生

解析:(1)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都可作汽车燃料;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污染。(2)此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3)化石燃料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1.(1) [O] [H] [O] [H] [H] [H]

(2)氧原子和氢原子

(3)1∶2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A中2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后生成物B中是1个氧分子,因此,生成物C中应是2个水分子,故应在C中画出2个水分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3)生成物B和C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2.(1)O2 (或氧气)

(2)喷漆(合理即可)

(3)3CO+Fe2O3[高温]2Fe+3CO2

(4)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或寻找金属代用品)(合理即可)

23.(1)H2O(或水)

(2)Cu(OH)2(合理即可)

(3)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1)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可知A是盐酸;B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知B是氢氧化钙;B和C的物质类别相同,且B能转化为C,可知C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铜等;D是A、B、C三种物质都可以转化生成的,据此可判断D是水。(2)若C是一种不溶性固体,则C可能是氢氧化铜或氢氧化铁等。(3)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24.(1)外焰的温度最高

(2)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3)检验气体纯度(或验纯)

(4)偏大

解析:(1)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是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少量水,以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3)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首先要检验气体的纯度。(4)测定酸性溶液的酸碱度时,预先润湿pH试纸,相当于将酸性溶液稀释,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测得的pH会偏大。

25.(1)锥形瓶 水槽

(2)A、C(或A、E或A、F) 2KMnO4[]K2MnO4+MnO2+O2↑

(3)浓硫酸

解析:(1)根据所给装置可知,①是锥形瓶,②是水槽。(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应选A;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因此,收集装置可选C或E或F。其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3)CO2气体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26.【实验Ⅱ】水不足量,Na2CO3 没有完全溶解,加入稀盐酸也会有气泡产生 2HCl+Na2CO3=2NaCl+H2O+CO2↑(或2HCl+CaCO3= CaCl2+H2O+CO2↑)

【实验Ⅲ】(1)NaCl和CaCO3

(2)有白色沉淀生成 CaCl2+Na2CO3= CaCO3↓+2NaCl

【反思与交流】NaOH和空气中CO2反应生成了Na2CO3(或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或CO2+2NaOH=Na2CO3+H2O)

解析:【实验Ⅱ】由于碳酸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如果【实验Ⅰ】中所加水不足量,Na2CO3 没有完全溶解,加入稀盐酸时也会有气泡产生。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2HCl+ CaCO3=CaCl2+H2O+CO2↑。【实验Ⅲ】(1)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该白色粉末一定不是氯化钠,因为氯化钠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若白色粉末中有碳酸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反思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试剂瓶中的药品也可能不是碳酸钠,原因是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相同现象。

27.(1)15∶22∶5

(2)90∶11

解析:(1)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则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5∶22∶5。(2)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12)∶(1×22)= 90∶11。

28.(1)5 g

(2)设:生成KNO3的质量为x。

Ca(NO3)2+K2CO3=CaCO3+2KNO3

100 202

5 g x

[1005 g=202x] x=10.1 g

反应后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1 g101 g×]100%=10%

答:略。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50 g+56 g-101 g=5 g。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

1.B

解析:汽油的挥发属于状态变化,矿石的粉碎、铁丝的弯曲属于形状的变化,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D

解析:元素有两种存在形态,以上所列各种生活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

3.B

解析: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羊毛和纯棉都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4.D

解析:防霾口罩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原理相似,主要过滤出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如PM2.5等,气体污染物一般不能被过滤掉。

5.A

解析: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是白色五氧化二磷固体,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

6.C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排除A项;任何微粒间都有间隔,排除B项;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分,排除D项。

7.D

解析:羊毛中含有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8.D

解析:均衡营养需要六大营养素,即糖类、蛋白质、油脂、无机盐、维生素、水。 小明的食物中主要包含的营养素有油脂、糖类、无机盐、水、蛋白质等,还缺乏维生素。

9.C

解析: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8,800 t氢元素需要氧元素的质量是800 t×8=6400 t。

10.D

解析: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青蒿素的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排除A项;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含两种元素,青蒿素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排除B项;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5∶22∶5,质量比是(15×12)∶(22×1)∶(5×16)=90∶11∶40,排除C项。

11.B

解析: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12.C

解析:三种金属中,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甲的活动性大于乙和丙,排除A、D两项;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乙表面有银析出,而丙没有变化,说明乙排在银的前面,丙排在银的后面,活动性乙大于丙,排除B项。

13.A

解析:酚酞溶液遇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都变红色,石蕊溶液遇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都变蓝色,无法一次鉴别,排除B、D两项;碳酸钙粉末只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与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法一次鉴别,排除C项;碳酸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一次即可区别。

14.(1)③

(2)②

(3)④

(4)①

15.(1)A

(2)B

(3)NaF

解析:(1)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质子数不同。(2)氟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A项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不标明单位,C项不正确。(3)从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所以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1,而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所以,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

16.(1)硝酸钾(或KNO3)

(2)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大

(3)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4)131.6

解析:(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2)从表中信息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20 ℃时,向 100 g 水中加入 40 g 硝酸钾,得到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并且有剩余的硝酸钾8.4 g,可以继续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使其完全溶解。(4)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即用100 g水可配制成饱和溶液 210 g,降温到20 ℃时,水的质量不变,仍然是100 g,但溶解的硝酸钾只有31.6 g。所以,20 ℃时,溶液的质量是100 g+31.6 g=131.6 g。

17.(1)不可再生

(2)2CO+O2[点燃]2CO2

(3)c

解析:(1)煤属于不可再生资源。(2)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合成气中不含氮元素,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合成气无法转化成尿素。

18.(1)盐酸

(2)①CaCO3+2HCl=CaCl2+CO2↑+H2O

②CaCl2+Na2CO3=CaCO3↓+2NaCl

③CO2+2NaOH=Na2CO3+H2O

④Ca(OH)2+Na2CO3=CaCO3 ↓+2NaOH

⑤CO2+Ca(OH)2= CaCO3↓+H2O

解析:B是人体胃液中的一种酸,可知B是盐酸。A、B、C、D、E、x、y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中含有钙元素,初中化学常见的含有钙元素的化合物有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三种。若A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则C必为水,D必为氯化钙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由D变成A(即由氯化钙变成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无法实现,可推测A一定不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则A必为碳酸钙,D一定为氯化钙,C一定为二氧化碳(C不是水,因为水无法变成碳酸钙)。D、C、E变成A(碳酸钙)的途径有三种:盐与盐的反应,即②为氯化钙与盐的反应,常见的为碳酸钠;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即⑤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碱与盐的反应,即④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则③必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9.(1)锥形瓶 集气瓶

(2)2H2O2[MnO2] 2H2O+O2↑ C

(3)CaCO3+2HCl=CaCl2+CO2↑+H2O B

(4)B Zn+H2SO4=ZnSO4+H2↑

(5)氨气(或NH3)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解析:(1)a为锥形瓶,b为集气瓶。(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迅速生成水和氧气,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选择C装置进行收集。(3)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反应物是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可选择B装置作发生装置。(4)由于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与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状态相同,同样选择B装置作发生装置。(5)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共热时,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

20.(1)3

(2)Fe+CuSO4=Cu+FeSO4

(3)铁锈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

(4)Na2CO3(合理即可)

(5)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合理即可)

解析:(1)由铁原子个数守恒可得:2x+y=z,由硫酸根原子团个数守恒可得:3x=z,综合得x=y,当x=1、y=1时,则z=3,此组为最简整数比。(2)铁粉与废液中的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3)最终得到的产物是铜,即使废铁屑中含有铁锈,铁锈也会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不会混在铜粉中。(4)由硫酸亚铁溶液生成碳酸亚铁,需要加入碳酸盐,常见的是碳酸钠。(5)因为加入的铁过量,不溶物中含有铁和铜,将杂质铁用稀硫酸除去,过滤后即可得到铜。

21.【实验探究】(1)硝酸银(或AgNO3)

(2)①酚酞溶液变红 ②黑色粉末变红,试管壁有水珠 ③除去氨气,干燥氢气

【实验结论】Mg+2NH4Cl=MgCl2+2NH3↑+H2↑

【实验反思】是 氯化氢与氨气不能共存

解析:【实验探究】(1)检验氯化氢可用酸性硝酸银溶液,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2)氨气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气体经过浓硫酸时,浓硫酸可以除去氨气,还可以干燥氢气。B试管中看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氧化铜失去的氧与氢结合成水,试管壁出现水珠,说明含有氢气。【实验结论】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镁、氨气和氢气。【实验反思】从给定的信息可知,氯化氢与氨气不能共存,所以不用单独检验有无氯化氢。

22.(1)e、c、b、a、d

(2)设: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40 g×10% x

[16040 g×10%=80x] x=2 g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g25 g×]100%=8%

答:略。

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一)

1.D

解析: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C

解析:大力发展煤炭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3.C

解析: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拿下的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

4.B

解析:一个[O-2]离子是由一个O2分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故电子数增多。

5.C

解析:青蒿素分子中不含氢分子。

6.D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

7.A

解析: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造成火势蔓延。

8.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 ”分子与“ ”分子的个数比为2∶1。

9.B

解析:单质和化合物是并列关系,C60属于单质,但是纯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10.D

解析:甲的溶解度在0~70 ℃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大于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会有晶体析出。

11.(1)④

(2)金属材料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3)2Al+Fe2O3[高温]2Fe+Al2O3

(4)-1

(5)对环境有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澄汁中富含维生素,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饼干中富含糖类。(2)铁轨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钢铁生锈是铁和空气中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3)根据题意可知,铝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4)钠元素通常显+1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2+x×2=0,解得x=-1。(5)电能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12.(1)集气瓶

(2)A、E 2KMnO4[]K2MnO4+MnO2+O2↑

(3)①B 把试管横放,用镊子夹持铜片放在试管口,慢慢竖起试管 ②上 上层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气体向下层集气瓶中扩散,最终上、下层集气瓶中充满颜色相同的气体

解析:(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加热,应该用A作为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3)制取二氧化氮时不需要加热,应选B装置作发生装置;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的正确具体操作是,把试管横放,用镊子夹持铜片放在试管口,慢慢竖起试管。用图中F装置来演示分子运动的实验时,为了缩短演示的时间,二氧化氮最好放在上层的集气瓶中,另一瓶是空气,抽去两瓶之间的玻璃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上层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气体向下层集气瓶中扩散,最终上、下层集气瓶中充满颜色相同的气体。

13.(1)使废液中的氯化铜完全转化为单质铜 Fe+CuCl2=FeCl2+Cu

(2)过滤 玻璃棒

(3)大于

解析:(1)要得到铜和氧化铁这两种产品,则需要加入过量的铁将废液中的氯化铜转化为单质铜。(2)经过操作Ⅰ、Ⅱ得到了固体和溶液,故该操作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为过滤,过滤中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 (3)因为废液中加入了过量的铁,所以经过处理后,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要比废液中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大。

14.【探究过程】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氢氧化钠

【探究结论】碳酸钠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

【探究反思】(1)CO2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若滴加石蕊溶液变成蓝色,则不含硫酸钠(合理即可)

解析:【探究过程】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只有氯化钠溶液为中性,而其余的溶液都显碱性,若溶质不是NaCl,则滴加石蕊溶液,溶液会变成蓝色;在进行操作②滴加稀盐酸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说明不是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探究结论】根据计算,在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6 g9.6 g+100 g×]100%=8.8%,而图中标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所以这瓶试剂不可能是碳酸氢钠溶液,而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等于10%,因此可能是碳酸钠。【探究反思】(1)假设碳酸钠成立,则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2)硫酸钠溶液为中性溶液,因此若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成蓝色,则说明不含有硫酸钠。

15.(1)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入Vc溶液,并不断搅拌(合理即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①A、C ②凉拌加醋

(2)苹果汁 0.03%

(3)【设计方案】将新鲜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分别挤入两个烧杯中。向取有等量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两种黄瓜汁,边滴边振荡,直到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滴数(合理即可)

【实验结论】(刚好褪色时)两种黄瓜的汁液所用的滴数不同(与方案对应合理即可)

【实验反思】①C ②煮沸并迅速冷却

解析:(1)证明Vc溶液具有酸性,可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入Vc溶液,并不断搅拌(或振荡),若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Vc溶液具有酸性。Vc溶液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等物质反应。因为V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时易被破坏,因此,食用富含Vc的黄瓜时,最好的方法是凉拌加醋。(2)V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三种水果饮料中,苹果汁只滴入10滴溶液即呈无色,而其他两种则分别需要滴入40滴和20滴,而0.06%的标准Vc溶液滴入5滴后溶液便为无色,可知苹果汁中Vc含量为标准溶液的一半。(3)探究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可取等量的两种黄瓜的汁液分别滴加到高锰酸钾溶液中,记录溶液呈无色时所滴入的两种黄瓜汁液的滴数。试管的形状对反应无影响,不会影响测定结果。除去溶解在蒸馏水中的少量O2,可将蒸馏水煮沸后迅速冷却。

16.(1)29.4 t

(2)设:理论上需要Ca(OH)2的质量为x。

H2SO4+Ca(OH)2=CaSO4+2H2O

98 74

29.4 t x

[9829.4 t=74x] x=22.2 t

答:略。

猜你喜欢
氧气溶液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