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笔者上过一节指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作文公开课,在课后的点评中,专家说:“你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个评价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由此让我想到成功的课堂和优秀的文章之间有相通之处。首先从结构上来说,一堂好作文课,要求有头有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一篇好文章也要求有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再从内容上看,一堂好作文课要求有贯穿全课的中心内容,有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恰到好处的点拨等等,而一篇好文章要求有好中心,好词好句好手法。所以,我们应努力让作文指导课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小学生更多关注他们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要求。而对初中生则更多地提出了情感上的要求。所以,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作文大多能做到把事情写清楚,说明白,但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就是他们全把作文写成了记叙文,没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照此延续下去,学生只会写毫无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不会渲染情感,那同一个作文题目在哪个年级写又有什么差别呢?因此,教会初中生在作文中学会抒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在抒情中,学生比较容易着手的手法就是借景抒情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若能将景物描写写好,情感的抒发就会显得自然流畅了。因此,笔者将上课的主题定位为景物描写。把“把握景物描写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三个要求”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难点。
通过第一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度不够,总也不积极,经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我的教学设计上。下面是初次教学的部分教学片段。
【初次教学片段】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观察景物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吗?
生1:注意景物的颜色、味道。
生2:还要注意景物摸起来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在观察景物时要调动我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除了这些方面之外,知道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吗?
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
师: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因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景物都有着独特的特点。所以说,在描写景物中,首要的是抓住特点,做到“言之有物”。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让景物描写更优美吗?
生不知我所云,课堂冷场。
师:那我给大家展示一个写作片段,大家看看能有什么启发?
生:描写景物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对的,要做到“言之有序”。大家知道除了这两点,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吗?
继续冷场。
师:是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景物描写只能是枯燥无味,干瘪瘪的枯叶,没有灵性。请大家看这样一个语段,并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
【初次教学后反思】
初次教学后,听课的同事对我说:“我真佩服你,能一个人抗下一节课。”这句话让我羞愧不已。我的设计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也许他们记住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12个字,但绝对没有领会其中的意蕴,更不会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没有丝毫的提升,甚至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笔者本身也是非常累的,身心俱疲的累。这堂课距离优秀课堂的标准相差太远。因此,我要重新设计。
首先从观点上要有所改变,要明确成功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性课堂,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只能起到组织、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活动型课堂,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课堂是艺术性课堂,开头要引人入胜,过程要渐至佳境,结尾要余音袅袅。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只说纸上谈兵的空话。《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生活情境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因此学生必须从书本回归生活本身。认识源于生活,作文同样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亲近自然,融入群体,才能不断激起情感的浪花,写作时才能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基础上,我将教学流程再设计如下:
【教学再设计】
1.课前要求大家找一片叶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描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叶子呢?
要求小结1:言之有物
初显身手
2.改写赏析春花图。
要求小结2:言之有序
再显身手
3.欣赏选文,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要求小结3:言之有情
三显身手
4.总结景物描写的三个要求。
【改进后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个单元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天,经历了梁衡家乡热烈奔放的夏季,欣赏了老舍带给我们的富有温情的冬日,也感受到了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壮志豪情。这一幅幅美景,一缕缕情思都让我们震撼不已。这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领略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生很感兴趣。
师:课前请大家找一片叶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描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叶子呢?
生积极踊跃,举着自己的叶子到讲台上介绍着。师请生点评,生能注意到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个忙,能不能在班上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呢?尤其是带了同类树叶的同学,可以走到一起比比看。
生:老师,世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切景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师:请结合刚才所学,为你的叶子化化妆吧。
……
师:大家来看一个语段,你觉得它美不美?(师展示更换了写作顺序的片段)
生1:老师,感觉不对啊!
生2:我觉得是写作顺序搞混淆了,应该是这样的……
师: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你们能把这段话中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吗?
师:一片树叶本无知无情。可随着它的萌芽、生长、枯萎、凋谢,人们却赋予了它种种情感。你能写出你独特的感受吗?
……
师总结:写景其实并不难,观察阅读重积累;多用修辞现特点,注重顺序调感官;万事万物有灵魂,悉心品味融情感;“掀开”美景的盖头,花草树木在眼前。
【教学感悟】
这节课下,评委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你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从这节作文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我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升华;从作文的修改来看,我做到了形式多样,评价真实,互相学习;从课堂流程来看,我做到了首尾呼应,语言优美;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他们积极踊跃,富有主人翁意识,修改后的习作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不就是在向优美的写景文章靠拢吗?
通过这次教学改进,我更加明白了语文阅读课要以学生为主,作文指导课更应该这样做。在课上,老师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没有情感需求,就没有了写作动机,那作文当然是枯燥无味的多了。所以,课堂上笔者优美的导入和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有种共鸣感。另外,老师还要尊重学生们的个体情感反应。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因此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也会有着自己的个性。我们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千万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否则,学生千人一面只能使作文老套呆板,毫无创新。
课堂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本。优秀的作文来源于生活,成功的课堂同样要力求贴近生活。干巴巴的知识罗列那不是课堂,是说教,只有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的课堂才是教学。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充分,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因此,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所以,课前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树叶,课上让他们来介绍,并调动他们比比树叶是否相同的安排,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同样在写作中,我们也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的景象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那枯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而下,忽左忽右,没有规律。我可以看到她满脸的凄怆,满眼的忧伤。她似乎舍不得母亲的怀抱,可又左右不了冷风的无情。树叶啊,在被吹落的一刹那,你会是怎样的悲伤啊!冷风啊,你怎能如此残酷,毫不体恤别人的情感呢……”这是作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经过学习修改后的语段。借用这个语段作为笔者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说,他的进步,就是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