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童年邂逅最美的童话

2016-10-09 08:07傅单艳
关键词:童话儿童教材

傅单艳

【摘 要】

童话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学体裁。童话在小学语文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童话能帮助儿童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解读的功利性使得童话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小学语文童话教材的编排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高段童话数量偏少,童话改编造成的文学流失,童话行文程式单一等,本文将从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教材的编排方面对童话进行研究,并提出使用建议。

【关键词】

童话教材 价值 编排 建议

一、童话在小学语文中的存在价值

童话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童话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重合的。同时,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呈现方式。它特别贴近儿童好幻想的需求,深受儿童的喜爱。它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童话与小学语文教育

童话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童话的语言符合语法规范,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因此,它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拥有其独特的文学特征:荒诞、梦幻、奇异、超自然、神秘等等。正是这些文学特征吸引着孩子的目光,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因为这些特征,童话比其他文学作品更受孩子的喜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材更吸引孩子的注意,留给孩子的印象更深刻。

(二)童话与小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断探索。童话可以帮助他们伸展想象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开阔视野,见识更缤纷的世界;提高审美品位,发现美,创造美。

童话中的一些想象,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打开儿童想象的大门。童话与美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美的文学,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童话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也给予了他们多方面的人文滋养。儿童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中,童话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童话,自己就是童话中的主人公,童话中的一切就是自己所经历的。通过童话的阅读,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全面了,对生活的期待也更加强烈,色彩缤纷的童话,美妙绝伦的故事,无形中帮助儿童拓宽了视野。

二、童话教材的编排现状

童话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那么,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现状又是如何呢?

(一)童话数量的统计及其原因分析

1.小学低段童话数量较多,高段则非常少

许多儿童文学大师提出,目前的童话数量还远远不够多。经统计,我们发现,一年级的童话数量最多,但是也只有20篇,仅仅占到一年级教材的25%,二年级只有12篇,只占到了15%,而五年级居然一篇童话也没有,这让我有些吃惊,六年级也只在下册出现了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把小学语文教材比作一顿丰盛的晚餐,那么,低段的童话教材是晚宴中的餐前水果,令人心生向往;中段童话教材则是晚餐间的纯美佳酿,让人浅尝辄止;高段童话却仅仅扮演着调味品的角色,偶尔用之。

2.造成童话数量极端不平衡的原因

为什么小学阶段的童话教材在编排上出现了这样头重脚轻的局面?

我们国家,约定俗成地认为12岁以下是儿童,因为他们还处于初等教育阶段。就如“儿童”一般,成人普遍认为“童话”是幼龄儿童的读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童话是年幼儿童的专利,而小学高段学生已经不在“幼龄儿童”之列了,人们就普遍认为,他们已经不太需要童话。

低段儿童活泼好动,又因为他们刚进入小学接受教育,很难适应小学严谨的治学之风,因此,学校、教师、甚至是教材,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促进学生学习,而童话就是最好的选择。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一些浅显的道理。

(二)童话的改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童话改编、删减现象在各年级童话教材中普遍存在。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共有童话42篇,改编过的童话数量达到了24篇,占总数的57.1%。

现在的孩子却很少能接触到完整的童话,那些被删掉的看似不重要的内容恰恰是童话的精华所在,而经过删减、改写的童话也失去了它原来的文学价值。对原文进行改编很容易使孩子在理解童话上产生了偏差,甚至与原文作者的原意背道而驰。

那么,为什么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童话都是经过删减和改动的呢?经分析,主要是因为汉字难写、难读,对篇幅较长的童话,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删减和改写,使它们更适合于学生阅读。篇幅过长影响了孩子的阅读,所以,编者不得不对其进行改编。让孩子阅读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着学生,面对着学生喜爱的童话教材,该怎样把童话教材用最好的方式展现给孩子呢?该怎样使孩子阅读到更多更好的童话呢?

三、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来谈一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

1.注重个性阅读

童话教材虽然通俗易懂,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读。教师必须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 把握作品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性,不要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讲解上,也不要把重心放在中心思想的分析上。在教学中,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童话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

儿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总是习惯于模糊解读,他们遇到不懂的地方、不会读的字就跳过去,生字、新词从来不能阻碍他们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儿童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或许成人不以为然,但是它却帮助儿童获得了一种朦胧的审美感觉。如果语文教师不理会儿童的这种阅读方式,却在阅读教材中紧盯字、词、句,这种美感就会荡然无存。

针对改编过或删减过的童话,除了要注重教材文本的整体性,还要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呈现童话原著,使得学生能够在原著的大背景解读童话,增进对童话的认识,加深理解和感悟。

3.教师要持有一颗童心

要使童话教材的使用达到最理想状态,首先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时候要保有一颗童稚的心,像儿童一样投入到童话世界里,去感受、去领悟,暂时抛开成人的思想、情感、心态,以一颗纯真的心与文本进行对话。要了解儿童的心性,不要以成人的角色来训导他们,不要只想着让学生接受你的“知识”与“劝导”,而要与儿童处于相同的位面,尽力激活它们的阅读欲望。与其想着让我来给孩子们上一堂课吧!,还不如让我来给孩子们做一点点心吧!

四、小结

童话就是孩子们看见的最初的东西,当孩子们走进了童话里,有一些东西就慢慢沉积到孩子心里,渐渐变成了孩子的一部分。这些东西我们管它叫—美好、纯净、光明、责任、勇气……拥有童话的童年就拥有了童话的气质,就造就了童话的精神。于是儿童就在阅读童话中进行着审美的历程。让我们为孩子们创造环境,让孩子们的童年与童话“一见钟情”。

【参考文献】

【1】宫艳丽.童话与小学语文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陈丽.童话教材的缺憾【J】.小学语文教师, 2009(10)

【3】余春瑛.简论童话的功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陈祖芬.童话与国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5】彭志祥.把童话教成童话【J】.小学语文教师,2009(10)

猜你喜欢
童话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