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要先做到有“感”

2016-10-09 17:56王慧慧
关键词:感受力情感孩子

王慧慧

感恩教育即为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学。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知道感恩的孩子,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会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情传承延续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水平相对提高的现状中更多被物质追求所牵引,家长的价值观更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索取多于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孩子开始变得自私冷漠,这是不利于个人与集体的发展的。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因此,感恩教育在学校及家庭中的德育范畴中地位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文时,都会在课前认真研读教学目标。而每一篇课文中的教学目标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如: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感悟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体会教师的辛勤与奉献等,这一系列的感情激发与培养,并不是我们学完课文里的知识,看了图片,听了故事后就能直击孩子的心灵并使之有所触动,甚至是践行于生活之中。真正的情感教育在课内外并无界限,是教师及父母在课内外产生的一切能让学生有感的行为,如果无“感”,则无从谈感情,更不能谈“感恩”及其教育。

人们对于“感恩”一词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恩”,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设定“恩”的内容与强调“恩”的形式,使“恩”被放大地让人被动接受,其效果如同将公益善举做得人尽皆知,未考虑到受恩之人的立场,结果难以将施恩的善举背后的初衷得以传承。因此,真正施以感恩教育的前提在于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因为一切思想情感的产生都源于感受力。一个有较强感受力的人能更快接受理解他人,更快产生同情心与同理心,促使感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何为“感受力”,说到底,就是将心比心,用心去感受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朱光潜曾经在《谈静》一文中提出:“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而感受力人各不同,天才的感受力就极为强烈。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因为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琴艺与情谊,但对于麻木不仁的人而言,他只会联想到棉匠弹棉花。如果指向课堂,教师在讲台上倾情演绎,台下的就有学生无动于衷;指向家庭,父母为了孩子含辛茹苦,有的孩子却接受得理所当然。不是他们不会感恩,使他们从小就缺乏潜移默化的感受力的培养,所以不会感同身受,这样的学生是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标。因此,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培养感受力,而感受力的培养提升需要培养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摒弃一切杂念,忘记自己,只专注于你的目标上发生的一切的能力。因此培养“专注力”的关键是培养人能在“静”中知理悟情。现代生活忙碌,而大多数人难以静下心来,容易受环境影响和被他物左右。因此对青少年儿童而言,根据他们年龄阶段性特点,适当多开展一些“静”中寻趣求理悟情的活动,让安静的氛围提供更多思考体验的空间。同时“静”的氛围能让孩子用心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更能够促进孩子思考事物发生表象中体现出的细节与对真相的追求。最重要的是,“静”能让孩子贫瘠的精神世界逐渐充盈起来,可以让生活的苦难成为精神的财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才可能有对外在世界产生更多元化的思考认识,为个体感知外在世界做出的有价值判断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在寒冷中静站的行为,直接带给孩子的是环境不适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果再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在辛勤劳作,老师在熬夜加班,同理心与同情心的产生过程会比说教效果来的好得多。比如老师和学生多次一起安静地打扫教室,一言不发完成整间教室的清理,会比告诉学生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这个道理效果来的更好;再比如父母不是带孩子看科普教育片来让孩子理解体验生活,而是带着孩子来到大自然中,一起品味“静”中之趣,孩子不仅能收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更多的是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这样的孩子会不孝顺吗?诸如此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切情感教育,都应创造孩子有“感”的前提为主,在“静”中用心的专注力下,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最佳效果。

综上感恩教育应以“有感”活动为载体,以知恩为活动条件,以感恩为目的,让青少年多加以静心修养,专注于“有感”活动中体验恩情,思考自然社会、学习生活、人情冷暖,最后在生活中实践施恩的终极目标。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有目的地创设静心修养的有利条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猜你喜欢
感受力情感孩子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创享空间
情感
台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