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以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主人公,在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教育,这些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分期、德育方法等丰富的德育思想。本文就从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出发,浅析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并联系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对推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道德教育;《爱弥儿》;启示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著作《爱弥儿》反映出来。《爱弥儿》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在书中,卢梭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并介绍了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相应的教育措施,其中贯穿了他的教育理论,而这些教育理论中也就包含了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思想。所谓自然主义教育,就是遵循人类自然发展进程,尊重天性,并以此为指导确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自然发展的道德人。卢梭在书中所贯穿的自然主义德育思想虽然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主义的气息,但其中的一些德育理念仍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爱弥儿》中包含的自然德育思想
1.教育要遵循分期特点
在卢梭看来,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自然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甚至同辈之间也各有差异。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到:“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1]因此,卢梭将青少年的成长时间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样四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养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的。首先,卢梭将儿童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划分为婴儿期。这个阶段婴儿身体柔弱,需要外界的呵护与帮助,自我的满足感是其情感的主要来源。而此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让婴儿自由活动,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使其各方面的感觉器官得以健康发育。其次,三岁至十二岁则是儿童期。这一时期则是人生的第二阶段,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以开发并不断发展,情感也逐渐复杂化,但并未进入理智化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加强感官教育,帮助其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再次,少年期则是十二到十五岁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和大脑机能显著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主张用地理、物理等这类自然知识去进行智育,同时施教者要遵循此阶段受教者的身心特点传授有用且合适的知识。最后,卢梭将十六岁到成年这个阶段归为青年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迅速发展,逐渐理智化,情感逐渐丰富化,并对社会关系有了意识,这时便可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培养道德品格。总之,卢梭之所以详细划分各个阶段并阐述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方法,其实就是强调德育也要遵循人类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
2.教育的目的是归于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也是善的,教育就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天性,使其真正“归于自然”。他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自然就是只合适于天性的习惯。”[2]也就是说卢梭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使其成为身体健康、心智发达而且情感丰富的人。而且这样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独处于自然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能不受传统和世俗的束缚制约,切切实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他并不依附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位,他能很好地适应所有的环境和境遇。在教育目的上来说,卢梭虽然主张归于自然,但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和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公民的双重教育目标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3.教育方法要科学适当
卢梭认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教育的结果很有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关于教育的方法,卢梭有以下观点:首先,强调道德实践,而非一味的训诫与说教。卢梭认为单凭口头灌输说教式的德育方法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一方面可能会使儿童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错误观念,违背原意脱离实际。所以他认为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记忆并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道德观念,并凭借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理解而去实践这些行为,真正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感化作用。卢梭认为小孩子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孩子会在施教者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逐渐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除了渊博的知识储备,施教者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关爱儿童的爱心,这样才能以足够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支持与信任。再次,反对灌输式教育,给孩子留足思考的空间。卢梭主张应把思考的自由还给儿童。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儿童教育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判断和思考的自由归还于学生,让其独立思考、判断,从而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二、卢梭教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随着国家对教育问题的不断重视,然而政策实施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效果,现实中学生的压力似乎还是有增无减。虽然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明令规定学校不准补课,可为了名校的目标和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依然不得不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班或以请家教的方式巩固学习。其次,由于升学的压力,中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很少组织安排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和自我反省得到真实真切的道德感悟。卢梭撰写《爱弥儿》所处的时代背景虽与当前的时空环境大有区别,但卢梭的某些德育思想对当下的学校德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将“以人为本”贯彻到道德教育
提倡将“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到道德教育,其实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卢梭强调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归于自然,因此道德教育要顺应人性的发展,尊重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当前受应试教育这一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或忽略,学校里的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及个性人格的发展。因而要使这种现状有所改观,就该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真正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独特性格,认真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及性格特点,为营造良好的人文育人环境而努力。任何施教者都不应该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青少年的看法、想法及感情,而应学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感所闻,进而逐渐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立场。
2.坚持“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
卢梭的分期教育思想启迪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就更要注意采取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的德育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在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大多数学校往往只注重升学率以及高分数,而一味地让学生死板地背诵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可能在学习之后并不会真正关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而到了大学阶段,面对成年学生依旧会涉及一些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方面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青年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其觉得自己仿佛仍在接受小学教育。其实到了大学阶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日渐成熟,根据其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情况,可以对其加强概括性、思辨性的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道德的认知与感受。因此,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施教的过程中,正确科学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重视“榜样示范”的德育作用
卢梭认为施教者的言行举止对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施教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首先,扎实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博览群书、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更好地教育学生;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真正了解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了解其个性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具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除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妥善处理同事关系以及家庭关系,提高自身社交技能,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
4.加强道德实件优化德育效果
卢梭一再强调要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道德的真谛,针对我国说教式为主的德育课堂,注重道德行为实践回归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以说教灌输式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往往会培养出言行不一、有知无德的道德畸形人,这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结合德育目标,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组织一些回归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验和感知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0年.
[2]杨建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学德育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2年6月.
[3]王竹梅:《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少先队活动课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年3月.
[4]王宏君、程雨丝:《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育与管理,2015年6月.
注释:
[1]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0年.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0年.
作者简介:陈海萄(1991-11),女,纳西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