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兵
【摘要】《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不断地操作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科学经验与知识。本文主要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材料提供、方法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主动探究科学活动
一、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热情
幼儿对科学活动课程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主动探索的愿望,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接水管》中,教师通过创设为小动物送水的情境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在由感知到操作,再理解的过程中,纷纷大胆尝试,探索各种操作方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的活动,幼儿对活动结果的追求,诱发了对操作方法探索的动机。
二、 问题引路,探寻探究的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发幼儿的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会不断地产生疑问,为了解决自己的疑问,幼儿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不断地设疑解惑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不断探究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首先要遵循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扩展其思维,积极大胆的表达;最后,提问要从浅到深,简洁、系统,让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激发幼儿想象思维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同时教师可提问哪些东西可以沉下去又浮上来。又如在《好玩的电动玩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同一种玩具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这时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不能动呢?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探索,在一边玩一边对比中发现原来有的有电池有的没有电池,疑惑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解决。
三、 材料支持,引发探究的动机
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要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提前对操作材料进行研究,这些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是否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只有在具有可互动性的材料支撑下,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应要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才能激发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得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平时经常玩的玩具,幼儿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介绍了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汽车跑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分别将汽车放在三种跑道上,发现有的汽车开得快,有的汽车开得慢。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发现,原来三种跑道他们有的比较光滑、有的比较粗糙。光滑的跑道上汽车开得比较快,粗糙的跑道上汽车开得比较慢,汽车开得快慢与跑道的材质有关,从而幼儿对三种不同的材料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 方法合适,提升探究的经验
科学活动中提倡幼儿“做中学”,我们应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操作中,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在不断探究中积累了经验,发展了兴趣,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其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大班科学《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活动中,我将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放在椅子下,让幼儿自己先将纸片从高处往下扔,感知发现两张纸是怎样掉下来的,他们的快慢是否一样,然后提问问题,如何让其中一张纸落的更快一点儿。每个幼儿都互相表达自己的方法,并积极尝试探索。在自主探究后,通过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幼儿发现如果将纸捏成团纸会落的快一点儿,如果将纸平着往下会落得慢一点儿,原来同样大小的纸通过改变它们的形状可以改变它们落下的速度。幼儿在玩纸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关于纸的知识,同时也拓宽了他们探索的思路,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热衷于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发现幼儿周围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做幼儿探究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究性的操作材料,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相信孩子会在不断地探究中触摸科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