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初探

2016-10-08 02:25钱晓丹
教育界·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部首方框识字

钱晓丹

【摘要】离开汉字的词句篇章的教学,都是无根的教学,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它不是字母的机械组合,而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它的构形有理可依,也有理可以分析,因此识字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学生才会印象深刻。

【关键词】转变学习方式雅趣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一个“串”字,特指如何把事物串联起来。文本的词句篇章由字串联而成,离开汉字的词句篇章的教学,都是无根的教学。贯穿,就表示从头到尾的体现,第一到第四学段都要体现,专门的识字教材和阅读教材也要体现。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不同的识字教学内容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

什么是好的识字策略和识字方法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识字要依赖知觉和先导,并有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就是记形。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识记忆则印象深刻。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它不是字母的机械组合,而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它的构形有理可依,也有理可以分析,因此识字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只有儿童的心理加上汉字的字理,我们的识字教学才等于科学合理。要想将汉字教到儿童心里去,我们教师要做好两个转变:第一就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以前的“教生字”转变到“教汉字”上面来;第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从前的教引导学生主动地识。

一、 教学内容的转变,从教“生字”到教“汉字”

我们的汉字,是记录汉文化的符号,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我们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而它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回眸我们以往的识字教学,我们通常会把识字分为识一类字和识二类字,一类字的教学是要达到四会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会读、会认、会写、会用,二类字的要求是会读、会用。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那它仅仅是关注了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性。因此我们的课标中特意指出,我们要引导儿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我们不仅关注学生识字、写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来思考我们的识字教学,我们的观念要从以前的教生字转变到教汉字上面来,要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教语文,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加强汉字教育,教汉字也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让识字、写字教学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和素养的养成。

(一) 用“情境”搭建平台

低年级的儿童形象直观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具有泛灵的心理。也就是皮亚杰所说:“儿童不能区别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同类,赋万物以生命。”因此,孩子不会刻意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却会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捺等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件充满浪漫色彩。因此我们要还原汉字的画意和故事性,让孩子在汉字的源生语境中学习。孩子的认知顺序和汉字的构字顺序是吻合的,都是“象形(图画)—指事(图画)—会意(故事)—形声(综合)”的一个顺序,和儿童的认知顺序相吻合,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出现的象形字、指事字都具有很强的图像性。每一个会意字都有一个故事,因此引导孩子在汉字的源生语境中识字,很符合孩子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但是,这绝对不是说童趣就等于字理,有的字理烦琐,有的已偏离现在的生活,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字理切不可滥用,我们还是要从儿童出发,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让汉字变得好玩儿。

在情境中引导儿童识汉字,就是要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还原生活的真实。一个没有意思的笔画组合,即使再简单,如果它和孩子的生活毫不相关,孩子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4》的过程中,依次出现了“虫、蚂、蚁”这几个生字,当“虫”由一个单独存在的汉字变化为其他汉字的部首时,笔画发生了些许变化,这是出于汉字书写时谦让的原则,也是出于汉字组合、字形转换的规律,如何将这些语文知识让儿童接纳吸收呢?那就是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我们借助汉字的拆分,让“虫”和“马”字相遇,儿童发挥想象,小虫和小马成为朋友手拉手在一起,但是因为小马个子比较高大,于是小虫就稍稍收起了一只脚,变“横”为“提”。这样一来,识字教学就变得有趣而又灵动。汉字意义的感受,必须是能和孩子已有经验相呼应,汉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二) 用“雅趣”建构文化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除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外,还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例如“俗”字,就是一个人一个谷,人吃五谷,即是“俗”。但是谁又能脱俗呢?除非不食人间烟火,那就是“仙”字,人在山中自在,就是仙,因为摆脱了市井尘世的困扰。这样解释,符合汉字的文化背景,同时又尊重了汉字哲学中的“雅”,就是规范和高雅,只有注意到了雅趣,识字教学才能让儿童感受到汉字的美。儿童喜欢热闹,但不等于只有热闹地给予孩子才是尊重他们。我们不能用所谓的儿童特点、儿童本位来抵消文化的味道。因此,识字教学在坚守儿童立场的同时,还要注意“雅趣”,将汉字的另一种感觉和气息给予儿童,将诗意的安静带给他们,也是对儿童的尊重。

在教学“美”字时,由于“横”的笔画较多,且长短不一,对于儿童来说,要熟练掌握并书写规范的确不简单。那么参考汉字文化,我们知道自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羊大为美,还有一种就是古人在身上插上兽角和羽毛来装扮。一个“美”字,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体现了原始的审美观,那么我们怎样将美的诗意和美感带给儿童呢?在讲解的时候就要规范和高雅,有个教师这样教:王大妈手一插,头上戴着两朵花,这个字就是“美”。小朋友听罢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儿,但是这个字本身的美感却荡然无存,儿童也并没有得到汉字美的熏陶,反而对他们造成一种认识误区,影响儿童美商的养成,也破坏他们今后自主识字的能力获得。所以识字教学要注意雅趣,要让汉字的诗意通过我们教师的引导,让儿童感受得到。

二、 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教”汉字到“识”汉字

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语文的课堂观发生相应的必然改变,从过去的教师教,转变为儿童主动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除了关注培养儿童的识字兴趣外,还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力,关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识字教学,光“教”不行,还要培养孩子主动“识”的能力。识字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而连贯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低年段的识字教学,我们也要有培养儿童独立识字的意识,要引导儿童去学习独立识字。

(一) 掌握必备的识字知识

知识的灵活运用,就形成了能力。要让儿童形成主动识字的能力,我们低年级要具备哪些知识呢?必备知识有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和部首、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汉语拼音、音序、部首检字法。在这里要强调的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不是同一个概念。部首是汉字构形的基本部件,我们抓住了部首,就可以引导儿童区分形近字,减少错别字。比如说我们一年级在教《秋游》那课,里面有棉花的棉,也有绵羊的绵,一个木字旁,一个绞丝旁,我们可以抓住部首帮助儿童区别,棉花就像一棵小树,属于低矮的灌木植物,所以它是木字旁,而绵羊身上有卷卷的羊毛,可以织成毛线,所以绵羊的“绵”是绞丝旁。我们还可以抓住部首,帮助儿童区分形近的部首,比如说反文旁,这是手的动作,比如说“牧”字就是手拿小棍在放牛,“教学的教”字中有“攵”,那是教师拿着教鞭在讲课。带有部首“攵”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而折文“夊”和脚有关,它是指慢慢行走的样子,现在用“夊”做部首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果我们对这两个部首非常了解,将它们的本意教给儿童,他们就不会把有关手的动作用折文,有关脚的动作用反文,又比如说唱歌的歌字是欠字旁,可孩子常常写成反文旁,孩子为什么写错,是因为我们老师对这个“欠”字的部首没有教好,“欠”字是什么,就是由口中哈出的气,比如打哈欠,那么所有带“欠”字部的字,都跟口中呼出的气流有关,因为唱歌要呼气,所以是“欠”字旁。

用好部首,还可以联想类推,批量识字。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由识记一个字变成轻松识记一组字,提高识字的效率。比如说部首里的“大口”和“小口”,大口念作方框,小口是口字旁,我们都知道小口跟口的动作有关,这个孩子很容易记,那么方框呢,教师告诉孩子这就是一个方框,那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其实这个方框在古时候念作“围”,是一个独立的字,所有带有方框的字,都和它的本意——包围有关,我们来看,校园、花园,为什么都是带有方框的“园”?因为我们的校园和花园都是有围墙围着的,而草原为什么没有方框,因为它没有围墙包围着,如果我们教好这些部首,孩子不仅能够区分一些同音字,他看到带有方框的字,首先就会想到“包围”的意思。

(二)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主要特性分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关于集中识字的方法,我们可以关注汉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阅读课文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引导儿童分散随文识字,这就是苏教版教材中的《认一认》,它穿插在拼音学习之中,每个字都配了图画,因为这些字大多都是独体字。教这样的独体字,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抓住字源,再现汉字的画意,由图画引导儿童进行汉字的分析,探究形意,开始自己的识字之旅;我们可以再现图像,明确儿童直观感受;我们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对比,产生联想,看看这个字和相匹配的图,在心里形成心像,建立意义。

比如说大象的象,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去看看大象的图,找一找大象的长鼻子,再看看大象的长牙齿,找一找“象”字中的长牙齿,将这个字和图建立联系。儿童在记这个“象”字的时候,他就不是简单地记忆一个“象”字的笔画的组合,他记的是一个整体的符号,他脑子里想到“象”字的时候,就会主动联系图画去记忆字形。又比如说这个“鹿”字,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看图中小鹿的大眼睛,小朋友特别容易忽略把这两竖写出头,那么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感受,小鹿除了眼睛大,睫毛也很长,因此这两竖要出头,下面的“比”就是小鹿的身体,这样学生记住的“鹿”字是直观的。要将汉字的小秘密——构字规律真正地教给儿童,让他们能够尽情联想类推猜测,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引用蒋勋《汉字书法之美》中的一段话:“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世漫长的‘规矩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

从教生字到识汉字,引领儿童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让儿童爱上汉字,爱上语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
部首方框识字
填方框
弄清偏旁与部首
方框里的数字
方框里填数
识字
识字儿歌
填方框
识字谜语
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