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云
一、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陶行知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的空间已不能只局限于教室,而应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
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树木多的好处。接下去,教师引领安排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学习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安全生活每一天”教学中,我把课堂当作十字路口,做模拟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设计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此外,让学生分组在学校门口,运用掌握的交通知识指挥车辆,当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乐在其中。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二、有机融入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把品社学科推到更高境界。在教学“神奇的地球”一课中,在教学开始,就是多媒体演示:太空中看到的晶莹地包裹水蓝色外衣的地球,图片的导入,让学生自主的想象,随后回答自己对地球了解多少,而后多媒体出示地球表面的地表状况,在视觉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去理解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段文字:养育了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初步了解海洋和陆地时,再熟悉海洋和陆地名称时,也用幻灯片出示,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读图能力等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那就是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挖课本内涵,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社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新年活动提出一些金点子。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贴鼻子”“套环”“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包饺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倾听别人意见,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如,教学“中国人圆了‘航天梦”一课,的确这一课仅讲圆梦是可以的,但是落实目标还要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这就涉及不只是神舟五号飞船的知识,适时补充了神舟飞船系列的相关内容,进而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在教学“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在积极参加国际事务中,书上只有四幅图画,而这不足以说明中国正走向世界,需要联系中国的经济,政治大事作补充,让学生去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一课中,反复研读教材,从教材中走出去,加以延伸,由课本小故事引出两本书,即萨拉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和杰克·贝尔登的《震撼世界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学生不拘于课本,从媒体去认识中国,很有见解,还积极参与。而后通过进出口货物图例来认识,学生一目了然,感悟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不同,激发学生新的认知。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把大部分学生带到了知识更细致的情境中,能充分讨论,充分认识自己,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提高了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