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2016-10-08 11:13刘钟河
考试周刊 2016年74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刘钟河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勤于钻研构造高效课堂,讲究课堂的时效性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创新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一、以兴趣为导向,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尚未成年,他们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制约,在课堂学习中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还十分有限。要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就离不开兴趣这一导向的牵引作用。学期初,我在指导布置班级环境时就建议他们挂上一条名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第一节课上,我告诉他们:感兴趣、多质疑,才能学到真本领。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灵感,拓展思维,产生创新冲动,在不断创新中学习。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且这些方法与策略可以不断改变,像那些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你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兴致勃勃地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

1.以情激趣

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求知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般都以为,理科课并不像文科课那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热爱。其实不然。以情激趣,还必须始终把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而且要把情感延伸到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天下大事,充分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兴趣爱好。有了课堂内外的情感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特别融洽,教学环节的进行就特别顺利,学生也就能在学习和创新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2.以境激趣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数学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要“一波三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者在新课伊始、授课过程、巩固练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抓住机会,有意创设适当情境,借此时时掀起学习新高潮,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积累、延伸,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安排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式(△≥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各项的系数。由我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一一被我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的呢?”这就引起学生的奇妙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引发兴趣,也就促发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3.以巧激趣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的、自愿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顺利完成新课教学,又增强数学的神秘感和科学美。高斯“1+2+3+4+…+97+98+99+100”的妙算开启了多少儿童学习数学的智慧之门,我哥哥当年用古田话演绎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妙法也曾经引导我步入几何的大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方法随时可见,但有的教师只重教学结果而轻学习过程,往往忽略好方法,忘记提示学生思考、对比、归纳、类比、总结。如:已知x2+x-1=0,求2x3+4x2+3的值。学生在解这道题时,解法很多,我认真总结和修改来自学生中各种类型的解法,在讲课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由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受到教师的赞赏,自然感到高兴和自豪,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4.以奖激趣

很多情况下,天才是捧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我们这里说的捧,是指激励;训,是指板起脸孔说教。不仅数学科,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奖励机制的设立都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肯定,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过程。特别是对待“差生”,更要为他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一旦有进步,就要巧妙地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让当代的孩子逐步失去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生活环境,依耐性更强、心理问题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所用的数学教学目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全面铺开的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活动环节的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理论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数学课也许会培养出陈景润,却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只有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活动型课程开展,置学生于参与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更好地解放思想,开阔思维,外化潜能。也就是说,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小陈景润不但会解数学题,而且会利用一切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科研价值。也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小比尔·盖茨们才会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方法,不断获取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伟大的未来精英们,他们的超凡才能也就不至于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这样,有利于农村中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如何设计活动环节呢?数学,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服务于生活。将生活情节引入课堂,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得益彰,这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活动的设计有了根本和基础。在备课时总是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三、以科技为手段,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多媒体等高科技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图像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不断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悬念、疑问、困惑、惊讶、兴奋。当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显示器的界面全部展现出来时,学生就要借助表现出来的性、声、色思考问题,他们在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方法,交流意见,甚至与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总之,农村中学教师一定要本着“三个面向”的宗旨,不断革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