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荣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杂,缺乏明晰的逻辑联系,如果不能抓住一条清晰的主线,那么整个课堂就会给学生一个凌乱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本节课涉及的电压为220 V,对实验教学构成安全隐患.如何设计既形象而又安全清晰的实验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以用电安全为主线,创新实验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安全用电意识
本节内容针对家庭电路,虽说紧贴学生的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只具有用电器使用的经验,缺乏正确的用电体验.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讲授安全用电,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点,也无法触动学生.因此,笔者和同事一起拍摄了一段在家庭生活中用电场景的视频,从进家门开始,依次有:洗手——湿手插电饭锅插头——使用冰箱;插入两线插头——电烤箱;电线破皮——拖线板插入过多用电器,进而断电——更换熔丝——硬拽插头线——使用接触不好的导线——湿布擦台灯,断电——把铜丝接入熔断器中——浴室用电吹风.作为课堂的引入环节,请学生观看视频,同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对于视频主人公用电行为的看法.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迅速地发现主人公错误的用电行为,并且意识到,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触电和火灾等.随即,笔者启发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故?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故?从而引入课题.
2模拟人体触电,规范安全用电行为
观察和思考是学习物理的两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形成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进而发现规律.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现象是无法直接给学生展示,必需借助于模拟或者思维想象.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如果不经过现象呈现,就不易形成表象,更不用说进行思维加工了.于是,笔者采取了模拟触电现象的方法,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形象地揭示常见触电现象的根源.
首先,从判断进户线是否有电入手,请学生思考是用手触碰还是借助工具?学生自然想到了测电笔.而后,让学生自学测电笔的使用方法,为了安全起见,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使用.不难发现,能使测电笔发光的为火线,不能发光的即为零线.但是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使用测电笔时接触了笔尾金属,教师却没有触电?引导学生拆解测电笔,发现测电笔装有一个高电阻,导致电流很小,而没有导致触电.相反,如果电流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触电.在不经意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安全地使用测电笔,发现了触电的原因.教师顺势启发:如果没有这个高电阻接入电路,结果会怎样?
如图1、图2所示,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假人(预先在假人身上装有LED电路,一条路从左手到右手,另一条路从右手到双脚),从12 V开关电源引出两根导线,模拟火线和零线,同时,在地上放置一个连接到负极的铝箔板,代表大地.假人站在地面上,在不经过高电阻的情况下,一只手接触火线,此时假人身上的LED灯条发光.明亮的灯光,学生立即认识到会触电,如果在220 V的电压下,后果很严重.然后,请学生猜想接触其它导线是否会触电.学生的参与热情立即被调动起来,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的触线行为会触电?然后分别演示:把假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只用右手接触火线;只接触零线;站在地上接触零线.可以发现,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或者同时接触火线和大地时,假人身体上的LED发光,有一定强度的电流流过,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直接接火线或者只接触零线或者同时接触火线和地线,假人身上的LED没有发光,学生也理解了零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零的原因.学生在醒目的现象中,深切地理解了家庭电路触电的根源在于有较强的电流通过人体,两种触电方式的共同点是接触了火线,并且知道在生活中,要避免接触火线.
3充分预设,抓住生成,形成安全用电准则
在家庭电路组成的教学中,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即告知学生家庭电路的组成,然后阐述这些设备的作用.而在设备火灾的根源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验证性的教学.这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平淡无趣,学生也不会体会到发现知识的乐趣.笔者制作了几块电路板,每块电路板都有所差异,有的放置了一个开关和一个螺口灯座;有的板为两线插座;有的板为三线插座.粗看电路板平淡无奇,器材也较为常见,但是,细看就可以发现,同样的电路元件,有些放置的顺序却不一样,有些只有两根线,有些火线上多接了一条铝箔纸,有些连接线较细,接触不是很好.在充分预设之后,向学生提供了用来模拟火线和零线的12 V直流电源,消除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关于灯泡和开关的连接,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认为只要连接完整,灯泡发光就行.如图3、图4所示,是学生连接的电路.闭合开关,灯泡都能正常发光.启发思考:哪种连接方式更安全?断开开关,更换灯泡时会不会触电?你能用测电笔判断吗?学生检测的结果现象如图3所示,测定笔发光了.尽管断开了开关,但是灯泡依然与火线相通.此时,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如果站在地面上的人接触灯泡螺旋就会导致触电.由此说明,连接电路的规范非常重要,按照规范操作,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形成用电规范:控制灯泡的开关一定要与火线相连.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获取知识.
在连接电路过程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个令学生感到意外的现象.闭合开关,电路中的铝箔起火,如图5所示.学生显得惊慌失措.然而,直面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学生接受了震撼的教育,对安全用电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心中充满着好奇:发生什么事?经过观察发现,火线和零线之间没有经过用电器,直接用一根导线连接在一起,发生短路.教师启发思考:短路为什么引起火灾?怎么才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思考,不难发现:短路导致电流过大,根据焦耳定律,在电阻和时间一定时,电流过大,产生热量过多,引起火灾.那么,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能否在电流过大时切断电路?学生自然想到了熔断器.为什么熔丝能够保护电路?笔者用打火机给一个铜丝和熔丝加热,熔丝很快断了,而铜丝却完好无损,由此可以说明熔丝的熔点低.把熔丝接入电路,再次闭合开关,熔丝立即断了,但是铝箔却没有着火,很好地保护了电路.由此,安全用电准则就是:家庭电路中,严禁短路.
另一个小组实验时,随着逐渐增加灯泡(规格12 V 40 W)的个数,铝箔又起火了,如图6所示.有了前面的经验,此时学生没有过多的紧张,只是疑惑:灯泡个数增多为什么也会起火?经过小组交流发现:并联的用电器过多,总功率过大,在干路中,电流较大,根据焦耳定律可知,产生热量过多,引燃铝箔.解决问题的办法:重新接入保险丝,接通电路,保险丝立即熔断,切断了电路.安全准则:严禁过载.
有的同学,连接好电路,在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用一根火柴接触导线接头处,“刺啦”一声火柴被点燃(如图7所示).问题:火柴起火的原因是什么?接头太热了.追问:为什么接头会过热?导线为什么不热?教师展示细铜丝的接头处,接触不良,此处的电阻较大.根据焦耳定律,在电流和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被引燃的火柴和明亮的火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思维的天空,驱散了学生关于接触不良引发火灾的阴霾.
最后,用测电笔接触没有接地的电水壶金属外壳,测电笔发光了.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快知道,这样会导致触电,所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图8).在认识了家庭电路的元件使用方法和安全问题之后,再来认识家庭的电路的组成(图9),并重新审视视频主人公的用电行为,呼应开头,相信学生对安全用电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遵守安全用电规则,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这个认识只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深刻,也不会从物理的层面进行思考,更谈不上把物理规律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充分预设,让学生见识到短路和过载引起的严重后果——火灾,更能体验到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知的快乐.学生在家庭中的用电行为将会更加理性,更加安全.
总之,通过创新实验设计,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实验过程中,把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感官认识,提高了安全用电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实验设计,从不可视向可视化转变,从抽象向形象转变,从复杂化向简单化转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那么物理实验教学就一定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