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瘠的求学生涯——不堪一提的上学时代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书对于我而言就是一本本教材而已。五岁时,我读了一年学前班。那时我常被留校,现在记不清什么原因了,中午放学时,其他人都可以兴高采烈回家,教我的李老师把我留下来,唬我说不让我回家,我就在教室哭,然后另一个年纪大点的老师,吃饭路过教室,他每次都会“解救”我。我不爱书,往往学期未完,书包已经空空,即便有也是残缺不齐、邋遢不堪的那种情况。
上学前班,最大的兴趣是听李老师讲故事。她讲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可怜的渔夫让我屡屡同情,而他那贪婪的老婆又令我痛恨不止。李老师是个讲故事能手,然而我能记住并完整复述的也只有这一个故事了。遗憾的是,后来的小学阶段,再没遇到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师了。
读五年级时,我用攒下的三十几元钱,买到了属于我的两本书,一本是《安徒生童话》,另一本是《格林童话》。两本书全是彩色的,仔细想来,故事忘光了。我的书在同学辗转借阅中“尸骨无存”,这让我心痛了好一阵子。小学还看过一本书,应该是叫《马王登基》,很好看。
总而言之,我的小学没有童谣,缺少故事,阅读对于我和我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童年没有足够的养料,是我们成长中的遗憾,好在童年那份快乐、自由、无忧无虑以及野性每日与我们为伴。
初中情况仍不大可观,学校给我们订了一本叫《初中生》的杂志,另外我偶尔从同学手上能借到几本《辽宁青年》,初中三年怎么就没读过书呢?我感到很纳闷。初二的时候,一个朋友介绍我集邮,从那时起,我对邮票的收藏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这个方寸小世界,给了我看世界的另一双眼吧。从初二起,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初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翻字典,随手翻看,这让我积累了一定的汉字知识。我的小学、初中正是如此荒芜而贫瘠,我的精神世界如此狭小!
初中养成的记日记的习惯,我在高中继续保持。读的书依然不多,养料多来自各种教科书。我对语文的兴趣很高,背诵了大量的古文。一个好朋友买了本《古文观止》,我常借常看。偶尔读到好的文章,会全篇摘录,我还能找到我摘录过的本子。这时,开始有报纸可看,我又开始剪报。
高一时,买到一本《散文诗》,以后经常读这本薄薄的、瘦瘦的刊物。在一个报刊亭,看到一本《咬文嚼字》的杂志,一发不可收拾地买了两年,直到县城再没有卖。问老板原因,答曰看的人太少,不订了。为此,我十分懊恼。从《咬文嚼字》上我学到很多汉语知识、文学典故,觉得妙趣横生。高二的时候,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投稿,当时颇为得意,尽管后来石沉大海,我还珍藏着第一次投稿的文章。另外,我还读过一些流行的校园小说,诸多青春的文字成为高中时代的印记。
高中毕业,在专业栏里我清一色地填了汉语言文学,而且全部是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我满怀希望奔向我的大学时,迎接我的是巨大的失望。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极其无聊。也许课程本身并不无聊,只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让老师把趣味破坏殆尽了。我所喜欢的《现代汉语》却因一次和该科老师的顶撞在期末考试被勘定为不及格,我感到深度郁闷。大一实在没读什么书,我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学校的图书馆在哪个位置,深藏在葱茏馥郁的后花园里的那座古老的图书馆,我对她如此陌生。
湘西是个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好山好水好风光,周末也许会和几个朋友出去逛逛,美其名曰采风,其实是出去放风。我的改变,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虽然还是没有鸿鹄之志,但一个足够单纯的想法可以支撑我并成为永不衰竭的动力,那就是我不能让余老师失望。我要做个好孩子。凡是教师需要练的基本功,我一个一个来。阅读的窗口,也从这个时候渐渐地打开。
吉首最大的图书城——湘吉图书城,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周末,往往一站就是一个上午。我没有独爱哪一种,往往东看看、西瞧瞧,若有兴趣,就驻足长看。那段经历特别美好,因为读书一天的感觉和疯玩一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书带来的是丰盈,疯狂过后带来的则是更大的空虚。
我几乎是站着读完了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无愁河的浪子》《比我老的老头》《沿着塞纳河到冷翡翠》。我很喜欢黄老的风格,应该说首先是他的人格、他的画品感动了我,然后发现他的文字又是那样俏皮和流畅。老人童心,慧眼心明。
《边城》,一本薄薄的小书,让我一见钟情。高三的课本节选过《边城》,我似乎找到了某种答案,千里跋涉只是为了生命里的一个梦。我要去寻找翠翠,我要去寻找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和边城里的那条渡船,那座白塔,那只黄狗,那里淳朴的百姓和一切山水草木,包括一片虎耳草和一阕山歌。
带着这种目的,我多次去到凤凰,一次一次长久地站立在听涛山上一块五彩石旁,凝思、沉默。沈从文先生的表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黄永玉为他表叔撰写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一代文人,走南闯北,用笔书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世界,他此刻在这里安息了,叮咚的山泉,敲出一首挽歌,任人凭吊。
我又沿着文星街,到他故居,那座简朴的四合院,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看到的是历史,听到的是回想,摸到的是脉动。我继续行走,继续阅读,《湘行散记》读完了,又继续读别的作品。湖南师范大学凌宇教授写的《从边城走向世界》让我对沈老的一生有个初步的梳理。一个文化人的一生,一个平凡却有执着美好的一生,永不会去骂人,即使被下放到湖北时仍不忘乐观,写给表侄的信里说“这里的荷花很美,你若能来……”,在故宫博物院扫女厕所,居然还不忘说“这是对我的信任”。身处逆境,没有任何资料,他凭借着早年翻读的文物志,写出了煌煌大著《古代服饰史》。
因沈从文的文字,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山歌,我开始喜欢湘西。这里的文化民俗,让我发自本能地拥抱。我读书本上的关于这个民族的历史,也读现实中的人情风俗。湘西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我的精神。可以说,湘西滋养了我,丰富了我,也改变了我。湘西,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座精神路碑。
回望我的阅读之旅,在整个求学生涯,是极为贫瘠的。
二、“猜猜我多爱你”——踏上讲台后的阅读
邂逅,有着偶然的因素。余秋雨的书,一个夜晚堆满了我的书桌。最开始读的并不是他写得最好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而是《千年一叹》。我佩服于他那种行走和穿越的精神,文化不是书斋里的历史符号和文字陈迹,在充满危险的旅途里,他让我随他一起跨越危险区域,思考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衰发展。接着读《霜冷长河》,似散文,又似议论文。他对文化、对人格的观点,不再干瘪,而是血肉丰满。而后我买了前面的两本,记得里面的精彩篇章《苏东坡的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时候,我的一个阅读倾向越来越明显:我读一个作者,若喜欢,感觉对路,我会尽量多读他的书,形成一个系列。这种癖好大概从这时开始。也是在毕业之初,我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它为我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机会很偶然,我在图书城的教育书架上遇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第一本《爱心与教育》,李老师讲述的教育故事,娓娓动人,那些师生交融的情感,让我对他的作品一发不可收拾。相继买来了《民主与教育》《李镇西教育随笔》《李镇西课堂实录》《从批判走向建设》《青春期悄悄话——写给中学生的一百封信》……
钱钟书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好吃,不一定要去看那只下蛋的鸡。我因为痴迷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世界,在一个春节,千里迢迢跑到四川成都武侯实验学校拜访李镇西老师。我把那次四川之行视为我一次重要的精神出走,它成为我人生的一个关键事件。
经由李镇西,我又发现了朱永新老师、铁皮鼓老师,发现了教育在线,知道了魏书生、窦桂梅、苏霍姆林斯基等。
寻找高人背后的高人,大师背后的大师,成了我的一个隐隐的想法。我的桌子上又一次清空,也再一次充实。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育,那样神奇又那样真实。我突然觉得自己走向了一条奇妙之路。甚至在有一本书上,我大言不惭地写道:“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将来有个曹永健。”(那时我才多大,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教育的魅力,一点一点向我展开,我开始坚定自己的梦想,做一个老师,好好做一个好老师。
博尔赫斯说,图书馆的模样就是天堂的模样。为了恶补那些被遗失的时光,我除了上课、改作业等必须要留在教室和办公室的事件外,几乎就泡在了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有各种报刊,如《小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还有纯文学刊物《十月》《收获》《争鸣》。若没课,有时一待就是一上午。
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在图书馆一点一点读完的。那种激荡人心的革命理想和纯真的因理想而结合的爱情,真想一口气读完。韩少功的书,这个时候也开始读。《归去来》《爸爸爸》《山南水北》。我最喜欢《山南水北》这一本,那些乡土小事,让我这个农村娃儿倍感亲切,似乎在写我身边的故事,可惜我没有这样的功力,那就欣赏吧。学术泰斗季羡林老人的书,从《我这一生》到《论读书》《论写作》《论做人》《牛棚杂忆》,一个耄耋老人的人生回顾,一个真实生命的平实讲述,我觉得很受用。季老说:“没有完满的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想想多么有道理。季老对学术的严谨,孜孜矻矻的追求精神,一度让我感动。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杨绛的《我们仨》,让我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了更深的体悟。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在一个漫长的冬天给我无限的力量和温暖,尤其偏爱《病隙随笔》,对人生的感悟,我更喜欢听他去讲。没有沉痛的经历怎会有凤凰的涅槃?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缺的,可他的精神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厚重,人生因此而超脱和被赋予意义。更多的时候,我在读《收获》和《十月》,迟子建、铁凝、王朔、王小波、冯骥才……一个一个作者款款而来,带着文字的见面礼。当然,如今我对童书的阅读和理解,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当年的水平。但是,那时的尝试和方向,仍然极其珍贵,所以我今天仍会满怀感恩地回望过去。
在理论的天空下。2009年,我开始阅读语文课程论方面的书,如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基础论》《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我读的第一本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我读不太懂,仍坚持着。
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三部曲,读得甚爽。不久,又读了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优秀是教出来的》《美国八位教师的精神档案》《学校是一段旅程》。因为强调阅读专业书籍,我的阅读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绘制的专业阅读地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向导,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指出了一条美不胜收的线路一样。这样一来,我整个最大的改变,就是能坐得住了。以前我很躁动,从来视那些大部头书为畏途,而今只要是好书,求之不得。
三、师生共读——在童书世界里寻找童年的永无岛
萤火虫,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幸福印记。萤火虫光芒虽微弱,却闪烁不息。取名萤火虫阅读角,正希望阅读之光,如萤火虫,萤光闪闪,照亮自己,点亮世界。阅读,其实质,就是一种照亮。以阅读滋养心灵,让心灵从此放光。在这里,我们每一个孩子,拥有同一个名字——萤火虫。
如果说教育是写诗,那么孩子们本身就是一首歌。他们不断给我带来惊喜。阅读,让孩子悄然发生改变。课间休息,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趁他们排队借书的时候,我站在书柜旁,“伺机”给孩子推荐书。每一本书,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孩子和书相遇,让好书嵌入生命的年轮,这便是我小小的也是大大的愿望。看到孩子们手捧着书本,心满意足而又心花怒放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和孩子们一起轻轻叩响生命的神殿。
而班级共读,是老师与孩子围绕经典著作,在聊天的轻松氛围中,激发孩子的认知与思考。一个班级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也借共读得以形成。比如在读完《夏洛的网》后,我们明白了生命之间相互编织的意义;读完《小王子》后,我们对“驯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伟大的故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道出了我们存在的力量,给予我们以共同的语言密码。
我给学生推荐书,我自己首先必须先尽量阅读那些书。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杨红樱的若干本书,但我对她的马小跳系列并不感兴趣。金波的诗歌,张天翼的《宝葫芦里的秘密》《稻草人》《格林童话》,各类传记,写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恰同学少年》。曹文轩的纯美文学是我向学生推荐最多的,如《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小王子》《夏洛的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班级里的书柜不断充实,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不断敞亮。我擦着星星,我也擦亮着自己的精神天空,蒙尘的心灵因阅读日渐清朗。
在共读《不老泉》时,我们探讨,如果你拥有一杯不老泉,你会如何做?改用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喝还是不喝呢,这是一个问题。
一位女生说,人如果不死,就会像一块石头一样活着。她不愿意这样活着,所以她也就不愿意喝不老泉。
另一位女生若有所思,她想到了前面讨论的情节,她说她想到了温尼曾经和塔克在船上的一段对话,如果不死,就会打破固有的秩序。万物不老,世界停滞。
聊到这里,我们整本书就进入了尾声。不老泉与其说存在于自然界,不如说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对死亡超越的渴望,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不懈追求。死亡带来的恐惧,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于人的内心。但是,重要的不是身体的不灭,而是精神的永恒,是突破自我,并由此带来生命质量的提升。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死亡,死不死亡,而是怎样活着,怎样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段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我相信总有一天,时间和阅历会告诉孩子们,不老泉只是一个传说,而我们的一生也无非生活在各种传说与星空中。
这样的主题探讨是师生共同聊出来的,它撬动了孩子的思维,它引出了哲学的追问,它给出的是二难的选择,唯其“复杂”,才更会楔入孩子的生命。
一本书无论怎样好,总归要契合孩子的当下,连接他们的生命,这本书才会被吻醒,经典才能照亮日常。师生共读,就是一起飞翔在永无岛。有一种梦想叫永不长大,永不疲倦,永远热爱。阅读,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情。阅读,是一条漫漫的长路。
我所能做的,就是永远谦卑而真诚地聆听那些过往的大师们的思想回声。我所幸运的,就是和一群热爱阅读、热爱教育的人一起,借着大家的光和温暖,在寒风凛冽的季节里作春风明媚的阅读之行。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