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勇
席勒说过,“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回首在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执教的22年光阴,真有一种“六朝如梦” 的历史沧桑感。
教书,单调而平凡,单纯而充实,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岁月静好,留下来的只是数得清的心有灵犀的课堂,证明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青春的岁月里,有一堂课,让我记忆犹新,受用一生、回味一生。
1998年的9月28日,时任一中教务处主任的于秋山老师找到我,通知说:“十月底张家界市将组织历史教师教学比武,学校决定派你去参赛,国庆假期你好好准备一下。”
当得知这也是参加湖南省首届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比武的地区选拔赛时,内心还是很紧张的。一是自己任教才四年,教学经验不足;二是还只参加过学校级别的三优联评活动,对外界的教学水平一无所知;三是事关学校荣誉,压力很大。但尽管顾虑重重,我还是装着很轻松的语气承应了下来。
由于此次参赛选手执教的内容是统一规定的——《维新变法运动》(应当是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全市将有10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我清醒地知道,一堂公开课要想成功,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反复的打磨,需要不断的修正,需要独到的特色。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放弃了假期的休息安排,找到当时的教务干事兼历史教师张再富老师,虚心向他请教。
我们决定先从教法入手。当时正值素质教育提倡之时,传统课堂面临改革。我们认为,如果采用讲授法,即使讲得再精彩,也很难摆脱灌输式的课堂本色,无法脱颖而出。而素质教育的特点,是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法的重点应侧重于: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我大胆提出采用以前我在教学中试验过的分组竞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大致分为五步:首先视情况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或四大组,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抢答题,便于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第二步由学生三五人一组在本大组内自由展开讨论,初步探讨问题的答案;第三步学生抢答,教师计分总结(这一环节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每提一个问题,老师加分给以鼓励(最大程度深化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由教师解答或让学生解答(学生回答正确给以加分);第五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优胜组给予奖励)。这一模式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同。
接下来,必须深入分析教材。不吃透教材,不扩充相关背景知识,不厘清结构线索,就不可能在公开课上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我将本课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组,将《维新变法运动》划分为四大块:一是维新变法的背景,即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课文第一、第二段);二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像公车上书、办报刊办学堂宣传变法、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等都是他们的活动,这是本课的主体,占去了大部分篇幅;三是维新变法的意义。课文倒数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具有爱国性),对于这三点意义,学生一时不便理解,我决定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回过头来再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根据意义求证与之对应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四是维新变法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这是课文最后一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
对于课文的这种结构分析,我认为是合理的:它把本来零乱的知识点很好地系统化了,尤其是把维新派的一系列活动归纳为几点,便于学生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四大块形成紧密相联的整体,从背景、过程到意义、教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了新颖的教法,有了对教材的重构,接着最难的就是将教材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我和张老师一致认为融合的关键点是抢答题的设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问题难度适中不致冷场又能覆盖全文?哪些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哪些问题便于教师串起教材的知识点?经过10月中旬的几次试教,与张老师及历史组全体同仁的反复商榷,历经修改,最终我设置了这样四道大题(主抢答题):①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②戊戌变法之前,维新派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③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失败?④维新变法运动有何意义与教训?这四个问题,不仅涵盖了全篇课文,又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还便于教师推动新课,且有的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是,仅仅设置掌握课堂基本内容的一般问题(主题)是不够的,因为四道题只有四次机会,参与的学生显然太少,竞争性无法充分体现。教师还应预设临时抢答题(不一定是教材重点,但对学生理解教材是非常有利的,称为副题)。如讲到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我认为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末,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初步发展?又如,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是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我就这一点继续设置问题:“顽固派是怎样阻挠、破坏变法的?”启发学生深挖教材、全面掌握。在处理维新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的联系问题时,我巧妙地设计以下副题:①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②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参与政事?这样一来,很好地处理了可能由教师讲带来的枯燥感,而又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抢答的机会,且能从根本上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学比武更是如此。要让评委们对一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平铺直叙固然不行,但如果只有花架子而没有思想的深度,没有思维的绽放,没有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同样是不精彩的。怎样深化思维呢?张再富、龚满平、刚宝玉等几位老师在听取了我的第三次试教后,与我共同商讨决定增设一道自由讨论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在学生竞争最激烈的关头,两大组互不相让,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分组竞赛教学法最具挑战性的是第四环节——学生质疑。前面几个环节只能说明师生基本上完成了新课,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有没有激发出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有没有从容应对的素质与应变能力,就需要这一环节的检验。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环节。为了将这一环节展现得精彩、顺利,我仔细阅读思考教材,逐字逐句的分析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结合在试教中学生提出来的真实问题,我总共设计了不下80道的问题,并精心组织精简而科学的答案。
1998年10月27日,张家界市历史教学比武在湖南省张家界第一中学如期举行,我抽到5号签,即第一天的下午第5节课。虽然第5节课是学生状态最不好的时候,但听过上午的几堂课后,我自信满满,因为这堂课我经过精心的准备,教学流程早已融入脑海,教案已是滚瓜烂熟,教材也是滴水不漏。我有信心将这堂课上得精彩、上得与众不同。在实际教学比武中,我严谨精炼的语言,行云流水的程序,和谐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活泼的竞争气氛,将课堂有序推进,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波又一波高峰,分组竞赛的模式将每一个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以至于第四环节——学生质疑提问——有一名学生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维新派?②光绪帝身为皇帝,为什么没有实权?③如果光绪帝有实权,变法会成功吗?还有几个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什么陈宝箴要支持变法?兴民权与思想启蒙是什么关系?……
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当我从容淡定地给他们一一精准解答的时候,我已与这些之前还很陌生的学生融为了一体,感觉是在享受这美妙的课堂。当我的课堂点评与小结结束伴随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张为平、刘协平、刘良元、林永久等评委们会心地微笑,我知道,这堂课,我成功了!
获得市教学比武特等奖后,我应桑植县教研室邀请,赴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为该县历史教师执教了一堂观摩课,获得桑植县全体历史教师的高度好评。1998年12月10日,我代表张家界市赴岳阳参加湖南省首届历史教师教学比武(赛前五天通知教学内容,且是两选一,赛前抽签)。教学内容下达后,我继续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构建新课,经过五天紧张有序的准备(实际上要准备两堂课),我执教的《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脱颖而出,荣获省一等奖。
一堂课,一生的回味。那个学期,是付出的一学期,是充实的一学期,是收获的一学期。还记得秋意浓浓的夜晚,我在操场边模拟教学的场景;还记得一有闲暇我就认真背教案,记流程的画面;还记得睡前30分钟,在脑海里默默的梳理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可能问到的情景;还记得把教案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把每个步骤的时间精确到1分钟的细节;还记得历史组全体同仁给予我耐心指导的温情;还记得与张再富老师一起到图书室查阅历史资料的点点滴滴……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