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常说的“我手写我心”。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轻松有趣地达到“我手写我心”呢?记得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绘画日记”作为写作教学的一种渠道,这种训练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 明确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在“绘画日记”的实践一开始,我就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我想说、我想画、我要写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想要表现的想法,让学生喜欢说。
有一次,语文口语交际课,我把学生们领到盛开着的月季花前,微笑着望着每一位学生,他们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好奇地看着花儿,我问:“大家喜欢这月季花么?她长得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花的外形(按照茎、叶、花)、颜色,闻一闻它的味道。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纷纷发言,我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练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把句子说完整。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色、形、味的顺序说一段话。我又问:“你们能不能把美丽的花画出来,让它的美永远留住。”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拿出画笔在本上画起来,在学生基本画好之后,我要求他们在绘画的旁边写上刚才所说的话。然后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样?”让学生在文字的上边写好日期,天气情况。最后,我总结说:“像这样有日期、天气情况,有画的画,同时写几句话,就是绘画日记,你们一年级就学会了绘画日记真了不起。”学生在初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也就明白了“绘画日记”就是用画绘出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时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和想表达的感情。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爱说爱画爱写了。
二、丰富生活 开阔视野
学生明确了绘画日记的意义,产生了创作绘画日记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帮助学生广泛地攫取创作的源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有绘画的材料,有物可画,解决“画什么”的问题;通过绘画激发学生写出要想说的话,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在春天,组织学生去寻找眼中的春天。在夏天,组织学生观察湖光山色,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贯注在绘画日记之中。在秋天,观察农田丰收的景象。在冬天,观察第一场雪,感受打雪仗、堆雪人的快乐。再如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如拔河比赛,讲故事比赛,跳绳活动等抛出创作范围,在活动中抓住机会指导观察方法,让学生说话、绘画、写话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加强指导 量中求质
学生有了生活材料,有了生活体验,如何使学生的绘画日记收到量中有质的效果,达到图文并茂的程度?为此,我注意上好“绘画日记”的指导课,每人必备一本简笔画,绘画时图形弄不准,自己在简笔画上找。儿童的绘画色彩大多纯净,这里指导好基本的色彩搭配,如红与黄,绿与紫,黄和绿……这些色的搭配,从美学角度讲是最佳的效果。一年级说话写话着眼于句子完整(这里应用的六个基本句式:①谁怎么样②谁是什么③什么怎么样④什么是什么⑤什么地方怎么样⑥什么地方是什么),意思清楚,语句连贯。二年级时说话写话着眼于把一件事说写完整,做到内容具体,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
四、批改讲评 激趣鼓励
喜爱表现自己,自己要比别人强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让儿童在“绘画日记”中充分表现出来。在批改讲评中,指出其中不平凡的地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画越有信心。学生们在创作中,有时为某一地方景物的绘画,常凑在一起进行揣摩,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实质是无形的互相批改,应多鼓励。在批改、讲评、修改中,抓住典型,好差对比,使学生对写什么、怎样写等印象深刻,受到启发。肯定优等生,展览其作品,或让他们用彩色粉笔在黑板表演,大家给评论,指出不足。对中等生,指出某些地方不足,鼓励其继续努力。对学困生,注意某一物形的绘画,词的运用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让其感到自己有进步。在批改讲评修改中,应激趣鼓励,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效果很好。
以儿童感兴趣的绘画入手,唤起学生兴趣,绘画能力增强了,说写能力也逐步提高了。由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到能说写几句连贯的话,再过渡到能说写一段话。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增强了,能把事物的主要部分看清并说写明白,能把一件事说写完整,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达到甚至超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口语交际”的要求。有学生的爱绘画做前提,说写就自然变成了一种轻松的充满乐趣的练笔活动,学生的智力、思维也随之加速,缩短了学习进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