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银
稍稍翻阅河滨路小学教师的文集,很多文题清新可喜。“轻掬童心,趣学古诗”,一“掬”,一“趣”,教师的呵护之态,诱导之能,展示无遗;“识字的摇篮,美丽的邂逅”,以“摇篮”为喻,言老师教学之温和良善,“邂逅”则拟写出精心设计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不断的惊喜和意外;“稳健慢行:习作起步的行走姿态”,可以发现教学者的老练;“近乎道”,足以知道教育者对教育理解精准到位;而“老师,请再多给我30秒”和“那节课,我总是无所事事”等文,其叙事的生动之趣,内容的灵性流畅之美,师生互动互通的教学相长之情谊,尤其是其中蕴含满满的以儿童之心为中心的立场和态度,让人无比感动和感慨。现实教育,口号充斥、言不由衷、名至而实不归的所谓“理念”和“文化”,损毁的哪里仅仅是学校,戕害的又哪里单单是学生。河滨文集,让我有“邂逅”好友、偶逢知音的畅快。
这倒让我很想敞开说几句。
一是一线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研究。我一直坚持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该是一种“业余”研究。之所以说“业余”,是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门”研究相区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是其本职工作,是他们存在的价值所在;中小学则不然,它们的职责是为社会和高校培养人才。但施教者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又离不开包括相关级机构和教师自身的研修,离不开对于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但这样的反思和研修应该是简便的、快捷的、灵活的、形式多样的,而不是套路的、刻板的,其指向应该是实用和教学改进。河滨小学的这一本文集倒将我思路打开,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百花齐放,我看到了丰富多彩。文集中的文章,几乎涉及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而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却绝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细读其中的部分文字,可说是清新灵动,如行云流水,并非是刻意地按照某种模式套裁和拼接,更多地是有所感而后发,汩汩生发并流淌自教师们心灵的小溪。
这样说来,以教学为主业的一线教师们的研究,真的应该也完全可以在扎实的教学之余,在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顺应自己的“性灵”,“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二是教师成长究竟靠什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之成长,或者说成长之后的教师究竟应该什么样。我理解,教师之专业成长主要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越来越优秀和卓越。也就是说,教师之优秀,其唯一标准应该是教育教学及其效果的绝对卓异,而不是其他。但现实是,经院式的评价和评价标准导致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估严重失误,扎实教书、成效卓著的教师在“高端”和“主流”那儿往往并不很受待见,勤勤恳恳的“教书匠”成了中性词甚或贬义词,这是当下中国教育最不可思议的事儿。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当下之中国应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恰恰是针对近年来“泡沫”跃进式的发展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之“时弊”的拨乱反正。这引发我们对于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成长更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我认为,好教师之成长一般离不开下列三个要素。一是“正心”,这是为师的核心元素,这是就教师的品德而言,这是教师立身的基石,源自儒家的“修身”哲学。为师者一旦为师,就必须不断祛除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之,而无不正;于是无所偏倚的公正诚明至矣。如是所教之诲之的学生便可享受到公平透明如阳光一般的教育恩惠了。心正几乎总是与善良、诚实、敬畏连体,这样的教师才能契合现代教育对于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身正为范,这是成为好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底线标准。二是“用心”,它几乎就是成事的利器,这是就为教的态度而言。为教的态度犹如我们“劝”学生“学”的态度,要学生“用心学”,前提是我们得“用心教”。许多年甚至几十年为着一个目标,逐渐积累,专注一心,持之以恒,成功终有一天会在某一个早晨向我们招手。三是“进取心”,它是优秀者变得更卓越的秘诀,这是就为教的精神而言的。进取心是一种自觉求进、一心向好的“先发”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精神。自己要好,才是真好;自求进步,才有真进步。发自心底的声音,向善向上的欲念和行动,那是九头牛都拉不住的。
教育生活辛劳而艰苦,但教师工作也可以纯粹而简单。关键是总在正心,一直用心,并秉持不懈的进取心,总有一天,你会渐渐独具匠心,渐渐深入至教书育人的自由之境,于是,艰苦,可以活出快乐;简单,可以外显闪光和精彩,也能内蕴意义和价值。
(作者为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教授,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