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

2016-10-04 23:19:43傅慧芳
闽台关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公民民族

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中国梦”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

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化的趋势,在改变和解构着公民的国家认同,需要迫切寻找新的节点契机、发掘鲜活的资源质料、采取持续有力的行动策略,增进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中国梦”蕴含丰富,是中国高扬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它可以从民族共同体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三个维度塑造公民的国家认同。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梦”在公民国家认同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感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梦;公民;国家认同;塑造

国家认同是公民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基于对国家主权、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政治主张等所持的肯定态度,将个体自觉归属于国家,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它主要包括:以疆域、历史、情感等为基础的民族共同体认同;以语言、风俗、艺术等为表征的文化认同;以意识形态、政治原则等为支点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深刻影响着国家利益与安全,英国学者沃克指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集体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1]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化的趋势,在改变和解构着公民的国家认同,一些民众在国家认同上出现了“事实性认同多于建构性认同”[2],族群认同脆弱、文化认同多变、政治认同模糊等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节点契机、发掘鲜活的资源质料、采取持续有力的行动策略,增进公民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中国梦蕴含丰富,是中国高扬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寻求支撑,从而深入、扎实、有效地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

一、以“中国梦”巩固公民的民族共同体认同

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多民族国家塑造国家认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提升公民对民族国家的统一性的认识。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包含着50多个民族。虽则中华民族和它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都称为‘民族’,但在层次上是不同的。而且在现在所承认的50多个民族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所以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3]我国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宗教传统、民风民俗、生活习性等也迥然不同。这些差异模塑着公民对各自民族的认知,同时也影响着各民族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取向,甚至在各种复杂势力的影响下会导致急剧的矛盾和冲突,削弱公民对国家的整体认同。

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培养,迫切需要加强各民族共属中华民族一体想象的调动,构筑起一种超越民族个别利益,体现中华民族整体概念的象征符号。象征符号能够“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4],国家认同只有与国家的历史、人物、风情等方面的象征符号相结合,才不会成为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中国梦以“梦想”为承载,隐喻着美好的发展愿景,勾画出发展的蓝图,体现出实现追求的抱负。它代表着民族记忆的积淀、理想信念的汇聚、目标方向的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梦,也是大家共同编织、色彩相互映照的梦。追梦者和圆梦人,是中国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尽管生活的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一双双熟练灵巧的手、一张张纯朴而又美好的笑脸是他们共同的群像,勤劳坚韧、吃苦耐劳、敢于担当而又热爱生活是他们共有的民族性格。中国梦这一高度凝炼的象征性理念,是推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未来的形象概况和大众化、通俗化表达。它增加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激励公民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和衷共济。

中国梦视野宽广,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汇一的丰厚内涵,实现了对中国的情感与对民族情感的深切融合,从而为公民的国家认同建筑起坚固的心理根基。中国梦强调个人的梦想与民族梦想的统一、民族梦想与国家梦想的统一。亿万中国人对中国梦有各自合理的理解,这些梦想汇聚成一个集体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要建立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山清水秀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5]中国梦寻找到了不同民族梦想的相似性,又通过相似性的勾连达成整体性的认识,将国家的理想和信念与公民普遍接受的民族信仰和追求紧密结合,并内化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公民超越所属地域、血缘、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消解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围绕共同的目标,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在共谋发展、团结奋斗中,提升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梦通过与其他国家梦想的互动,凸显了中国特色。梦的底色是价值观,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梦的独特精神气质。中国梦称之为“中国的”,不仅因为“在中国”,更是因为它“为了中国”“属于全体中国人民”“为了全体中国人民”,它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富强与个人命运的高度统一,与个人主义色彩的美国梦、欧洲梦存在着根本差别。“美国梦效忠于工作伦理,欧洲梦更加协调于闲适和深度游戏”[6],美国梦追求个人财富、崇尚个人奋斗,欧洲梦更关注个人福利、精神闲暇,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崇尚独立自由个体的追梦,国家和集体不过是逐梦的工具和手段。相较而言,美国梦和欧洲梦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感,而中国梦则更多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现实的责任感和未来的使命感。中国梦独特性的追求与审视有助于公民确认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定位,促进政治上、文化上的“我们感”的产生,强化同源同宗的共同体意识,树立指向未来的核心价值。

二、以“中国梦”承载公民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国家和个体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特定的文化模塑着公民的思想、行为和心理,这“有助于表述我们生活中的一致性,使我们有义务来促进我们的历史中所有记忆和期望的理想,把我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前辈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代连结在一起”[7]。中国恢弘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增进国家认同可以凭借的财富。传统文化以超越血统、族群的强大力量,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结在一起,在建构我们的国家认同中曾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国家的理解和认知基本上是文化意义的,传统中国一直被视为“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文化体,一个具有强烈的种族和文化意识而非民族国家意识的社会”[8]。然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公民置身于“后文化时代”之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镜像、多元文化的吸引和刺激,改变着他们的视听、神经和心灵,扰乱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精神”的感悟,公民的文化认同度有所降低,部分人表现出思想上的困顿、价值层面的冲突、信仰上的迷失和“精神的矮化”现象,正所谓国家认同一旦“与自身社会的过去割裂,就如同与现今割裂一样,都会使个人和社会失去秩序”[9]。国家认同作为凝聚人心、整合信念的重要精神力量,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开掘。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文明中国之梦。精神是文化母体的血脉,中国梦立足“中国精神”这一核心主题,满怀着引领民众集体性精神生活突围的使命感,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两大支撑,既自觉地回归“文化母体”,又着眼于公共性的文化自觉,对文化传统与时代价值表现出同样的关切,实现了国家认同的传承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具有的独特精神的理性表达和渐次呈现,集聚着群体的集体记忆,体现着一国公民对于祖先文明的保存、强化、坚守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它根植于人们的态度、行为、生活以及习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心等方面的和谐、和美、和顺、平衡、协调、顺应等状态。中国梦对民族精神独特的“和合”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注释,展示了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大美生态梦”,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提倡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保护自然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古老中国恒久美丽的千年祈愿;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梦是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世界和平梦,中国不仅要带领自己的人民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富民强,而且也希望与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助、和平共处,充分体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梦是贵和尚中、亲仁爱人的社会和谐梦,关注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主张通过自我与他人的之间的合作来调整自身行为,倡导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在个人方面,中国梦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幸福梦,希望实现个人内心的包容、质朴、安然,追求生活的和美、人生的圆满。中国梦紧密依托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元素,通过描绘传统文明的色彩,谱写天下大同的基调,铺就和谐发展的前景,来反映我们的祖先对光明和进步的不懈追求,彰显民族精神的宏伟能量。由此,中国梦的出场,必然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并将国家所蕴含的价值和力量有效传递、直接渗透到我国公民的人生观之中,渗透到公民对生命的领悟之中,让人们更加充分地理解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精髓,从而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形成国家认同成长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一个大浪淘沙、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演变、互动和创造的过程。文化认同除了强化同宗同源的历史记忆,还应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传递指向现在和未来的时代精神。中国梦不断发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并持续从实践的过程中汲取养分,探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中国崛起的精神动力,自觉创生引领一代中国人思想成长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它“以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建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10],反映了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对人类发展的美好期盼,表达了对高尚精神、理想人格和品德节操的追求,展现了与时俱进、富于创新、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从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民族性,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同时,中国梦并不是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梦,在对外交流和对话中,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想相互映照,其他国家梦想中的合理成分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中国的梦想也给全球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中国梦向全世界诠释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播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中华文明的精华提供给人类,为多元的世界文明增添一份光彩”[11]。中国梦在历史时空布局的延伸有益于激发公民蓬勃向上的爱国热情,号召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秉持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养成朴素、诚信、宽容、豁达、开放、自信、进取的民族性格;中国梦在世界文化格局的互动,则有助于公民增强民族立场感、忠诚感、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力,形成理性、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国民心态。正是在这种纵向的背景与前景的交织中,在横向的信息传递与情感感召下,公民获得了对传统和文明认同的源源不绝的动力,实现了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新高度。

三、以“中国梦”集聚公民的政治认同

现代国家是典型的政治共同体,与传统国家的文化共同体不同,其“认同主要依赖于根植于政治文化的法律原则,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伦理文化生活形式”[12],政治认同位于现代国家认同序列中的高级层次,当不同民族成员在面对族群、宗教、阶级等不同类型认同可能竞争的情形下,“系统成员以它来解释他们共同的政治纽带,反对部落、村社、地域或阶级当作排他性的认同方法”[13]。可见,公民的国家认同建构不但要强调公民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而且要重视培养公民对国家基本制度的深刻理解,通过“培养政治忠诚,以此作为文化差异的极限”[14]。从公民的政治认同的况状来看,公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能力、国防力量的认可度高,情感爱国主义占据了主流;但是对国家的政治民主发展程度、社会福利状况、民主参与水平的认可度不高,更认可西方国家在工作和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见,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虽然在某些要素上表现尚佳,但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已然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轴,公民的政治认同如果缺少对民主政治的正确理解和价值判断,就会显得异常脆弱。因此,只有依托中国梦引领公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和发展中定准政治认同的时代方位,才能促进人们对国家的政治情感和评价趋于稳定和赞成。

中国梦体现中国道路,这是一个“辉煌—衰落—复兴”的曲折历程。中国梦曾经是强大繁荣和辉煌之梦,它是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土——元朝拓疆——明代兴旺——康乾胜景……,它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赋予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近代的中国梦里却充满百年苦难史带给中国人的沉痛记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篆刻成屈辱印记,深深地烙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并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渴望民族复兴”的共同认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我们把别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经过某种剪接当作自己道路来进行尝试,但“橘逾淮而北为枳”,照搬别人的路成就不了我们的梦想。在曲折徘徊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地摸索、探寻,终于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定地走我们自己的道路,追逐自己的价值理想,我们才能拥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15]。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它经历了90多年的建党伟业、60多年来的建国大业、30多年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从中我们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改善了国家的整体面貌,全面提高了国人的生活,并迎来了全球对中国的赞美、赞许和赞叹。与此同时,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也伴随着许多急迫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寻租腐败、贫富差距、司法不公、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等,战胜这些困难和问题,同样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然要求。我国公民通过对中国梦体现的中国道路的理解,极易引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强民富的正确选择”的广泛共鸣,有助于人们理性聚集爱国情愫,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谋变革、求发展的信心。

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牢牢把握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和愿望。中国梦其实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它的内核是自我实现的制度设计,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目标任务。中国梦将美好的价值理想真正体现和贯彻到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和社会管理等现实层面,它把“每个公民都有尊严的生活”放在首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断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从中公民能切实感受到国家带给自己的福祉,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制度是致力于保护公民权利,能够为公民幸福提供坚强的保障,从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理念,自觉自愿恪守公民职责,全力维护这一制度及其人格化的实体——国家;中国梦把创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在现实的政治制度安排和社会组织形式中,不断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公民可以在体验民主政治生活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分享国家的公共价值,感受到国家的内聚力,减少国家治理体系与自身政治认同结构的紧张关系,进而将维护国家公共生活规则、反对违背国家统一的政治生活秩序、支持国家统一的品质和行动。

中国梦不仅是理想之梦,更是现实之梦、实践之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他们顾全大局、公道正派、敢为人先、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的所作所为,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忠诚的最好注释,也是人们学习和认同的表率。中国梦的价值不仅是一次全民思想的总动员,更是一次激发行动的号角,如同著名教育学家凯兴斯纳泰所说: “只有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地方,在那里,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学会以国民的身份去感受、去思维并且去行动时,才会有一个健康兴旺的国家出现。”[16]公民对中国梦的践行正是这样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有助于人们树立起行动的目标,凝聚智慧和力量,身体力行,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热实践,并在圆梦的征程中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总之,中国梦能够把国家所秉承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有效输入到公民的思想和观念中,将国家的理想和价值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和价值,夯实公民国家认同培育所需要的情感、心理、文化、知识、制度等资源,并浸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转化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公民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政治认同。

[1] 雷切尔·沃克.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M].张金鉴,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58.

[2] 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63.

[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6.

[4] 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

[5]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6] 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M].杨治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

[7] 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4.

[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0.

[9] 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52.

[10]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11.

[11] 苏叔阳.中国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228-230.

[12]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79.

[13]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400.

[14] Eamomm Callan.Pluralism and Civic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M].1991:66-68.

[15]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16] 乔治·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3.

[责任编辑:郑继汤]

Creation of Triple Dimensions of Citizen National Identity with China Dream

FU Hui-f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With the tendency of the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the citizen national identity is experiencing some chang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opportunities, to exploit living sources, to adopt continuous strategies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China Dream is the current theme and spirit flag, which decides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creates the citizen national identity with a triple dimension of 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culture identity, and politics identity. In addition, China Dream can play positive roles in the citiz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finally promote it.

China Dream; citizen; national identity; creating

2015-12-1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Z004);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JA12081S)

傅慧芳(1974-),女,福建浦城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1

A

1674-3199(2016)01-0049-06

猜你喜欢
中国梦公民民族
论公民美育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