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梅? 郑德忠
“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回乡就业创业,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关爱……”今年以来,务川自治县紧紧围绕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采取县委统揽调度、乡镇统筹布局、村级统筹抓落实;捆绑产业、捆绑企业、捆绑项目、“捆绑”致富能人、捆绑集体资产的“三统筹五捆绑”措施,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结合区域实际,各村相继开办实体公司、企业,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贫困乡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逐步改变了过去村集体“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由“空壳”村向“实体”村的嬗变。
强统筹 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
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明确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县农牧局、财政、发改、交通、水利、建设、国土、金融等部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指导督办和综合协调,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撑,破除干部思想坚冰,解决干部不会干、不愿干、不想干的问题。
2015年以来,全县以财政贴息贷款、整合上级资金、乡镇财政投入、各村财政体制算账留存资金、银行融资贷款等方式,共投入3300余万元专项资金,解决发展村集体经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同时,利用同步小康驻村和“帮一带一”活动的开展,通过下派驻村“第一书记”64名、驻村干部385名、帮扶干部6500多名参与帮带及建设。各驻村干部到村后,不仅给村民带去政策、资金,更多的是为各村带去“点子”和思路,为各村解决智力不强、思路不宽、点子不多方面的问题。
“五捆绑” 实现村级有积累群众有希望
发展产业,是消除空壳村的首选,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门道。
务川自治县焦坝乡乐居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与苗圃供应商合作成立了兴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委会占股51%,种植了3000亩红心柚。公司与种植户签订种植协议,聘请当地经济能人、致富能人对红心柚实行技术托管,公司按每棵柚树提取1个红心柚(每亩不超过100斤)作为分红,公司年收入可达9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45万元。
浞水镇鹿池村成立“鹿康”蔬菜协会,发展20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所产蔬菜销往重庆市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村集体经济留存达20多万元。
在务川,像乐居村、鹿池村这样依托产业发展,采取建基地、贫困户用土地入股、村级控股方式组建的实体企业数不胜数。
土地较为贫乏,区域面积不大的柏村镇通木村,抓住该村“仡佬民居”改造工程机遇,捆绑项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调信用社货款100万元,组建施工队承接通木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盈利的80%用于施工队管理及工人工资支出,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纯收入20万元,挖掘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另“一桶金”。
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和补充意见,鼓励全县各村与当地正在实施的一些项目进行捆绑,由村集体自行组建劳务公司或施工队,没条件的以镇为单位进行统筹,村入股进行经营,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村寨与企业捆绑发展,有效利用企业有资金、有技术的优势,双方以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村“两委”主动服务企业,帮助解决征地、土地流转、矛盾纠纷等困难,企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发展。针对无资源、无区位优势、无资金的贫困地区,该县还尝试了“飞地”发展模式,“借船出海”实现企业增效、集体经济增长、村民增收“三赢”目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县各村清理盘活村集体山林,土地,闲置学校、办公楼“四荒”资源,灵活运用“三变”模式,结合村级自身区位条件、基础条件,将资源变资产、变资金、变股金,用“滚雪球”和“借鸡下蛋”的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针对部分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偏远村,依托当地能人、在外成功人士和致富能手,利用他们资金多、有技术、懂管理这一优势,抱团合作,以“借梯登高”的形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见成效 为民办事底气足民心顺
涪洋镇前进村将村集体经济积累的10万元资金中的3万元用于购买办公设备,2万元用于资助村内4名困难大学生,1万元用于慰问困难党员和计生两户,4万元用于为村里安装路灯,赢得上级组织和广大村民的一致赞誉。
蕉坝乡乐居村通过发展精品水果,村集体每年创收45万元以上。该村通过集体经济积累为70以上的老人代缴合作医疗费用29880元,赢得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个庞大系统的工程,除了消除‘空壳村、带领村民致富外,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底气更加充足……”务川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