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彧
[摘 要]随着博物馆工作重心从物到人的转变,中国的博物馆正进入一个以“观众取向”为策略的时代。研究观众的心理效应会给博物馆策展者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协调展览、观众、藏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效应;藏品;展示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宛若一颗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无论生长于何处何地,大都或多或少地藏有类型相近或相异的藏品,而在这些藏品背后,无不蕴藏着文化、艺术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当今的博物馆既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又要善于让历史告诉未来,以丰厚的历史积淀,指引时代前行,参与其未来建设。首先,博物馆是植根于本地区的社会空间。通过举办展览和活动,博物馆让人们了解到其所在地区,并帮助他们理解本地区与全球之间的联系。其次,博物馆是代际纽带。通过举办展览和活动,博物馆让社区与其历史之间的关系保持联系,是人们与不同世代人们之间对话的场所。人们可以在博物馆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潜心思考,产生新的洞见,提升精神。因此,只有多方面解读藏品的内涵,以现代方式对藏品进行展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博物馆必须重新考虑其传统使命,研究出吸引更多观众的新策略,特别要不断改进展示藏品的传统方法,以便与公众保持联系。
一、藏品展示中与观众预期不符的现象
现在的博物馆似乎已决意要将自身转变为所有物质文明汇集所,美学和心理学问题逐渐被隐退,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
通过陈列展览向受众传播博物馆藏品信息,在成功实现信息互动的同时,获得稳定的观众来源。而观众从决定参观博物馆的那一刻起,即产生了相关的心理活动,包括兴趣指向和心理需求等,由于藏品展示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从观众心理出发,致使出现一些不被观众心理所接受的现象。
1、信息负担和疲惫感
博物馆,特别是历史类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是以文物类藏品为主,是三维立体配以二维说明。相对于观众所具有的认知结构而言比较抽象。陈列文字说明的性质基本上属于说明文文体,如:部分、单元、组说明及展品说明多采用述说性说明文表现。为了使藏品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藏品的客观描述,而是同时注重揭示藏品所表现和传达的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内涵信息,藏品展示和说明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猎的学科也越来越广泛。观众若不是有选择性的专注于某个展品或解决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耐下心来去吸取和掌握如此宽泛的内容和知识,还会导致厌烦情绪的产生。
2、从故意破坏行为看公共意识的缺失
博物馆有别于中世纪的私家藏宝阁,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本质存在。由于公共意识的缺失而引发的一些环境破坏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故意破坏行为”。
引起故意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意识上的问题,一些研究显示,故意破坏可能是对环境施加控制的一种表现方式,或者是环境与置身其中的人不协调的表现。漂亮、引人注目的设施更易遭到破坏,所以展陈环境的设计和布局要力求避免哗众取宠,同时还要增加必要的兼管措施。
二、引发这些现象的心理效应
1、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陈列展览中,信息量过大、展陈环境复杂、讲解时间过长都容易导致观众心理产生超限效应,不但使展览收效不大,还会产生负面结果。要想获得满意的信息互动效果,博物馆应在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针对性强的信息,选择有效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向广大公众高效率地传递信息。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评估机制和观众参与机制,确保双向交流的顺利进行。
2、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人员应考虑到观众的这一普遍心理反应,在展览中过渡以辅助欣赏性的元素,适时地转换展示方式,增加互动,使观众参与的项目由易入难,既可增强其信心,又能锻炼其意志力。
3、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
将不同藏品用一个统一叙事方式关联起来,必然要牺牲与这条话语主线无关的其他信息。所以,大多数博物馆都会设置特定的参观者引导路线,以某种固定的逻辑阐释,表达博物馆所要强调的历史价值。
三、充分利用心理效应为藏品展示创佳效
1、第一印象效应
在我们做藏品展示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可观赏性。观赏要素是展品的一种属性,也是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重要方面。比如展品鲜艳的色彩、巧妙的造型、奇异的结构、珍稀的质地、贵重的价值等。展陈选用的藏品是否具有观赏性,主要看其观赏要素的有无或丰富与否。要使展陈具有观赏性,就要优先选用观赏要素丰富的藏品。对其显性观赏要素,予以充分直接展示;对其隐性观赏要素,应尽力挖掘。对每件藏品给予最佳效果的陈列定位,设计最利于其展示的空间位置。可以镶嵌于展墙、展板上或容纳于展柜中,可以悬浮于空中、摆放于地面或布置于地下。确保每件文物在高度、间隔、角度、状态及与其他展品的呼应等方面均恰到好处。
2、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往往应用于艺术类藏品的专题展示中。如:《皮影艺术展》,主要是集中对皮影一种藏品的展示,展板上对其雕刻技法和造型特点描绘的再详实,均不及同类展品的反复出现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刻。当然,对其展示手法可以变换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观众参观从量变到质变,会逐渐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
3、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展陈中辅助科技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被大众广泛接受。如,场景展示中用到的环幕电影、科学解惑中用到的幻影成像等等。
4、库里肖夫效应
博物馆作为特殊视觉文化的展场,把藏品本身所具信息及其之间的联系忠实的演绎出来,需要认真的发掘和开拓,使得那些经典和优雅的藏品免于沉寂,展示的同时还能反映出视角的复杂和文化的多重功能。
四、处理好展览、观众、藏品三者的关系
1、展示逻辑不能太过复杂。
观众参观博物馆大多是一种休闲学习活动,过于复杂的问题容易让观众失去探究和理解的兴趣。
2、表达内容和方式不能太专业。
也就是说观众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背景也能够理解。
3、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影响观众对藏品的理解。
研究发现,影响观众理解力的因素除智力水平和知识背景,更为重要的是态度、动机和意识,也是博物馆更应关注的方面。
4、藏品为展览传达可靠信息提供支撑。
当作为真实过去见证物的实物藏品直接呈现于观众面前时,可以保证展览传达的信息能够获得观众的信任。
结语
人类的表达受限于认知,之于博物馆来说,还受到技术层面的限制。应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许多博物馆如今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面临改造和提升。同样,展览作为软性的部分更加不会也不应一成不变,而不同时代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诠释的方式也会不断发展演变,因此,现在的藏品征集和研究活动要为未来的展览策划进行储备。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藏品及若干相关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期,1987年
[2]倪杰,一个巡展的观众行为初探,中国博物馆,2期,2013年
[3]黄晓宏,博物馆观众心理学浅析,百度文库
[4]燕海明,博物馆与集体记忆—知识、认同、话语,中国博物馆,3期,2013年
[5]马英民,论博物馆展陈的观赏性,中国博物馆,2期,2008年
[6]陈波,展览、观众和藏品—从信息定位型展览谈起,中国博物馆,3期,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