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仿制阶段,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剖析了“魂系历史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提出了从“魂系历史主义”视角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机理。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
关键词:魂系历史主义;元数据核心集;构建;机理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archival metadata has passed the imitation stag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onstruct the proprietary metadata core set of archival domain.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pirit of "Haunting Historicism": respecting the objective history and organic connection or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then reveals the "isomorphism rule" of archival historical relation and history.It proposes the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e archives metadata core s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unting Historicism". It provides a "archival historical relation" metadata system for archive use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uth of human history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through the system.
Keywords: Haunting Historicism; Metadata Core Set; Construct; Mechanism
1995年,第一届元数据研讨会上产生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经过国内外档案学者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了仿制阶段,并呈现出向档案个性化和精简化发展的趋势。档案学者开始思索究竟哪些元数据是专属档案的元数据,以此来划清档案元数据与其他学科元数据的界限。
要想科学合理地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就必须找到能决定核心集基本特征的理论依据。笔者从档案客观存在的状态出发,找到了一个能够有效维护档案形成过程中有机联系的原则——魂系历史主义,即以“历史”作为认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本原、以“档案历史联系”为理论依据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1 “魂系历史主义”的精神实质
历史主义是人类认识事物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法,即它是一种对真实的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定与把握,并根据事物的真实界限对其进行区分和管理的方法。具体到档案学领域,黄霄羽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魂系历史主义”的思想,指出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1]她的研究从理论高度指明了档案的本质属性, 确立了档案专业的“灵魂”一一历史主义。以下我们对这两点实质进行简要地剖析:
1.1 尊重客观、尊重历史。
1.1.1 历史的定义及作用。多年来,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定义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本身,二是指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历史包括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即指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同一时段中的各个方面。[2]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为一个过程已经完结,不能重演、不能再现。研究者无法面对它,只能通过查阅文献记录或考察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来了解历史,即通过对历史痕迹的掌握和分析,来复原和认识历史面貌。一代代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越来越逼近于历史的真实,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虽然历史学研究的范畴是人类的过去,但最终的目的却是要服务现实,其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因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是要从历史中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如借鉴、垂训、教育,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
1.1.2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恩格斯认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3],但是档案并不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的。档案是起源于历史“把社会记忆扩展到人们大脑之外”的产物,是随着社会记事的产生而产生的。换言之,档案(Archives)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真实、最原始、最生动的记录,是社会存在和前进的一种现象。今天的档案,是过去了的历史;正在产生形成的档案,是当前的活的历史。[4]
档案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那么对其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维护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 档案管理者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才能对档案客观的形成过程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具体到档案元数据领域,只有在文件生成、运作以及最终提供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坚持及时地记录和保存元数据,才能够客观地保持与展现文件所蕴含的历史原貌。
1.2 尊重有机联系或者整体联系。
1.2.1 历史联系释义。档案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的那样静静地躺在档案馆里,它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的使命就是为了去维护其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有机联系,从而客观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
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有时又被称为‘内在联系或‘有机联系,是指档案文件之间在产生和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联系。……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一般具体体现在档案文件的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几个方面”。[5]何嘉荪和傅荣校教授指出:“只有那些与文件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进程相对应、相吻合的联系才是文件最本质的有机联系。对它们也可以称之为历史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文件形成时与之共生的,并非事后人为聚合的,具有历史性。”[6]
1.2.2 历史联系的重要性。历史联系是档案学领域专有术语之一,它产生于档案工作实践,又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档案整理的基本原则。历史联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进程相对应,它能客观地反映档案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正因为如此,档案用户可以通过翻阅馆藏档案,再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换言之,利用者可以依据关于一个历史事件全过程的档案文件有机体来再现历史。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7]
总之,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档案工作者应尊重档案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及时著录档案客观形成的元数据,以此来有力地维护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
2 档案与历史的关系
2.1 用结构的方法认识档案与历史。黄霄羽教授提出的“魂系历史主义”思想,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关联起来,为我们指明了依据“档案历史联系”特征并以“历史”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视角。既然我们选择了“历史”作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那么首当其冲地就要研究档案与历史的关系。
由于档案和历史均具有物质性,所以对二者的深入研究是无法离开对它们结构的深入认识的。用结构理论作为思维工具,是认识档案和历史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因为结构是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决定了物质系统的功能,所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物质尤为重要。例如,我们要认识一头大象,如果从表象上来认识,就具有片面性。因为我们从大象的正面观察,发现它的鼻子很长;从大象的侧面观察,发现它的耳朵像个蒲扇;俯看大象,发现它有庞大的身躯……。这就意味着,认识大象的视角稍微有一点偏差,就很难把握大象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质特征。而我们只要透过大象的整体结构来观察,通过研究它的骨架等基本结构,就能全面认识其所具备的特征。这就是结构理论的含义。而正是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因此人们可以透过档案的结构,更加深刻地领悟档案的内涵,最大程度地再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档案记录历史的本质功能。
2.2 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
从图1和图2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特征:
①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结构都是三维立体的。
②二者的结构构成要素中,X轴“来源——主体”、Y轴“事由——客体”和Z轴“年代——时间”均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历史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时间三要素构成的三维体系。[8]如同历史学家编著的史书,无非采用纪传体、本末体和编年体三种体例来编写。纪传体是一种以主体线索来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必然表现为来源联系。本末体是一种以客体线索来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显然表现为事由联系。而编年体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必然表现为年代联系。
刘新安教授提出,虽然“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二者的结构维度和形式相同,且结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具有“同构性”。这是档案历史联系自身存在的固有属性,同时也是档案历史联系必须服从的一个规律。正如德国档案学家布伦内克所说,“每个档案体的本质里有一种在全体之间生活的,由统一精神穿透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统一精神”是构成一个档案体的灵魂。……档案员的任务是要用艺术家的同化力从存卷里汲取它成长经过的秘密规律,把内在的有机体本质规律实现到案卷的外表分类上”。[9]既然我们发现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那么就促使我们采用结构的方法,以“历史”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3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构建的机理研究
3.1 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机理分析。我们可以在“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具有“同构性”思想的指导下,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如图3所示,左方虚框为认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视角,即魂系历史主义;右方虚框为档案的三维结构,即来源、事由和年代;中间实框的“历史联系”为历史与档案的关联。
具体地说,首先我们将左方虚框中的“历史”分解为主体、客体和时间的三维结构,对历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细致而深入地研究。随后将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映射到档案领域,选取能够体现“档案历史联系”特征的元数据,构建一个以“历史”为本原的、由档案的三维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3.2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特征。
3.2.1 本核心集的构建适用于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载体形式。虽然关于档案元数据的研究起源于电子档案领域,但本核心集的构建可以有效地解决档案工作者在纸质档案整理实践中只能采取一维线性排序(即依据单一的历史联系要素)对档案文件实体进行整理的局限性。正如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实体整理' 可能被‘概念整理'所取代, 其实体单线的规定性也将被信息多元组合的可行性所代替”。[10]核心集系统运用虚拟整理技术对档案历史联系的三维要素分别著录,形成完整的基于“档案历史联系”的元数据。
3.2.2 本核心集将以“本质的内容”和“简约的形式”出现。即它只对档案历史联系要素(来源、事由和年代)的本体特征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化的详尽描述,其余的一般特征(如保管期限、密级等)不在核心集范围之内。本核心集很自然地贴上了“个性化标签”,使学界了解哪些元数据是档案不可或缺的元数据,并依此来理性区别档案与其它文献元数据。
3.2.3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著录过程将贯穿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即它需要“文书部门”“档案室”“档案馆”三个层次的档案工作者协同合作来实现元数据的著录。首先由文书部门的兼职档案员依据“事由原则”来著录文件到案卷阶段的元数据,再由档案室管理人员按照“来源原则”采集案卷到全宗阶段的元数据,最终由档案馆工作人员依照“历史原则”捕获全宗到全宗群阶段的元数据。在完成这样三个层次档案元数据详细、全面的著录之后,将所有的元数据有机关联起来,最终形成档案元数据核心集。3.2.4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是对档案自身形成过程中“历史联系”信息的完整描述。档案元数据核心集还将隐藏在档案内部的联系通过可视化的关联模型展现出来。其易于理解的特征,一是将有助于档案工作者把握其精髓所在,真实完整地著录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二是使档案用户无需浏览档案实体本身,就能清楚地了解档案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利用效率。
4 结束语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它承载着记录人类历史的神圣使命。以“魂系历史主义”为研究视角所构建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历史主义不动摇,尊重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真实完整地著录档案历史联系(来源、事由和年代)元数据。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检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魂系历史主义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5YJC870007)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