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文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3月4日《中国青年报》)
不知不觉间,应酬聚会成了一些大学校园的“灰色文化”。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关于“应酬”一词,《周易·系辞》载有“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其中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叫“酢”,一来一往,故而引申为交往、应对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应酬出现的场合很多,无论是官场还是普通职场,亦或亲朋好友日常交往,应该说都少不了各种应酬。中国人的交往,很多时候是通过应酬的方式来完成的,而且应酬一般得选择一个好的场所,好好地吃一顿,方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这样的方式似乎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演变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如今,应酬文化已经悄然蔓延到了高校,大学生忙于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步入高校后,大学生告别了中学时代备受约束的生活,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大量业余时间的安排、生活费用的自主管理、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在如此“悠闲”的学习氛围下,各种活动和聚会纷至沓来,社交应酬也在无形中占据了大学生活的一席之地。
据澎湃新闻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应酬以聚餐、打牌、K歌等为主,一般采用AA制,花费多则每人达上千元,花费较少的每人也要两三百元。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花销或许不算什么;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花销几乎是平时消费的1/3,而这些费用都是家里辛苦攒下来的血汗钱。有学生坦言,在大学里参加的多个社团组织,经常搞聚餐,“一到周末就没空,跟赶场子似的”。放假回到家里,从发小到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一场又一场聚会应接不暇。此外,学生彼此之间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轮流请客,“这次你请,下次我请”“别人都请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请”。不管吃多少,大家点菜都特别大方,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有面子”。
有人认为,虽然应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应酬是万万不能的。社会上有“人脉就是财脉”“多个朋友好办事”的说法,受此影响,许多人的应酬更多的是为了聚人脉、刷资源。对职场人士来说,应酬实际上是现代商业文化和现代交往文化的代名词,通过应酬,能够谈成生意,结交朋友,解决问题。
“去拜访一个新客户,如果仅仅是公事公办,也许不到五分钟就谈完了。但如果请对方吃饭、活动,至少能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人家去了解你和你的公司,合作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李涛说。酒桌饭局的应酬,本身就是一种各自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酬也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尽管很多大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应酬,但终究还是得学会应酬。除了少数学生要升学,其他多数学生都会在大学生活结束后走进社会。其实,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都有被动参加应酬的经历,在这些被动应酬的场合里,大学生若是应对失措,就有可能对其在职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而反对的意见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尽管应酬很普遍,但并不意味着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恰恰相反,其实很多应酬不仅违心、伤身,给个人平添很多烦恼与压力,而且呈现在官场中的各种吃吃喝喝,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逼酒”“劝酒”等“潜规则”不符合现代文明,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在应酬中无形中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并由此带来危害,如:酗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酒后失德,做出不理智行为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聚餐式的应酬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但部分大学生却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为自己开脱。为了应酬,大学生花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但收效甚微。有的大学生在聚餐中酗酒,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好,还给学校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董中煜认为,某些大学生的应酬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一是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这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尤甚;其二是容易造成学生的层级化,使学生之间出现对立现象;其三是容易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的主要手段;其四是对高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
应酬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发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走进社会之前的压力和心理焦虑,这些应酬可以看作是大学生迈入职场之前的一种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抱着宽容的心态看待大学校园中的应酬文化。但是,由于应酬活动带来的负面性,学校、社会、家长等都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应酬活动加以引导。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大学生有着教育和正确引导的职责。比如为大学生补上“应酬文化”课,让大学生通过这门“专业课”的学习,掌握应酬文化的一般原则,懂得现代应酬的特点与趋势,从而学会正确的应酬。此外,大学社团也应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增进社员间的感情。
家长也应对孩子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加强监管,不能不闻不问,更不可无原则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交,而应引导孩子注重学习与交际兼顾,且应使用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交。经济较为宽裕的家长,尤其应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在生活费用方面实行适当控制,减少孩子参与各种不良应酬的几率。
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的,正确认识应酬文化,时刻警醒自己要专心于学习而不是沉迷于应酬。要明白,聚会的实质意义应该是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放松心情,而不是以利益为纽带。面对聚餐活动,大学生要适量而行、适可而止。
总之,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应酬文化,除了大学生学会思考、自觉分辨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甘肃网、千龙网、遵义文明网、齐鲁网、华龙网等)
(责编 谢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