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摘 要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转型发展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次变革。目前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还面临共识难形成、保障机制不完善、应用型教师队伍缺乏、整合专业集群的经费短缺等现实问题。这需要在观念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协同创新,在专业集群建设上注重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形成“专业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育人平台,多举措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校转型;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20-03
在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老年福祉专业人才,满足不同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老年服务业及社会发展进程。2013年,教育部确定了“应用型大学改革试点研究项目”,经过充分论证,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本文将结合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探讨如何加强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质量老年服务专门人才。
一、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意义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础
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战略调整[1]。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充分论证,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自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拉开帷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刻变革,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从宏观上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老龄化特点来看,我国已确立“老有所养”事关全局的政策和战略布局。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老年市场需求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老龄产业的兴起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微观上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充分利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安老、乐老服务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人身体、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增加老年人所需的社会服务业,包含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乐等各种需求,因此,需加大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集群,服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2]。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共享的实验实训实践、技术和资源库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是塑造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育品牌的战略举措[3]。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正契合了国家养老人才专业化和多元化所需,通过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高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统一。
二、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要以老年福祉为特色专业,围绕老年吃、穿、住、行、乐等需求与老年人有关的资源和技术组成有机整体,形成老年福祉特色学科专业群。集群的组建需要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提高认识,增设老年福祉特色方向,形成集聚效应,但目前相关专业建设尚未形成共识,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存在困难。
(二)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转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群策群力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高校转型,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还不明晰。除了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外,应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做好利益分配合理化,促进企业积极性;加快制定高校课程、学分等的再分配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性文件内容。我国的老年服务业起步比较晚,社会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文件。
(三)应用型教师队伍缺乏
高校引进教师一直都是学历第一位,入门要求高,几乎全部要求博士学位,所以青年教师基本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特别是老年福祉专业刚刚起步,教学计划往往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所需而设,课程设置新颖实用,但为了满足教学任务,青年教师更多是疲于备课上课,集中于理论教学,很难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到社区、养老机构等部门挂职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专业集群建设经费短缺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转型,除了理论教学外,更多的是创造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要投入先进的硬件设施,设立实验实训室,教学成本较高。同时,要安排学生深入国内外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实习,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投入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资金短缺是现实问题。
三、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策略
(一)组建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福祉专业集群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的组建既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要与地方养老事业紧密结合。通过校内、校际合作,进行跨学科、跨院系合作,组建老年健康福祉(健康老人养生保健)、老年社会福祉(老年介护技术、老年康乐技术、文化养老、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老年医学福祉(老年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病学)、老年工学福祉(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互联网技术)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二)制定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增设以老年福祉为特色和就业方向的集群选课系统。根据老年服务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老年服务业相关部门共同开发课程,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形成“专业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方向;深入社区、养老机构走访调研,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借鉴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形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在老年福祉集群课程体系内,服装学专业学生可选择老年福祉方向选修老年心理学、老年相关医学选修课程,增加老年服装设计发展方向,服务于老年群体。
(三)搭建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育人平台
为培养应用型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实习时间,精简提纯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可采用专题报告和讲座形式。组建多学科融合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多学科融合的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作为老年福祉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国内外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作为学生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实习,培养学生爱心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信心。
(四)创新老年福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学生,必须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改变原有书本化教学模式,根据国家养老社会化体系,教师要深入社区、养老机构挂职锻炼,强化职业技能。不仅要有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还要鼓励教师获得与老年福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同时,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方式,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聘请国内外养老行业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学习型、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使老年福祉专业集群教师队伍集约化、团队化,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专业集群的建立,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学生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直观体验,通过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老年舞蹈等的开发与研制,形成产业链条,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最终形成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共同服务于老年事业与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2]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6-50.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s also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to form a consensus,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lack of technology-applied teachers,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integrating specialty group.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form a consensus on the idea,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in action,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specialty, form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elderly welfare”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actice, experiment,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ternshi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social endowment
Author Chen Xiaohong, lecturer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