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华
一、鼓励学生积累素材
学生生活体验较少,没有丰富的经历,头脑中积累的写作素材不多。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猜谜语比赛、讲故事比赛、跳绳比赛、孝敬爸爸妈妈、访本地风景名胜、小制作、文艺会演等让学生真切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引导学生丰富语言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看些课外书。如低年级看些绘本如《威利的奇遇》《木偶奇遇记》,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还有些神话故事等;高年级可看根据课文选些相对应的书。多看课外书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而且还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三、提升学生润色能力
1.给人物对话前面加上“提示语”,提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使得人物特征更加生动鲜明。如:
小明说:“真好吃!再来一块!”
小明(擦了擦嘴,眉开眼笑)地说:“真好吃!再来一块!”(在写人物对话时,要变换提示语的位置,使作文不单一。)
2.给名词前加上形容词,把事物写具体。如:
阳光烧烤着那片土地。
毒辣的阳光烧烤着那片贫瘠的土地。
3.少用成语。成语虽然精炼,但用得多了,描写的事物也少了几分韵味。比如,写高兴的心情可以不用成语“兴高采烈”,这样写更具体:“小方听到自己考了100分,马上就乐呵呵的笑起来,露出两颗透风的小虎牙。”
4.根据不同类型的片段列出几个问题,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如:《校园的早晨》(1)这是什么季节时间?(2)有哪些景物?(3)这些景物怎么样?(4)你看到这景色有什么感受?
5.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所描写的事物更优美更形象。
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
凉风习习,窗外的翠竹像不甘寂静的调皮孩子在任性般飒飒作响。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使作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会零乱繁杂。如:“有的……有的……还有的……”“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
四、教会学生构段方法
1.总分式。可先总述后分述,也可以先分述后总结。如片段:肖利同学关心班集体,十分留意班级卫生。教室的走道上有些废纸,他会随手捡起来丢到废纸篓里。看到扫把东倒西歪,他会及时整理摆平。讲台上一尘不染,离不开他的功劳。
仿照这种写法,先给学生来出了个中心句:下课铃响了,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学校沸腾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把这几个方面和中心句写下来。“下课铃响了,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操场上有些同学舞动小脚欢快地跳绳,马尾辫随着节奏忽高忽低;有些同学在一来二往地打乒乓球,好一场龙争虎斗,瞧他们那拼命劲犹如国手刘国梁……”总分式是比较常用的构段方式,学生也容易掌握。
2.比较式。在同一段中,叙写事物正与反、动与静、前与后等。写景的作文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如写下雪后的情景,可以先用静态描写,写雪停后地上、树上、屋顶上银装素裹的景色,然后用动态描写,写人们打雪仗、堆雪人、滑雪等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并列式。一段话中描写的几个事物或几个问题,其内容之间是并列的。如片段:春姑娘来了,大地变绿了,成了虫儿们的天堂;河水胖起来了,喘着粗气跑向大海;麻雀穿梭在树林中在玩着什么游戏;屋角的花猫正在暖阳中眯着眼呢……片段中的大地、河水等景物是按照并列式的构段方式来写的。
4.因果式。因果式的段落中前后两部分内容为因果关系。如片段:北京的天空一片灰蒙蒙,能见度不到百米。已经是上午10点,还不见太阳露出来。戴着口罩人们来来往往……环境太恶劣了,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工厂烟囱林立,直逼云天,成千上万辆汽车后面浓烟滚滚。因此必须关闭重度污染工厂,逐步淘汰燃油汽车……
5.空间式。空间式是按一定顺序写景或介绍某个事物。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先中间后四周等。如片段:冰箱是海尔牌的,有两层。打开上层冰箱门,照明灯就亮了,里面放着土豆、青椒、鸡蛋等食品。这些食品放在里面可以保鲜。下层是冷冻室,有三个盒子,可以储藏肉类、雪糕……(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于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