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乔 周志锋
摘 要:言语行为的得体性是修辞学、语用学、言语交际学研究的热门问题,但学者们对得体性的界定较为混乱,更有甚者将得体性与礼貌、交际效果等混为一谈。本文就“得体性”和“礼貌”的概念进行探讨,试图厘清二者的差异。
关键词:得体性 礼貌 四个世界 层级性
一、引言
近年来,“得体性”成为修辞学、语用学以及言语交际学的新宠,“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愈加呈现出‘三合一的趋势。”[1]然而,由于各家所持理论不同,对得体性的界定也比较混乱。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将得体性和礼貌混为一谈。如“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何自然,1997:111)。我们认为,不区分二者的关系就无法全面解释言语行为。此外,既然得体性与礼貌的概念极易混淆,那么更应该摸清二者的关系。这不仅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语用学、修辞学和言语交际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得体性
得体,即言行恰如其分(《辞海》)。常敬宇(1992)认为,“我们一般说的‘得体性实际上多指在言语交际中语言运用得适当,就是要求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跟特定的交际功能相适应。具体地说,就是在交际中说话要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如其分为原则。”[2]索振羽(1993)认为“得体”是“由特定人际关系的人,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为特定的交际意图,说出的话语交际效果最佳。”[3]王希杰(2006)提出,分析“得体性”应该从“四个世界”角度进行[4]。“四个世界”指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
从语言世界来说,言语的得体性指表达效果,即如何有效地遣词造句。从物理世界来说,言语的得体性指符合社会实际,即真实的言语。从文化世界来说,言语的得体性指符合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标准。从心理世界来说,言语的得体性指符合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期望。王希杰认为,“四个世界”之间具有层级关系。语言世界位于最低层,其次是物理世界,然后是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低层级的得体性标准受制于高层级标准。我们认为,“得体性”本身也具有层级性,体现为从“非常不得体”到“非常得体”的过渡。因此,分析言语行为的得体性,要根据它在“四个世界”层面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来判断。“四个世界”衡量得体性的尺度如下图:(线条变化只表示得体性与“四个世界”各要素相关关系,比例可忽略。)
(1)语言世界:得体的言语行为首先要讲究文雅、形式美等。粗言秽语、不成章句的言语不可谓得体。但讲究文雅、形式美不可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否则就显得空洞,没有内涵,因而也算不得得体。(2)物理世界:得体的言语行为首先要符合客观实际,说真话。说假话不可谓得体。但是说真话要讲究恰当的方式,如果一味地追求真实而对他人造成伤害,也是不得体的。(3)文化世界:得体的言语行为要适应对方的文化标准,排斥对方的文化标准是不得体的。但是一味附和对方的文化标准,从而丧失自我的文化标准,也不能算得体。(4)心理世界:得体的言语行为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心理状态等,忽视心理要素的交际行为是不得体的,但一味迎合交际对象的心理,也是不得体的。
由此看来,“得体性”最终体现为“度”的把握,我们将其界定为“言语行为的恰当程度”。分析一种言语行为是否得体,要从“四个世界”层面上进行,低层级的得体性标准受到高层级标准的制约。如下属对上司说“你干嘛去”,这个句子本身不是污言秽语且形式简洁、语义清晰,在语言世界层面是得体的,但下属和上司之间存在权势关系和地位的不平等,在心理世界层面是不得体的,因此,该言语行为仍然是不得体的。又如医生对心理脆弱的重症患者说“不太严重”,尽管医生说了假话,在物理世界层面上不得体,但是在心理世界层面上,医生关注了患者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言语行为仍然是得体的。
三、礼貌
礼貌具有文化意义,不同民族对礼貌的认知不同。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本身具有不同的含义。其一,礼指礼制。《荀子·礼论》讲了礼的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所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显然,礼是一种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则。其二,礼指礼貌,即供人效仿的行为规范。《孟子·告子下》:“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礼貌即恭敬有礼的意思。对礼貌的定义影响最大的是《礼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5]“贬己尊人”是汉文化礼貌的特点。研究汉语的礼貌问题,应该立足于汉文化,立足于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
汉文化的礼貌特点是“贬己尊人”,即在言语交际中维护对方的面子,尽量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因而汉语中的礼貌言语很多都是不实的,古往今来皆是。由此可见,礼貌与得体性不同,它不必考虑言语是否真实。从本质上说,礼貌也是一个层级概念,分为形式的礼貌和内容的礼貌两层。形式的礼貌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贬己尊人的言语形式,如谦词、敬语等。常见的谦词有鄙人、拙见、寒舍、犬子等。常见的敬语如您、高见、府上、令郎等。姑且将其称为语言世界礼貌正值(+)。另一部分是尊己贬人的言语形式,如贬损谩骂、污言秽语等,常见词有臭小子、看门的、狗日的等。姑且称为礼貌负值(—)。还有一类是不能直接从言语形式上判断是否礼貌的,姑且称为无关礼貌值(0)。忽略此三部分在汉语中的比重,我们可以大致用图形描绘如图5:
内容的礼貌取决于言语内容是否威胁了对方的面子。从汉文化“贬己尊人”的特点来看,礼貌与面子是正相关的,如图6。言语行为越维护对方的面子,就越礼貌。就礼貌本身的层级性讲,形式的礼貌是低层级的,内容的礼貌是高层级的,形式要受内容的制约。因此,判断一种言语行为是否礼貌,最终要看内容是否礼貌,是否威胁了对方的面子。如“您真拿自己当角儿啊”,这句话在形式上是礼貌的,但在内容上表现出贬损,威胁了对方的面子,因此是不礼貌的。
四、结语
尽管得体性和礼貌从不同角度解释言语行为,但二者具备一些共同的考量因素,如言语形式、交际心理等。因此,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得体的言语行为常常也是礼貌的,容易令人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就汉文化特点来说,得体性与礼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得体性表现言语行为的恰当程度,是对言语行为“度”的把握。而礼貌在言语交际中体现在尊人和维护他人面子上。在现实言语交际中,有的言语行为礼貌而不得体,如不切实际地夸赞对方反而让对方感到尴尬,过分的关心令人产生不适感;有的言语行为不礼貌却很得体,如在外交场合,各国发言人为维护国家利益,对一些挑衅性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委婉还击,或多或少地威胁到了对方的面子,但这种言语行为却是非常得体的。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讨论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
[2]常敬宇.试论汉语交际的得体性[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2):48-51.
[3]索振羽.“得体”的语用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3):77-85.
[4]王希杰,孟建安.关于得体性原则相关问题的讨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4):4-9.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刘乔 周志锋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