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李治平
摘 要: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关键词:空间维度词 “宽” 认知理论 隐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一条重要原则:语言的结构受人类认知特点的制约。人们总是用在自己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去理解客观世界,人类的身体是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语言中的意义“并非植根于客观的真值条件或严格、精密、符合科学认识的知识,而是某个言语社团(或整个人类)共有的日常经验[1]”。时间和空间领域是所有事物包括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二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都注意到,人们往往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的事物,许多表示抽象或复杂概念的词语都由空间和时间的词义引申而来。许多研究还表明,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自空间。[2]可以说对空间领域的研究在人类认知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现代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主要包括“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深、浅”等。本文选取“宽”加以讨论,试图说明“宽”字的语义演变与隐喻机制的联系。任永军简单列出了“宽”的隐喻义,但没有阐述隐喻义产生的具体过程,伍莹分析了“宽”的空间义与隐喻机制的关系,但更多研究“宽”的空间义,二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共时平面。本文重点探析“宽”字的语义演变过程,从而更清晰地勾勒出其隐喻义演变的具体过程。
二、“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
叶蜚声、徐通锵(1997)认为“一个词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词的这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这些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派生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这种本义和中心义不一致的词,在语言中不乏其例。”[3]词的本义又叫作原始义,处于中心地位的派生义又叫作原型义。比如:“深”的原始义和原型义就不一致。《说文解字》中将“深”解释为:“水,出桂阳南平,西入管道。从水罙声。”“汉典”(zdic.net)称它是“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可见“深”本是一条河流的名字。[4]现在“深”多表示水深,原始义和原型义明显不一致。赵艳芳(2001)认为“语义的发展一般是指已有词新意义的增加,语义的变化指原义的改变。其实,发展与变化是互相联系的,开始往往是新意义的增加,后来原有意义被淡化或遗弃,成为边缘意义,而新产生的意义成为原型意义,使语义发生了变化。”[5]而“宽”新意义的增加并没有使原有意义边缘化。“宽”在《说文解字》中写作,义为“屋宽大也,从宀萈声,萈音桓,今文省作寬。”[6]我们知道,《说文解字》中从“宀”的字多与空间义有关,如“宫”“室”“宅”等,“宽”也不例外。“宽”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释义有三条,分别是:①宽阔,宽广。《后汉书·刘般传》:“府寺宽敞”。②宽宏,度量大。《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③松缓。《史记·韩非传》:“宽则宠名誉之士,急则用介胄之士”。[7]可以看出“宽”在古代就有隐喻义。“宽”最初指房屋宽大,其他“宽”的解释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的派生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宽”仍有“横的距离大,范围广”这一义项。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宽”表“房屋宽大、范围广”的语义既是原始义也是原型义。
三、本义演变
“宽”的原型义指房屋宽大,因为房屋是四周封闭长方体似的建筑物,房屋空间维度大,意味着房屋占地面积大,所以“宽”由三维的空间义派生出了二维的面积义,房屋宽敞既可以理解为房屋空间大,又可以理解为房屋占地面积大。表示空间维度的“宽”可以有两层含义,而表示平面维度的“宽”只能指面积义。例如:
(1)“云水洞庭宽”。(张祜《送韦整尉长沙》)
例(1)中的“宽”指洞庭湖面积大。“宽”派生出面积义后,又派生出距离义。例如:
(2)“阶庭宽窄才容足”。(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
例(2)中的“宽”不是指面积,而是横的距离。“宽”表示空间意义的原型地位开始动摇,它由最初的空间义演变为距离义,表示横的距离。如:桌子宽、床宽等。“宽”本义演变的过程可以用直线型来表示:
“宽”的释义在不断细化,主要原因是词义自身的演变过程。赵艳芳(2001)说:“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范畴化能力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原型是某一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着新事物,事物范畴不断扩大,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已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5]“宽”由空间域向距离域演变的过程顺应了词义自身的发展规律。
四、隐喻演变
空间维度词意象图式的扩展主要通过隐喻来实现,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寅(2006)认为认知语言学包括三个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8]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换而言之,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在隐喻性的语言中得以体现。”[5]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重要特征:第一,隐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自动的、无知无觉的、经常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第二,大部分的新鲜隐喻(new metaphors)都是约定成俗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的延展,因此具有与后者一样的特性,受同样的原则约束;第三,有些隐喻概念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如“时间即空间”,另外一些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征。[9]
陆俭明(1989)把含有[+量度]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概括为量度形容词。[10]如:大、小、长、短、高、低、宽、窄、深、浅、粗、细、远、近等。“宽”既是维度形容词也是量度形容词,并且属于正向量度形容词。古代家境较好的家庭,房屋都比较宽大,人们大多向往这样的房屋,所以“宽”属于积极性质的形容词,“宽”这一意象构成的隐喻机制通常情况下也都是积极性质的。
“宽”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6条释义:
①形容词,横的距离大;范围广(跟“窄”相对)。
②名词,宽度。
③动词,放宽;使松缓。
④形容词,宽大;不严厉;不苛求。
⑤形容词,宽裕;宽绰。
⑥名词,姓。[11]
与“宽”组合的词有43个,归纳之后我们发现“宽”的大部分隐喻义是由“宽”的空间域投射而来的,演变过程称之为辐射型。如下:
根据不同的隐喻义,“宽”有不同的投射范围,具体可分为“气量域”“心情域”“时间域”“制度域”“经济域”“声音域”“范围域”“身体域”。
(一)气量域:宽宏大量、宽让、宽容、宽恕、宽大为怀、宽以待人、宽纵、宽饶、宽赦等。气量域由“宽”的空间义引申而来,把人的胸怀看成一个容器,空间越大,容纳的物体越多。宽的空间意象图式投射到气量域的隐喻,表示人的胸怀气量越大,越不会斤斤计较。
(二)心情域:宽畅、宽和、宽心、宽舒、宽爽。心情域与气量域的隐喻相似,将“宽”的空间意象图式隐喻为人的“心”的容量。内在人“心”的容量越大,能容纳的东西越多,心情也会越好。
(三)时间域:宽裕、宽限。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是其他概念或认知的基础,时间域的词大多是由空间域投射而来。“宽裕”既可以指时间也可以指金钱,“宽限”指时间。如“请求你再宽限(宽裕)我几天,我一定还钱”。实体隐喻中最典型的是容器隐喻。每个人本身就像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它物体,将一些无形的或抽象的时间、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时间域是“宽”的空间域的隐喻投射。
(四)制度域:宽松、放宽。制度域也与“宽”的空间域相关,空间越大,限制相对越少,所以经常在新闻中听到“放宽某制度”。
(五)经济域:宽裕。人的经济条件越好,可选择的消费领域越广,这也是与“宽”的空间域有关的意象图式的投射。
(六)声音域:宽洪、宽厚。某人嗓音洪亮,我们可以称之为宽厚或宽洪的嗓音,因为声带越宽发音力量越大,声音也越大,这是“宽”的面积域向声音域的投射。
(七)范围域:管得宽,知识面宽。这是与“宽”的面积域相关的意象投射,知识面越宽,表示大脑储存的知识越多。
(八)身体域:肩膀宽、脸宽、鼻子宽。Bierwisch(1967)在识别“宽”时考虑了两种情况:涉及观察者时,“宽”指横向维度;不涉及观察者时,“宽”指最小的水平维度。[12]一般地,说某人肩膀宽是指与视线相垂直的维度,属于横向维度,所以身体域是“宽”的横向维度的距离义的投射。
五、结语
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的语义演变为主线,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宽的用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分析了“宽”不同的投射目标。一方面,可以助益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空间维度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国外语言学,1990,(4).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孔李茜.多义范畴“深”“浅”及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7]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0]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1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Bierwisch.M.Some Semantic Universals Of German adjectival[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67,(3).
(陈颖 李治平 湖北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