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广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张广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运用二语习得理论对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发现学习者中介语主要来自语际负迁移和语内负迁移。同时也存在少量的语义替换、迂回描述、简化等交际策略。日语被动句表达说话人受影响的主观情绪,说话人的主观关联性是其本质语义特征。引导学习者洞察这种文化心理本质,可以提高习得质量。
对比分析;偏误;语际负迁移;语内负迁移;主观关联性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14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日语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对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以下称学习者)来说,日语间接被动句的习得是难点。学习者在语言编码时会出现很多“学习者的语言”,一般我们将这种过渡性的语言现象称之为中介语。虽然其中有很多是偏误,但是我们要科学地分析这些中介语,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因此,我们进行了基于语言调查的实证性研究。
关于日语被动句研究方面,学术界积累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优秀成果。日语被动句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日语言对比研究领域。王黎今(2006)从汉日对比的角度研究了被动句主位的语义角色差别,运用Cliford Prator的困难等级模式预测出了难度等级序列。由易到难依次为:零级直接受事主位被动句>一级直接受事归属方主位被动句>二级关涉处所主位被动句>四级关涉者主位被动句、四级关涉归属方主位被动句、四级间接关联者主位被动句。[1]49-54我们从句法的角度分别解读为:直接受事(直接被动句的主语)、关涉者(间接宾语作被动句的主语)、直接受事归属方(所属物作被动句的主语,此时受事宾语是直接宾语)、关涉归属方(持有人作被动句主语,受事作地点状语)、间接关联者(间接被动句的主语)。该研究认为,由于日汉语义一致,直接被动句容易发生正迁移,学习困难最小;持有者被动句中,学习者第一语言的持有者和所属物可以“分离”或者“合并”,对应日语的“分离”,属于合并(coaslescence)类,较易习得;间接宾语做主语、持有人做主语(受事作地点状语)、间接关联者做主语的情况,日语有而汉语无。因此发生阻碍性干扰,习得难度最大。困难等级模式是建立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的预测,由于无直接中介语料的支撑,往往缺乏说服力。王黎今(2008)借鉴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2]36-39认为施事的能量越大,受事所承受的负面影响越大。按照“直接被动句→持有者被动句→间接被动句”的顺序,负面影响程度递减。比如:(1)彼は殺された。→(2)彼は猫に魚を食べられた。→(3)彼は子供に泣かれてしまいました。→(4)彼はうちの前に車を泊められてしまいました。→(5)彼はクラスメートにいい論文を書かれた。→(6)彼は秘書に休まれてしまいました。→(7)彼は花子に結婚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8)彼はお客さんに夜中までいられた。我们认为以客观世界的能量大小来衡量日语被动句是值得商榷的。尤其凭借影响的强弱来区分(3)—(8)的做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王黎今(2009)[3]61对日语“に格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的谓语部分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出14种对应关系。此种基于描写的语言结构对比对日语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探索习得规律来说“治标不治本”。王黎今(2012)[4]102-107从母语迁移的角度界定了中国学生习得日语被动句的难易顺序:直接被动句的是0级,最先学会;持有人被动句为3级,属于中间阶段;间接被动句3级e等(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顺序更靠后;最后学会的是受事为缺乏施动性的“无生物”被动句。这种顺序是前述困难等级模式的翻版,有削足适履之嫌。即:削偏误句的“足”来适困难等级的“履”。至少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跟“運動会が行われる”相比“隣に本を読まれて困った。”更难掌握①。张麟声(2005)认为[5]134在汉语中,所属物和持有人结合做主语导致田中さんの財布はすりにすられた这样的偏误发生。
无论是建立在对比研究基础上的困难等级研究,还是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受事承受能量强弱研究,以及习得顺序研究都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但是,此种研究都缺乏实践检验。我们迫切需要是白描性的、现场性的、实践性的中介语料和由此支撑下的理论探讨。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内容
1.调查对象
黑龙江大学日语专业2年级(2014级1·2·3班)共计71名同学(第一语言全部为汉语)参加测试。学习者零日语基础入学,在1年级下学期已经学过被动句语法项目。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的访谈法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写出自己的语言输出过程(运用的语法和思维的过程)。二是测试后访问受试输出过程。
3.调查内容
要求学习者根据语境(为了帮助受试者排除干扰因素,给出语境提示。语境中包括目标语的内涵和外延)将三个汉语句子翻译成日语。见下文“例证分析”。在测试人的监督下完成测试。要求同学间不要商量,不能翻看词典。总计收回有效样本71份。限于篇幅,在进行分类和辨析时舍去了重复性、未完成的句子,因此,文中所列仅为代表性输出。
(二)例证分析
例证一:我被雨淋了,真闹心。语境:上学途中下雨了,没带伞。怎么遇到下雨了?真倒霉,耽误事!
1.“降る”类伪正确句(本文主要考察学习者被动思维的形成,对于非核心的动词活用、词汇等偏误都不计入考察的范围)。(17例)
(1)私が雨に降られてしまった。
(2)雨に降られた。困った。
学习者由“淋雨”想到“雨が降る”,然后进行对他们误认为“淋”(降る)进行目的语规则泛化(over-generalization)。这是语内负迁移导致的正确输出。问题的本质在于学习者误认为这是个直接被动句。即:雨淋到自己身上。另外,也有学生反映,是凭借记忆写出的例句(此例教科书上常见)。在日汉词典中“雨に降られる”的确译为“被雨淋”。但是,两者迥然不同。日语不仅表达衣服湿了的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表达正在开运动会或者正在赏花时,忽然下雨了,不得不中止的遗憾的负面情绪。
2.“降る”类被动句偏误(8例)
(3)(私は)雨を降られたのに残念ですね。
(4)(私は)雨が降られて、困った。
(5)私は雨に浸けられた。やあだ。
(6)私は雨に(空白)されてしまった。
(7)私は雨をさせられた。とてもたいへんだ。
(8)雨に淋られた。
其中的(3)、(4)的偏误和1类相同。只不过其中的“雨が”“雨を”表示施事。想不出对应日语单词的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输出了自造词类型(5)、(6)、(7)、(8)。
3.“濡れる”类被动句偏误(19例)
(9)(わたしは)雨に濡られてしまった。
(10)私は雨を濡れた、濡れしまった。ああああ。
(11)雨が濡れて本当に大変だ。
(12)雨で濡らせて、たいへんですね。
(13)わたしは濡れられった。
学习者将“被雨淋湿”转换为对等目标语“雨に濡れる”这个短语。然后进行过度泛化。将本来无需活用的“濡れる”变为被动形式。但是,在日语中“雨に”不表示施事,而是表示原因。“雨に濡れる”也不能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心情。(12)发生了使役态的泛化。
4.“濡れる”类主动句偏误(17例)
(14)(私は)雨で濡れてしまった。
(15)私に雨で濡れてしまった。気持ちが悪い。
(16)私は雨に濡れた。たいへんです。
(17)雨が降って、自分に濡れるので、悩んです。
(18)私は雨が降っていて、私が濡れるのに大変です。
学习者认为,虽然上述谓语动词是主动形式,但是都表示被动的含义。因为“雨に濡れる”翻译成母语“被淋湿”,可以直接构成被动句。这属于母语直译的交际策略。(14)(15)是巧合的正用句。其施事部分发生了语内负迁移,谓语部分是母语直译。(16)、(17)、(18)整句是母语直译。
5.其他类主动句偏误(5例)
(19)雨が降った。気持ちが悪い。
(20)私は学校へ行くとき 雨に遭って、たいへんですね。
(21)私は雨の中でうれしくない。
第19句是运用简化的交际策略,回避被动语法。第20、21句是描述策略,运用一段话迂回地表达“被雨淋”的语义。如21认为“在雨中”就是被雨淋了。
例证二:昨天夜里,邻居的孩子哭得我没睡好。语境:邻居的孩子夜里哭,影响我休息,心理很烦。
1.因果复句类偏误(47例)
(1)昨日の夜、隣の子供は泣いたですから、私は寝られません。
(2)昨日の夜、隣の子供うるさいので、よく寝ないです。
(3)昨日の夜、隣の子供が泣っていた。よく寝るのことはできなかった。
(4)昨日の夜、隣の子供に泣いて寝られなかった。
由于所给例句不是被动句,学习者就仅从表面理解,把例句翻译为“から”(ですから)、“ので”、“て”、“に”类因果复句,发生语际负迁移。此句在日语中要用间接被动句来表达自己无辜受孩子哭这件事情的牵连,感到非常烦恼。说话人要传达的是一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主观负面感受。不表达因为“哭”直接作用于自己,所以没休息好的客观事实。此外,(2)中学习者还采用了语义替代法,用“うるさい”代替“哭泣”。(3)用两个简单句表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2.“せいで、のに”埋怨类偏误(9例)
(5)昨夜 隣の泣いていた子供のせいで、私はよく寝まなかった。
(6)昨日夜は隣に住んでいることもは大きな音で涙を出しのに、私の休み時間を影響しました。
这种类型也可以视做1的亚类,与1略有不同的是,学习者用“せいで”、“のに”来表示抱怨的语气。
3.“泣く”类伪正确句(8例)
(7)夕べ隣の子供に泣かれてよく寝らませんでした。
(8)昨夜 隣の子供に泣かれた。寝ることが出来ない。
此种类型虽然使用了被动句,但是学习者还是想表达“哭“影响了休息。这是泛化了日语直接被动句的规则。其中有两名学习者承认,是凭记忆写出的例句。
4.使役被动偏误类(3例)
(9)昨日の夜、私は隣の家の子供に泣かされて、寝ずと起きていてしまった。
(10)昨日の夜、私は隣の家の子供を泣かされて、寝ずと起きていてしまった。
这一类谓语形式上采用了使役被动,表达不可避免听到孩子的哭声。学习者认为这与被前辈强迫喝酒(わたしは先輩にお酒を飲まされてしまった)的原理相同。此种类型是对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的结果。如果从被强迫和无奈的主观意识来看,学习者则有了一点儿表达受牵连的意识。
5.其他类偏误(1例)
(11)昨日の夜隣の子供に私が騒がれた。
此句是学习者语义替代的交际策略,用近义词“騒がれた”替代“泣かれた”表达“我被孩子骚扰了”。
例证三:我的手指被菜刀切了②。
这部分完全正确率极低,仅有1例。但是偏误情况却错综复杂。我们把这些偏误总结为下面的句法格式。
1.正确句(1例)
(1)指を切ってしまった。
2.(私は·私の)指が(は、に)包丁類に(で·を·が)切られる类偏误(36例)
(2)(私の)指は包丁(ナイフ)に切られました。
(3)指は包丁で切られました。
(4)私の指にフォクで切られました。
(5)私の指は包丁を切られました。
(6)私の指は菜刀が切られる。
(7)私は指はナイフが切られました。
(8)指は刀に割れちゃった。
这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共计36例。此种偏误中主语和施事部分发生语际负迁移。主语部分是人和身体部位结合,施事由“菜刀”这种无生命物体来充当。这是母语规则的负迁移。施事部分的迁移规律是: “包丁を(刀を、ナイフを、菜刀を)”用于强调“人”发出动作的场合; “包丁で” 用于强调菜刀的工具属性; “包丁に”( ナイフが、菜刀が)来表示“菜刀”是动作发出者为;第8句是语义替代。
在日语中,例证三用主动句来表达。日语中表达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所属物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人和物受到影响的被动句被称作持有者被动句(持ち物の受身)。此类被动句的句法格式为:受事は+施事に+身体一部(所属物或者关系物)を+谓语被动形式。施事不允许无生命物来充当。所以“包丁に”不允许做施事。另外,所属物和持有者结合做受事勉强可以。如:私の鞄が駅で知らない人に奪われた。但是,这种情况侧重表达“包儿”的客观情况。私は駅で知らない人に鞄を奪われた是最自然的说法,表达持有人利益受损后的糟糕心情。但是,像身体部位这种不能同身体分离的名词和持有人结合作受事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私の足が知らない人に踏まれた为偏误。
3.指が切られる类偏误(2例)
(9)手指が切られます。
(10)私の指はご飯を作るときに切られました。
这种类型发生了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将“手指被切了”直接翻译成“指は切られる”。学习者由于不会“菜刀”一词就采用了简化策略。
4.(私は)指を包丁類に(で)切られる偏误(7例)
(11)(私は)ナイフに指を切られてしまった。
(12)料理を作っているとき不注意で指をナイフで切されてしまった。
上述的句子与2和3两类同样为语际负迁移。只是谓语部分保留了宾语。
5.(私の)指が(は)包丁類で(に·を)切る偏误(13例)
(13)私の指がうっかり包丁で切った。
(14)私は手がナイフで切かけました。
(15)私の指は刀に切ってしまったんです。
(16)私の指は包丁を切ってしまった。
(17)私の指はナイフに傷がつくになった。
上述句子最大特点是谓语部分都采取主动形式(包括自造动词切かけました)。原因是学习者母语谓语“切”采用主动形式。跟上述2.3.4类相比,这是彻头彻尾的母语规则负迁移。第17句是用近义词来进行语义替代。学习者用“てしまう”来表达由于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后果。
6.指を~で/に切る类偏误(8例)
(18)私は手を刀に切ました。
(19)私の指をナイフで切った。
(20)私の指を切った!痛い!痛い!
(21)私の手尖は刀で傷をかきました(此处应该是“切りました”之误)。
学习者认为“自己”切的手,不是被“刀”切到了手。这是迁移了母语的主动句“我(用刀)切了手指”的句法规则。
从表1可知,如果除去负迁移造成的“歪打正着”式的正确句,严格地说,间接被动句和持有人被动句习得的正确率几乎为零。如果用困难等级和习得先后顺序的理论来衡量,持有人被动句的难度应该低于间接被动句,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两者的差别。
表1 正确率统计(单位:句)
表2 偏误统计③(单位:句)
从表2可知,同为间接被动句的“雨淋句”和“哭句”在迁移规律上差别很大。前者因为“雨が降る”和“雨に濡れる”的短语提示,导致38%的语内迁移(过度泛化)。而“哭句”因为所给句子是主动形式,所以出现了56%的语际负迁移(母语规则负迁移)。可见其习得困难级别之高、情况之复杂。“切手句”无论结构还是语义都是典型的母语被动句,这导致语际负迁移的比率高达92%。其他交际策略发生率极低和受试者是初学者有关。可以预见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学习者不断内化目标语规则,这部分比例可能提高。
我们认为,日语间接被动句习得关键在于能否洞察其语言文化心理的本质特征。只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首先要知道日语间接被动句是传达说话人主观情绪的表达,而非客观描写。近藤安月子、姫野供子(2012)指出[6]80“日语母语者从说话人的视角来把握事件,被动就是这样的表达手段之一。无论是直接被动,还是间接被动,都是说话人主动把自己同该事件联系起来的言语表达。”那么,说话者要建立的联系是什么?我们来看日语描写语法研究会(2009)的说明[7]236。“间接被动句的主语是由本来和主动句的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的人物来充当的。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和该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有关系,并且觉得蒙受了影响。说话人表达自己或者主语所表示人物无端地卷进该事件,受了牵连。”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鈴木は入試当日大雪に④降られて、あやうく試験に遅れるところだった。
(2)私は隣室の住人に夜中に騒がれてなかなか寝付けなかった。
(3)あいつによい論文を書かれた。
在(1)中,下雪事件本来跟铃木直接没关系(雪不是故意为铃木而降下),但是铃木觉得受了大雪的牵连。在(2)中,邻居夜里闹腾也不是故意的,但是“我”感到受了诛连,很烦恼。在(3)中,说话人认为那个家伙写论文的事情惹恼怒了自己。可以说,说话人有种近乎“矫情”的感觉。但是,即使这样解释,学习者仍然不能理解间接影响的含义。他们认为“下雨”、“闹腾”、“写论文”的的确确客观地影响到了主语或者“我”。杉村博文(2003)说“日语使用被动句主要的语义动因来自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汉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主要来自‘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8]69。可见汉语侧重表达客观事实,日语侧重表达主观情绪。我们把这种说话人主观上把自己和某事件主动相关联的语言文化心理称作主观关联性。
(4)私は足を知らない人に踏まれた。
同理,日语中持有者被动句也是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倒霉情绪,而非描写“脚”的客观情况。然而学习者往往认为,哪里受到影响就客观表达哪里。于是出现私の足が知らない人に踏まれた之类的偏误也不难理解。我们要学习者领悟到汉语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西医,而日语却是综合施治的中医。这对于被动句的习得至关重要。
日语间接被动句中介语来源主要是语际负迁移和语内负迁移。我们认为初级学习者输出目标语时,要经过母语过滤。在尚未熟练掌握目标语规则的情况下,高度依赖母语。我们戏称之为“白皮黄心”⑤。同理,日语学习者就是“瀛皮汉心”(日语编码的“皮”包着一颗汉语的“心”)。这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认为,要想提高习得质量,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文化心理上洞察日语间接被动句的本质至关重要。而说话人的主观关联性就是其文化心理本质。
[注释]
①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为所属物被动,也可以解释为间接被动句。即:“同桌读了我的书”或者“同桌在旁边读他的英文(我本来要做数学作业,真是不走运遇到这事儿了)。
②持有者被动句中主动句中的持有者作主语,所属物作宾语。在结构上主语是后增加的成分,这一点和间接被动句相同,基于此点本文把其划入间接被动范围。
③交接策略所占百分比微乎其微,故不做统计。
④间接被动句的施事一般为人物。表示自然现象的“风”、”雨、”雪”是例外,这些自然现象的用法是拟人。
⑤受华侨后代被称作“香蕉人”的启发。华侨后代的外表是黄种人,思维模式是白种人。
[1]王黎今.被动表述主位角色的汉日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4):49-54.
[2]王黎今.日语「受身文」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6):36-39.
[3]王黎今.日语“に受身文”和汉语“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9(3):61.
[4]王黎今.中国学生习得「受身文」难易顺序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2):102-107.
[5]張麟声.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誤用分析[M] .東京:スリーネットワーク,2002:134
[6]近藤安月子,姫野供子.日本語文法の論点43 [M] .東京:研究社,2012:80.
[7]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現代日本語文法2[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236.
[8]杉村博文.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3(2):69.
[责任编辑王耀辉]
A Study on the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from Interlanguage Perspective
ZHANGGuang
(SchoolofEasternStudies,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nstr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cquisi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based on 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 errors d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mainly result from negative interlingual transfers and negative intralanguage transfers In addi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substitutions, circumlocutions and simplifications are also the causes of errors.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expres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emotions,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relevance is the essential semantic feature of the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make the learners realize this essence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comparative Chinese-Foreign Languages reference d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constructive analysis;error;interlingual transfer;negative language transfer;subjective relevance
2015-11-25;
2016-01-04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301009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42199);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B46);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W201115)
张广,男,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
■教育技术
G423
A
2095-770X(2016)05-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