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安私立中学教育

2016-09-29 01:39李小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史资料西安市西安

李小东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安私立中学教育

李小东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抗战时期,大批中国中、东部地区人员涌入西安。由于西安本土中学教育发展缓慢,难以满足适龄学生的教育需求,一大批由外来移民主持建设运营的私立中学应运而生。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师生们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坚持教学活动。私立中学的发展为西安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西安社会经济发展。

抗日战争;西安;私立中学教育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09

抗战时期西安接收了大量的内迁难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一座移民城市[1]534,大量移民的迁入也改变了西安社会状况。其中,西安地区的私立中学教育发展较为突出[1] 536。由内迁人士和本土有识之士建立的一大批私立中学,特别是外省同乡会在西安兴办中学,使西安的中学教育逐步发展与完善。对于抗日战争时期西安的中学教育的研究学界已有一定成果,大多以宏观的视角对民国时期西安的教育进行叙述,但在专题式研究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中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①本文旨在微观地考察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中学教育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各私立中学在学校运营和教学等方面的发展,以期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外来移民对于西安社会教育发展的推动,以及西安中学教育对于西安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抗战爆发前后西安的社会状况与私立中学的发展

西安地处西北,近代以来价值文化上的因循保守,教育与科举的僵化腐朽,使得社会风气异常守旧、沉闷[2]319。在陇海铁路未开通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军阀混战、饥荒瘟疫,使西安社会发展裹足不前,甚至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倒退[1] 476。

农业方面,受税赋沉重、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20世纪初期西安地区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中1928年至1932年,西安连续5年遭受旱灾,大大迟滞了西安的社会经济发展。工业方面,1932以前,西安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清末创办的少量洋务企业多存在规模小,销路窄的问题,最终难以为继[3]9-12。工农业生产的落后,导致西安成为典型的消费城市,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教育方面,西安地区所固有的教育形式是书院教育,主要考课“诗古文辞、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旧学,教学内容也以经史子集为主[2]260。其后在清末改革中,教育方面始终未有较大突破,新式学校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鼓吹‘尊孔’、‘忠君’,奖励科举出身[2]316。具体到中学教育,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二十七日,陕西巡抚魏光熹《为陕西开办中学堂并酌拟初办章程折》获准,陕西中学堂开办,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在此之后,先后存在西安府官立中学堂、西安驻防中学堂(八旗中学堂)、公立客籍中学堂等中学,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中学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生源范围窄小等问题,可见在风气保守、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单纯自上而下的官方力量难以直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私立中学的创办更迟至民国4年(1915),当年基督教浸礼会创办乐道中学。截止1925年,西安只有10所私立中学[4]114-115,加上为数不多的公立中学,难以满足适龄青少年入学接受中学教育的要求。

这一时期西安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的滞后,既由于民众收入低、风气保守所导致的学生无能力也无意愿接受中学教育,更因为社会自身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无力兴办中学。

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后,新军阀混战基本结束,陇海铁路联通西安,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正轨。此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境内人口骤增,经济渐趋繁荣,教育事业特别是中学教育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陇海铁路成为了东部沦陷地区人员和物资内迁的重要交通线,而西安作为陇海线上较为安全的大后方,成为了人员、设备、技术内迁的目的地。内迁的人员物资为西安的中学教育乃至西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软硬件条件,一时间大量由内迁西安的旅陕团体、个人兴办的私立中学应运而生。如1938年秋,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同学会联合西安知识分子,成立私立力行中学。由于学校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而且多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7]11,而学校内的纪律严格,学习风气良好,“力行中学也在西安渐有名气”[7]11,故当时陕西省主席雄熊斌、省教育厅长王捷三等都将其子弟送入力行中学就读。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内迁人口:1937年前,西安人口数量最高时只有20万左右,1938年增至24万左右,到了1948年,外籍人口占西安总人口的73.4%[5]261。外省子女的就学问题随着内迁人口的逐步上升日趋明显,由此产生了一批由外省内迁同乡会创办的中学。相比旅陕同学会、个人举办的私立中学,外省旅陕同乡会兴办的、面向旅陕同乡并兼及西安本土学生的私立中学占总量更大。同乡会兴办中学的出发点是解决本省流亡学生的教育问题,但是大多数同乡会私立中学并不排斥非本省学生进入。私立晋兴中学“除收录山西旅陕同乡会子女外,还招收本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入学”[8]20-21,私立西北中学秋三八级甲班一个班的学生更是来自全国各地16个省[9]。

外部社会力量集中进入西安,从社会层面出发,令西安的中学教育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见表1)。

表1 西安市抗战时期创办私立中学一览表

资料来源:西安市教委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西安市教育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二、抗战时期私立中学的困境与发展

私立中学相对于公立中学,一方面受政府的约束较少,但来自政府的资助也较少,考察抗战时期的私立中学所遇到的困境与在困境中的顽强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社会势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缺乏固定校址是私立中学创办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对此各校采取不同方式克服困难。有如晋兴中学初办时借用厂房办公上课[8]20-21,有如私立西北中学借用同乡会会馆作为校址,也有如私立潞河中学借用教会教堂作为校舍。

另外学校经费也很成问题。力行中学办学初期“由于达不到陕西省教育厅规定的立案数额,学校曾‘弄虚作假’,借了别人一个存折充数,勉强办了立案手续。”[7] 9其他私立中学有的“主要靠学生学费和社会热心教育人士捐助”[8]20-21,有的主要靠学生学费支付和同乡会每学期给予少量资助[8]5。也有学校接受“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的救济费”和“国民党教育厅的补助和学生学费”[10] 45。同乡会背景的私立中学还“以同乡会房地产收入为办校经费”[11]58-59。艰难的经费收入并没有使学校降低教学标准,各私立中学依然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教学保障、克服经济困难。

反观这一时期的公立中学,由于有政府作为财政保障,在经费师资等方面远超过私立中学。如1939年陕西省教育厅筹建的省立兴国中学,几乎集全省之力筹办,其软硬件方面均居全省之首。师资方面 “延聘了很多知名教师授课。多是陕西教育界的名宿”[20]38,学校硬件条件方面在陕西也是独一无二的[20]37。但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批量复制标准化的公立中学,故而教育现代化方面还需依靠社会力量惨淡经营。

面对种种困难,私立中学依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首先,各私立学校依然坚持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并减免清寒学生的学费。私立民兴中学长期对学生成绩优良的实行减免学费制度,此外还对家庭特别贫穷的学生酌情予以减、缓、免学费[8]91-92。私立西北中学则设立“清寒学生补助金委员会”,管理奖助学金[12]。而私立东南中学除自筹资金设立奖助学金外,还动员社会力量设立专门奖学金。

此外,各校还拟定学费上限,并联合制定公议的学费标准[8]24,尽可能地减少学生负担,私立并州中学1946年即规定“高中学费标准每名最多收五万六千元,初中每名最多收五万元,杂费高初中每名一律六千元,似此规定,学生负担已经过重,预备金概不准收”[13]。

教师水平的优劣会极大影响到教学质量。清朝末年,西安“中学经史各科仍用举人、贡生任教,西学理化各科则从外省延聘教习。”[14]356民国初年,“西安师范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发达,中学教师多聘外省大学毕业者担任”[4]388,数量有限的外来师资力量虽有开风气之名,但难有促变革之实。到了抗战时期,“因华北半壁河山沦陷,逃来后方的知识分子极多,教厅不断登记,选择聘用”[6]41,各私立中学选聘了大量有较高学历和教学水平的教师。如私立西北中学就规定教职员至少有国内外大学和高等师范或专修科学历[12]。在较高的选任标准下,一大批有较高学历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进入教学岗位。(见表2)另外如著名地理学家、国家一级教师聂树人、特级教数学教师梁惠中、音乐教师孙尊武、美术教师谷翼云,都曾多年执教由教会创办的私立尊德女中[10]45。

表2 西北中学1947年教职员简历表

资料来源:西北中学1947年教职员简历表,西安市档案馆藏,全宗号034,案卷号17。

在经费艰难的情况下,各私立中学在多方筹措经费的同时也尽量压缩教职工的工资来保证教学经费。在1936年时,即便是民立中学的校长薪金也只有40元[15]。而教会办的私立玫瑰女子中学“由于学校中一些教职员是由传教士或教友担任,因此有些教职员是义务为学校服务”[16]。1948年国民党政府实行金圆券改革,私立东南中学除校长多支特别办公津贴费42元外,其他教师所领实际薪水均不到60元,但其后金圆券也开始贬值,教职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教职工们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顽强地与所处环境作斗争。私立民立中学校长王敏功“除教课,处理校务外,每日课外活动时,则手持木板、钉、斧修理门窗,桌凳,从不见息”[17]150。而并州中学“教师都是聘任制……所以教师都在拼命地干,生怕教得不好,下学期被解聘,因此,教学质量比较好。”[8]5-6

在尽可能地提高硬件设施的同时,各私立中学也在不断革新管理制度。西安原有的书院教育在学校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关中书院实行“讲会制度”,只在举会时间、开会仪式、入会要求、讲会宗旨等方面有所要求。抗战时期的私立中学有着一系列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校董会为例,私立玫瑰女中校董会组织条例将校董会的人数、职责、任期、选举等都作了详细规定[16],为校董会的有效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也是尽量囊括各界人士[8]38,使校董会的运作能够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安各私立中学的教学内容

由于西安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新文化、新技术的传播方面相比沿海地区都有较大差距。即便是清末以新学教育著称的崇实书院,其教学内容也不免落入“体用之争”的窠臼,而将“四斋”教学中的西学部分附属于传统中学,以先秦儒家经典为核心,兼及其他西学知识[2]247。

根据国民政府1932年颁布的中学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安私立中学课堂中,初中生需要学习“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自然、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科目,高中生要学习“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论理、图画、音乐”等科目[18]113-114。因而除教授传统的文史知识外,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知识的教授也使得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新文化和新技术。

由于当时西安外部环境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教学本身受到很大制约,学校大多没有实验室,物理化学等实验器材因陋就简。但是在这种条件下,各中学依然坚持开设所有自然科学课程,并利用各种手段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如私立竞存中学“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要求。理化课为附近造纸厂研究改进造纸工艺;生物课研究当地农作物生长及土壤气候条件,并将结果告知当地有关部门及群众,作为改进农业生产的参考[8]47。其他中学有的动手自制实验器材,有的改造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尽可能地满足自然科学科目的教学。

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上,当时的物理教学已包含力、热、声、电、光等物理学几大基本分支学科,而且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些基本物理学概念,还能够运用一般定律进行计算。在生物课方面,囊括了动物、植物相关知识,介绍了当时还比较前沿的细胞、染色体的知识,并且将生物与卫生联系,使生物课所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化学方面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还只是集中在无机化学,但能够看出教学中对于实际化学计算能力的重视[19]。

外语的教学方面,除各中学均开设有英语课外,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口语练习,如私立玫瑰女中即以毕业于美国马利大学的美国人韩克礼教授英语。而非教会中学一方面聘请有深厚英语功底的学者担任英语教师,另一方面则联系校外力量为学生创造英语口语环境。外语的教学为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出国留学做了知识技能储备。同时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学生的间接传播,整个西安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西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破除西安社会的封闭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至于一些普通文盲、半文盲市民也知道世界上有美国和苏联。

历史地理的学科在传统的书院教育中已经有所体现,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安的各中学在史地教学上一方面教授中国史地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外国史地知识也占有很大比重,大量新知识涌入,扩大学生的视野。当时的历史地理教学不仅教授了黄河下游变迁、大连港的港口特性、王安石变法、鸦片战争等中国史地知识,还着重讲授了希腊文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世界各地地理位置等外国史地知识。而在中国史地知识方面,被列强占据的大连港、台湾的风土物产、中英西藏问题交涉、鸦片战争等内容无疑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放眼全球的同时心系祖国[20]。

四、抗战时期西安私立中学的社会影响

截至1947年,西安地区共有公、私立中学十余所,其中大部为私立中学,这也是民国时期西安地区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

抗战时期,西安私立中学学生在校期间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改造等工作。有曾在私立中学就读的学生回忆其在假期如何在家乡进行宣传调查实践活动,其内容不仅有讲演中国现状、讲演孙中山先生历史等时政宣传,也有提倡放足、劝戒烟、劝剪发辫等移风易俗的尝试,还有详细报告自己家庭状况、采集歌谣、记写名胜古迹、记述乡贤、采集特殊方言、调查农工生产、调查商业情况、收集农村妇女生活情况、记写农村婚丧祭礼、记写农村旧年礼俗、调查各县镇驻军及土匪情形、调查乡土风俗、调查学校状况(公立学校、私塾及其经费情况;儿童人数及年龄;教学课本,教师待遇,校董和教师履历;学生成绩等)等等林林总总的社会调查活动[8]69-70。

在抗战的大背景下,私立中学对学生的要求除了学业优秀外,更多地深入了爱国报国的教育,如私立育德中学则直接要求学生“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就光明!”[7]23抱有爱国报国志向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加快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西安作为承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节点,具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在周秦汉唐时期的高度发展和宋明以来的固化与衰败;第二,东西部文化交流的枢纽,社会文化总体水平低于东部又高于西部,接受外来冲击晚于东部又早于西部;第三,社会政治的稳定性,地缘的特点使得西安较少受到鸦片战争以来的欧风美雨的冲击,加之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西安很难从自身内部出发调动力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并透过教育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内迁教师、学生所兴办的私立中学从社会层面荡涤了西安教育界原有的保守封闭气氛,使教育的基本对象学生在学识和眼界方面有了极大提高,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中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为西安社会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这些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西安的社会风貌,西安原本闭塞、落后的社会风气有了一定的改观,西安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因此受益。

[注释]

①刘新科、刘兰香的《古都西安——西安教育史》(西安出版社2005年版)梳理了历史时期西安地区的教育发展;西安市教委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西安市教育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则着重叙述了近代以来西安的教育发展情况;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四卷)——教育卫生、文化、新闻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和西安市政协文史委编《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西安近代中等教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将陕西各地市及西安各区县文史资料中有关民国时期西安的教育的文章进行汇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1]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2]刘新科、刘兰香.古都西安——西安教育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

[3]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西安市志(第3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4]西安市教委教育志编纂办公室.西安市教育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史红帅、吴宏岐.古都西安——西北重镇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6]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四卷)——教育卫生、文化、新闻出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新城文史资料(第六辑)[M].内部出版,1989.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碑林文史资料(第四辑)[M].内部出版,1989.

[9]西北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秋三八级甲班新生一览表[B].西安:西安市档案馆,全宗号034,案卷号17.

[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碑林文史资料(第五辑)[M].内部出版,1990.

[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碑林文史资料(第九辑)[M].内部出版,1994.

[12] 西安市私立西北中学及河南同乡会,教职员、学生及经费概况统计表[B].西安:西安市档案馆,全宗号034,案卷号17.

[13]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教育厅等单位给并州中学有关学生杂费经费生教员定资历等训令代电及并中发电底稿[B].西安:西安市档案馆,全宗号036,案卷号1.

[14]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六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

[15] 私立民立中学呈请立案材料[B].西安: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8,案卷号:23.

[16] 私立玫瑰女子初级中学呈请连的有关材料[B].西安:陕西省档案馆,全宗号:8,案卷号:12.

[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碑林文史资料(第六辑)[M].内部出版,1991.

[18]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9] 关于圣路中学立案[B].西安:西安市档案馆藏,全宗号08,案卷号11.

[2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碑林文史资料(第十辑)[M].内部出版,1995.

[学术编辑黄彦震]

[责任编辑李亚卓]

On Privat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Xi’a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LIXiao-dong

(SchoolofHistor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from East and Middle China flocked into Xi’an. Because of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middle school education,it was difficult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school-age students. A large number of private middle schools were constructed by immigration at that time. In the daily teaching and life in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d overcame many disadvantages, insisted on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middle school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personn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Society,and promot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a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Xi’an;Privat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2015-12-28;

2016-01-20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7I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YJA770017)

李小东,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硕士生。

■教育理论

G42

A

2095-770X(2016)05-0033-05

猜你喜欢
文史资料西安市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浅谈新时期文史资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亲子创意美工展
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123的几种说法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