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120-01
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它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欲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趣是关键
传统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用乐器(电子琴)、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课课如此,单调枯燥。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音乐教学活动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要省时增效。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蒙古族的少儿歌曲,笔者备课时先把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制作成视频,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课堂教学时先播放视频,给学生呈现了如下画面: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骑马扬鞭奔驰的小骑手,热情奔放的蒙古族歌舞,艳丽的蒙古族服饰……这样形象生动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学生可以边欣赏音乐和动画,边随画面的变换辨认音色各异的乐器,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将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外形特征及演奏方法统一起来。由于各种乐器独特的音色赋予了动物角色各具特点的性格,学生还可以通过声音强化角色的性格特征,并随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的各种行动,把握故事的进展,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呈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有的放矢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教师“袖手旁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时,必须课前认真备课,针对教学的实际和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媒体资源,恰当地进行整合和借鉴,而不是滥用资源或者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要通过合理运用资源,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真正达到有的放矢。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三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和节奏准确,在教学中,笔者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了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该声部的伴奏,并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又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显示歌单时,可以将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再如《大鹿》后十六节的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整合是一场教育信息化革命,我们应当把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实现教育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的目的。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