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2016-09-29 19:00高峰
信息化建设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众智慧标准

高峰

当下,很多人正“日用而不知”地享受着智慧城市给生活带来的诸般便利。比如,人们惯用的移动支付、打车软件、智能导航系统等,都是“智慧”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但同时,“蜗居”、“蚁族”等名词,又时刻提醒着人们城市生活的另一面:在拥堵的车流中疲于奔命,在浑浊的空气中喘息挣扎。

据报道,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座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陷入了“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尴尬。业界专家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标准的问题,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而缺乏完善的标准规范,既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又影响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

正如梁思成在60年前所说,城市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填补的部门职能“间隙”非常多,具体标准建立之繁难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其根本标准是明确的,是使民众更舒适、惬意,这应成为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项目设计规划应以此为标准,建设效果的检验也应以此为准绳。

我国幅员辽阔、民情复杂,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特点,套用一些现成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之与民众的融洽度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把城市居民看作单纯的“管理对象”。

相反,当我们从“人”的角度来考量智慧城市建设,这些迷雾也许就可以被扫除,“智慧”的本质也会凸显出来。它不再只是一堆设备或一组数据,而是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生活感受的畅快、有效表达,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对城市建设的参与热情与能力。这一点,已在世界其他国家实践成功。据了解,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市的智慧城市设计,科技部分只占33%,更多的是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

智慧城市以数据为基础,如果不对城市运行的庞大数据进行采集和运用,就无法“智慧”。但仅有数据远远不够,数据是冷的,人心却是热的。正是城市中那些跳动的心灵,赋予了智慧城市的数据基础真正的价值。如果民众的点赞或吐槽,无法拥有通畅的表达渠道,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永远忙音的“市长热线”、泥牛入海的“局长信箱”、踢皮球式的“网络问政”抑或假装邂逅的“长官暗访”,那么,民众的参与感必然不会断减弱乃至灭失。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无非是一堆数字,智慧城市也只是一个名词,将毫无用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猜你喜欢
民众智慧标准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智慧派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