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亚梅++邱学青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拟剧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幼儿园的游戏观摩活动。研究者发现,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作为三大主要剧班成员,在扮演不同角色及开展各种互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缺席对待、剧中共谋、上演闲谈等。研究者据此认为,幼儿园教师应重新审视游戏观摩活动的价值,回归游戏观摩活动的自然和本真。
【关键词】拟剧理论;游戏观摩活动;剧班;剧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5-0018-04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社会这个大舞台由一个专门供“梳妆打扮”的后台、一个可供演员或道具表演的前台以及观众三部分构成。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以不同的角色呈现自我。然而,由于害怕自己技不如人、丢人现眼,演员往往会运用一些“舞台语言”或“舞台面具”,在舞台上竭力表演,以便让观众认可自己的演技。
在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这个大舞台上,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作为三大主要剧班成员,会形成剧班互动。为了凸显游戏活动的多样性、游戏材料的丰富性,教师作为演员,往往会想尽办法、加班加点,制作各种游戏材料。此外,无论幼儿是否对该游戏有兴趣,为了实现游戏活动的整齐划一,教师往往会事先为幼儿分配好游戏角色,以做好游戏观摩活动的主要准备工作。观摩人员作为观众,在观摩和研讨活动中,即使发现存在问题,指出方式也大多较为含蓄、点到即止。可见,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存在形式化问题,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在竭力维护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形象,未能完全体现角色所应体现的责任。那么,究竟什么是“观摩”?“观摩”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学记》,所谓“相观而善之谓摩”,意为“观看彼此的表现并互相学习”。从本意上讲,幼儿园的游戏观摩活动应是为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而开展的活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将游戏观摩活动看成是一场供观摩人员观看的“表演”,总是希望尽最大可能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却忽视了游戏观摩活动的实质。为此,本文从社会学的拟剧理论出发,对幼儿园的游戏观摩活动进行分析,即从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三大剧班成员之间的互动现状出发,探讨三大剧班成员各自应承担的角色及应有的互动。
一、 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中的三大剧班
“剧班”是指在表演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一组人。〔1〕“它是一群个体的集合,个体通过相互间的密切合作来表现一种特定的情境定义。”〔2〕本文以班级为单位,探讨游戏观摩活动中的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三大剧班成员的角色特征和角色互动情况。
(一)教师
每个班级的教师通常有三位成员,分别是主班老师,配班老师和保育员。他们各自承担的角色任务是不同的,但在游戏观摩活动中,他们的角色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特征。
教师的角色非常灵活,他们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观众或导演。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游戏材料、参与幼儿游戏时,教师与幼儿同为表演者;当教师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时,舞台便交给了幼儿,教师成了倾听者和观察者,也就是观众;当幼儿需要帮助或出现困难时,教师便成了支持者。通常,幼儿园的游戏观摩活动中,教师都是作为导演出现的,从活动前的组织到活动时的指导,再到活动结束的分享讨论,教师都全程参与其中。因此,教师既是导演,也是表演者。教师的角色具有相对应性,游戏场景不同,教师的角色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实现角色的灵活转换。
(二)幼儿
戈夫曼认为,“前台是表演场合,是被观众视线控制的一定区域,表演者必须满足观众的角色期待”。幼儿在游戏观摩活动的舞台上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建筑师、理发师、医生、店员、顾客等。幼儿在不同角色中的不同表现,不仅能得到观众的赞扬和肯定,还可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发展需求,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或行为,如紧张、虚假行为、言行不一致、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等。
(三)观摩人员
游戏观摩活动的观摩人员主要由专家,其他园所的园长、教师以及本园的园长、教师等组成,主要承担“观众”的角色。观众对一台“演出”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教师、幼儿和观摩人员作为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的三大剧班成员,在观摩活动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不同角色,但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互动关系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整个游戏观摩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中的剧班成员互动
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三大剧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他们之间的互动事实上是为维护各自不同的角色而形成的戏剧表现。在互动中,不同的角色会运用各自擅长的表演技巧使别人产生自己希望别人产生的角色印象。其中,教师和观摩人员作为成人剧班成员,在剧班成员互动中具有关键作用,一旦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认识不清,就会造成互动失衡现象,导致“游戏边缘儿童”(幼儿受控制、被忽视、自主性丧失等)的出现。
(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教师和幼儿作为游戏观摩活动的主要剧班成员,为了演好“观摩活动”这场戏,必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这种互动关系渗透在游戏观摩活动前的准备,游戏观摩活动过程中的指导以及游戏观摩活动结束时的分享讨论各个环节。教师应在导演、演员和观众三个角色之间灵活转换,始终将幼儿的游戏主体性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幼儿在游戏观摩活动中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肯定,但在互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剧班为了保证各自的表演,会有很多必须保守的“秘密”,即戈夫曼所说的“信息控制”,例如,绝不能让观众获得任何有关情境破坏性信息。〔3〕因此,任何对“秘密”有威胁的人都是“不协调角色”。例如,在游戏观摩活动中,如果专家在区域活动“娃娃家”做客,询问幼儿一些问题,这时主班教师通常会徘徊在幼儿的周围,幼儿看到教师在他身边,就什么也不敢说了。因为幼儿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使“秘密”泄露,为了确保幼儿保守秘密,教师通常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幼儿面前。因此,对这个表演剧班来说,研究人员或专家,就是“不协调角色”,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窥探到幼儿的秘密。教师也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任何一个无意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表演失败。
戈夫曼认为,当扮演一种已经被定义好的社会角色时,一个特定的前台已经为他设置好了。〔4〕比如在幼儿园游戏中,“娃娃家”就不可能出现过山车或滑滑梯,一旦这类器械出现,教师都会想办法干预,将幼儿引到“正轨”上来。
(二)教师和观摩人员的互动
教师和观摩人员的互动渗透在整个观摩活动过程中,在观摩活动结束时的研讨环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戈夫曼认为,“每个剧班成员都倾向于与其角色保持一致,他们必须抑制后台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以防止各种姿态相互影响而引起崩溃”。〔5〕在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结束后的研讨环节,存在很多为维持各自剧班角色而进行的“角色外沟通”。
首先,在游戏研讨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并表示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但在活动结束、观摩人员离场之后,教师通常又会贬低专家的点评。比如,有老师就会抱怨:“说的好听,你来组织一个活动试试?说不定还没有我组织得好呢!”戈夫曼将其称为“缺席对待”,即指在观众面前,愿意接纳观众的评价,但当观众缺席时,则会贬低或赞扬观众的行为。
其次,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会闲谈一些与游戏观摩活动不相干的话题,或者教师已经事先“演练”好研讨中的谈话内容,以努力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观众。研讨结束后,他们会询问其他教师自己的发言是否恰到好处。除此之外,观摩人员作为观众,有时候也会闲谈一些与研讨内容无关的话题,以缓和气氛,尽量使研讨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除此之外,在成员互动过程中,剧班成员通常会使用神态或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戈夫曼将其称为“剧中共谋”。如在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观摩人员都围在美工区观察一名幼儿制作饮料,主班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幕,配班教师发现后快步走到主班教师身边进行了短暂交流,并很快又分开,当观察者对两位教师刚才的行为甚为不解时,游戏结束了。在分享研讨环节,主班教师首先让今天在美工区游戏的幼儿分享了今天的游戏体验,并详细地分析了该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的这一举动在研讨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并给予了“善于抓住重点,分享到位”的赞扬。但事实上,这些经验并不是该教师自己的,是“剧中同谋”,也就是配班教师传达给她的。
在研讨活动中,专家和其他教师会在对游戏观摩活动作出充分肯定的同时,通常又会指出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但一般不会直接指出,而是采用一些委婉的暗示性的语言间接告诉对方,戈夫曼称其为再合作行为。再合作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剧班成员之间的一种潜在的试探性的沟通。〔6〕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专家发现中班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这一问题,但在研讨中,他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个问题,而是通过提出“区域游戏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体现幼儿的年龄、经验和兴趣的层次性差异”这一问题加以暗示,以便教师能够领悟。
(三)幼儿和观摩人员的互动
幼儿与观摩人员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如幼儿请客人老师做客,或者客人老师发现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时,主动以客人老师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等。在游戏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游戏边缘儿童”。比如,玩世不恭者,即他并不相信自己的表演,也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在一次观摩活动中,一名幼儿画了一朵很漂亮的花,教师看见之后就让她在这幅画上点上不同颜色的点,幼儿不敢反抗,很不情愿地在画面上点满了点。尽管得到了教师的赞扬,但她却失去了继续画画的热情,在画面上点满不同颜色点的行为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幼儿的游戏作品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超过了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当私下询问时,很多幼儿都会表示,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或者是老师让他们这么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幼儿的游戏只是演给观摩人员看的,虽然得到观摩人员的夸赞,但实际上,他们或许并不具备这些能力。
教师、幼儿、观摩人员作为游戏观摩活动的剧班成员,会有不同的角色表现,并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学习、成长。但在维护各自不同的剧班角色形象时,存在很多不协调现象。原因可能在于:(1)教师未能认清游戏观摩活动的真正的价值,仅将游戏观摩活动视作一种表演。(2)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总想在观摩活动中替幼儿包揽一切,不相信幼儿。(3)幼儿园游戏观摩活动形式化、功利化色彩较严重。
三、建议
(一)转变观念,变“形式”为“自然”
观摩活动不是表演,它需要教师带着学习、研究和欣赏的态度去参与,它旨在互相学习和启发,而不是看热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游戏观摩活动的价值。首先,应弱化游戏观摩活动的竞争色彩,调整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减少教师为盲目追求评估质量而损害幼儿的学习。其次,应对游戏观摩活动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变“完美”为“真实”,变“形式”为“自然”,从而缓解不同剧班成员之间“不协调角色”的出现和频繁的角色外沟通。卸下思想负担,以学习与研讨的心态对待游戏观摩活动,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游戏还给孩子,把前台还给孩子
1.相信幼儿,解放自己
游戏观摩活动中,教师通常是作为导演出现的。在活动准备前期,教师通常会安排“剧本”与“演员”,活动过程中会进行指导,活动结束后会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为幼儿准备“剧本”,幼儿的活动主体性常常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幼儿的游戏常常会异化为“表演”,而不是愉快的体验。归根结底,这与教师的儿童观有关。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相信幼儿,解放自己。
2.接住幼儿抛出的问题,灵活转换角色
在游戏观摩活动前,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策划活动方案,教师要善于接住幼儿抛出的问题,〔7〕与幼儿进行充分讨论,以启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观摩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观众,做一个真正的观察者。具体而言,欣赏幼儿的游戏活动,认真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或不足,并积极反思,在研讨活动中大胆分享、积极参与讨论;在游戏分享环节,把记录下来的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但教师的角色具有相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转换角色,始终将幼儿放在主体位置。
(三)平等交流
无论是观摩人员还是教师,都要在不断交流中相互学习。不同剧班成员在交流过程中应敞开心扉,使“观摩”的学习价值真正体现出来,语言要亲和、自然,特别是专家组剧班成员。戈夫曼指出,“当两个剧班成员在日常情境中互动时,地位较高的剧班成员应更具亲和力一些,这样地位较低者可获得一些亲密感”。
参考文献:
〔1〕〔2〕〔3〕〔4〕〔5〕〔6〕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