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清
【摘 要】《海舟过关》是汉剧一代名丑李罗克先生根据古老汉剧传统剧目《九子鞭》重新改编,也是其“丑而不丑”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为汉剧艺术精品和传统保留剧目,系汉剧五丑行专工戏。该剧叙述了明代宦官刘瑾为翦除异己,将正直的天官博彦文一门抄斩。博夫人事先得讯,携一双子女仓惶外逃。危难之际,街头艺人“海舟”挺身而出,他凭着自身的“打莲厢”才艺与机智,骗过刘瑾,斗垮王仁,营救出博夫人。作为汉剧人,作为汉剧“五丑”的传承者,我们须“不走形”地让这出《海舟过关》“活”在舞台上。
【关键词】汉剧;《海舟过关》;五丑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07-02
明代宦官刘瑾权势一时,为剪除异己,将正直的天官博彦文一门抄斩。博夫人事先得讯,携一双子女仓惶外逃。怎奈城门四闭,鹰犬王仁率众满城搜捕。正危难之际,街头艺人海舟挺身而出,与博夫人乔扮兄妹,闯关求生,他凭着自身的“打莲厢”才艺与机智,骗过刘瑾,斗垮王仁,营救出博夫人一行出关——这就是汉剧《海舟过关》所叙述的故事。主要表现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海舟,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以其特有的才艺和机智,勇于救难解危,化险为夷。此为汉剧五丑行专工戏。
“这鞭竿,本是南山竹,内藏许多欢乐许多愁,不唱富贵长久,不唱公伯与王侯,专唱人间不平事,专唱人间天堂地狱。五湖四海任俺走,把尔的臭名传九州……”这是戏一开场,海舟在街头卖艺,被刘瑾的人役驱逐而含愤归家时,手执“九子鞭”且歌且舞的一段唱词。此虽表现该人物愤世嫉俗的情绪和性格,但以节奏流畅的歌舞方式表达出来,却让人倍感亲近,同时还不着痕迹地为紧承其后的“相遇”一段戏和高潮戏“智斗”做了合情合理的铺垫。
丑行扮海舟,在该剧中的表演有四个层次,即:“躲藏”、“闯关”、“智斗”、“过关”。
“躲藏”又分“避”和“藏”两个段落。
前者“避”,即上述之被驱赶回家过程,作人物身份与性格及特定人物的处境、心理状态交代。“藏”,是海舟在门前遭遇到走投无路的博夫人及其子女,由“愤”转化为“义”继而为“勇”,将他们三人藏匿到自己家中。当气势汹汹率兵来搜的王仁问他“可曾见到博氏家小”时,海舟则急中生智,调侃地说:“钵子?我屋里只有一个煮饭的破罐子,哪有什么钵子?”毕竟是生死攸关,此时智勇不免有些虚空,故而宜表现出人物外松内紧的状态,终了还是支走了如狼似虎的王仁这帮爪牙,却给海舟增加了不小的信心。
“闯关”是承接戏。
为了营救博氏家小,海舟想出“一家四口,出关求乞”的主意,欲闯关。在南城关口,他与守城的校卫软磨硬泡,求对方“瞒上不瞒下”,希冀蒙混出关。这一方面强化人物有勇有谋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底层人物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本身所具有的生存能力。与之相形见绌的守城校卫,当然奈何他不得,只好引他去见恶首刘瑾。海舟又闯一关,勇气倍增。
“智斗”是全剧重点。
海舟见刘瑾是这一层戏的头一个段落:海舟“技”谋。
他若义气持勇必然功亏一篑,所以弱者必须采用“智取”的方法。当他发现刘瑾目空一切爱听美言的软肋时,便先用近乎荒唐的“金龙出现”编瞎话,果然正中下怀骗得刘瑾的信任。继而,他开始大胆地用擅长的“九子鞭”技艺耍宝。这段边唱边舞的“打莲厢”,长达20多分钟。它是由民间舞蹈通过艺术加工提炼而来,不仅有民间的“转棒”、“交齐”、“敲肩”、“打地”等技巧,还有传统戏曲的成套丑角身法、技巧及工架。海舟唱历史、说人物、述景致、借古喻今暗讽奸贼刘谨,唱做并重,手舞足蹈酣畅淋漓,造型也十分优美。如唱“湖广有座黄鹤楼”时的“黄鹤展翅”、“徐州有座燕子楼”的“大燕飞翔”,说人物如“锦江楼杜甫”的作诗姿态、“岳阳楼吕洞宾”潇洒的醉态及“狮子楼”武松的豪气、“赵云保驾”的英姿等,前后有十几个不同的造型动作,既身段繁难变化万千,也合情合理有血有肉。身法不仅要大开大合,又要有丑角行的“脆”、“漂”、“轻”。没有扎实的腿功和汉剧丑行的裆劲功,在舞台上就难以较好地完成。这其中,“小蹦子”、“旋蛮子”、“飞脚”、“翻身”及“矮子步”等程式动作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了这段舞蹈之中,既有文丑的风趣与清新自然,又有武丑的干净利索,是一个融技术性、多样性、程式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也是汉剧“五丑”文戏武唱的本工戏。其技艺不仅当场博得刘瑾的欢心,也同样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二段落:狭路相逢:海舟“智”胜。
当海舟一纸出关“路引”终于到手,胜利在望的时候,不料王仁突然出现。场面配合“水底鱼”,气氛骤然紧张,也使这场戏走进高潮顶点。王仁狐疑满面,先问过关原由,又问这“一家四口”“他们是你的什么人?”海舟惶恐之下回答说:“这是我妹子、外甥、外甥女”。可这还是被王仁看出破绽:“为何神色慌张?”他只能支吾搪塞。刘瑾专权,制造恐怖政治,稍不顺意则恼,动辄滥杀无辜,作为下属王仁深知其道,问:“可曾见过千岁?”海舟说见过了,可他还是要“尔等随我再见千岁”。急促的盘问,反倒让海舟冷静了下来,又拿出屡试不衰的痞子功夫:“多见几次,那怕好了。”再次随王仁面见魔头,还是盘问、回答,一来二往,唇枪舌剑,似短兵相接,气氛更加令人窒息。所谓言多必失,王仁一句“千岁酒醉一时糊涂,俺要亲自盘查”,被海舟抓住小辫子,故意装作惊诧地叫嚷:“么唦,千岁糊涂呀?嗯,这个话只有你敢说,我是不敢说的唷。”海舟的急中生智,虽然只是小聪明,也不算高明,但对自恃过高的刘瑾起了作用,挑起了刘瑾对王仁的不满与恼怒。而海舟则趁他们内讧之机,还意外地捞了一锭银子,溜之大吉。
“过关”是故事的结果,一段“凤尾”般的收尾戏。
表现小人物海舟以弱胜强,带领“一家人”顺利走出关卡,扬长而去。
《海舟过关》是汉剧一代名丑李罗克先生根据古老汉剧传统剧目《九子鞭》重新改编,也是其“丑而不丑”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为汉剧艺术精品和传统保留剧目,代代相传。李罗克先生善于刻画出身卑微的“江湖艺人”形象,常以传统汉剧丑角“插科打诨”惹人发笑的表演,赋予人物非比寻常的思想内涵,深得观众喜爱。如《打花鼓》中的卖艺汉,同样也是“江湖艺人”,但与海舟之间却完全不同。这一是汉剧艺术本身有行当优势,前者是“五丑”中的细行“茶衣丑”,后者则归“毛蓝袍”。戏曲的每一个行当便是一个表演系统,因而无论从程式规范到技术手段,都能有一套较为便利的“处理工具”,体现出古老汉剧的艺术魅力。在表现人物的特定情境与特设技巧中,同样为“丑”的海舟这一人物个性形象,又能迅速得到确立。加之原创者为了分散剧中豺狼般人物的注意力,赋予其“油嘴滑舌”、“嬉皮笑脸”的面目,更增强了对鬼魅横行世道的嘲弄和讥讽,也成为该人物力争“过关”的独特武器。
李罗克先生虽已仙逝,然而这出《海舟过关》却经久不衰,为许多剧种、剧团所学习、搬演。先生将之传授给杨莫超、侯宝耀等弟子,杨莫超老师根据我的个人条件,于1986年一手一脚地传给了我。作为汉剧人,作为汉剧“五丑”的传承者,我们须“不走形”地让这出《海舟过关》“活”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