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吉卜林以文学作品呼唤生态文明

2016-09-28 12:00邝增乾
人民论坛 2016年25期

邝增乾

【摘要】《白海豹》描述了人类对海豹等海洋生物残忍捕杀的行径,揭露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通过安排柯蒂克担当生态责任的执行者,吉卜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生态问题的忧虑,同时号召人类共同维护并重建生态和谐。

【关键词】《白海豹》 生态悲剧 生态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白海豹》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的一篇短篇小说,收藏在《丛林故事》(1894)里。小说讲述了白海豹柯蒂克幼年见证了同胞被人类残杀,随后立志要寻找一处适合海豹群生存的“人间天堂”,以保护种群的安全。历经六年,柯蒂克寻遍了大半个太平洋,最后在海牛的引领下,找到了理想居所。故事自始至终,都展示了吉卜林的生态思想。

《白海豹》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

《白海豹》在故事开头就描写了海豹种群的生活习性。成千上万的海豹结群前往诺瓦斯托西纳海滩,用他们原有的方式争夺地盘。他们打架看似不文明,但是种群内部仍然可以和谐相处。海豹们按照一定的秩序生活,就算有争执也是按规定公平竞争,因为他们打架的原因,终归只是在海滩上找个地方喂养自己的后代,以及平安度过那每年不进食的四个月而已。

柯蒂克万里之行搜寻理想居所的起因就是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平的海豹世界多次被人类破坏,其中最残忍的一次就是在柯蒂克的见证下进行的。捕猎的人类用棍棒敲死那些海豹,并把海豹的皮“堆成一堆”。从那些“恶人”驱赶的“好几十万只”海豹的数量,到他们所说的原计划该剥“二百只”海豹的皮,到此刻的“堆成一堆”,可以看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肆意妄为,并无动于衷地残害他们的生命,破坏了生态平衡。

正如吉卜林所描述的一样,这些人类真的很丑陋。猎人首领布特林“皮肤上蒙着一层油腻和煤烟……阿留申岛的居民都不爱干净……”人类“脏”,是因为“不爱干净”,说白了就是个人行为导致的外表肮脏。不过这一点可能还不会对读者、对海洋生物造成多大伤害,而最令人痛恨的是,以布特林为代表的人类大批量残杀海豹的可耻行径。柯蒂克还未满六个月的时候,他妈妈玛特卡就告诫他,让他不要靠近人类的船只。母亲的经验教训是种群内部代代相传的,由此可见,人类对海豹的捕杀行为由来已久,并给海豹种群带来了深远的恐惧。在柯蒂克搜寻理想居所的过程中,他经常看到捕鲸船,“在冒着黑烟,煮着鲸油”。而在有些岛屿上,柯蒂克会发现有很多凌乱的海豹皮毛,这也是人类丑行的结果。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造成了生态悲剧

捕鲸、驱海豹、剥皮、煮鲸油,这些给人类带来短暂利益的行为最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白海豹》中,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让柯蒂克很难在海洋上找到一片乐土。地球满目疮痍,连最难到达的海洋深处也难逃人类的毒手,可见,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让地球、让生态环境难忍的地步。

在《白海豹》中,生态悲剧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类在肆意掠夺地球上其他生命体系的生物时,人性也在不断扭曲。他们用各种工具、武器,在各类生命身上攻击,暴力、血腥也会随之出现。当人类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此等场景时,人性也逐渐低俗、粗暴、麻木、冷血。当人类不遵守生态伦理、冲破道德防线时,人类的“高等动物”身份就会失去,随之而来的,就是麻木、野蛮、贪婪、自私自利。于这一点,读者可以从驱赶海豹时,猎人首领布特林与儿子的对话看出。布特林说,“工人们今天应该剥二百只海豹的皮,不过季节刚开始,他们还都是新手,剥一百只就够了”。他说话淡定、“理性”,且毫不含糊,这就证明了残杀生灵对这位老猎人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把海豹驱赶到目的地以后,布特林还可以更淡定地拿出怀表,等了三十分钟,“好让这群海豹凉快下来”,因为如果海豹体温太热,就会造成剥下来的皮质量不够好。布特林的“理性”可以用“麻木”来形容,他不认为自己做的是坏事,更不会因破坏生态而萌发丝毫内疚和歉意。

《白海豹》中呼吁生态责任,生态责任者的使命是保护生态环境

在向读者展示生态被破坏的惨景和引发的生态悲剧之后,吉卜林在《白海豹》中呼吁生态责任。根据生态学家的观点,人类在人类中心论的驱使下,为了各自的好处,无视生态利益,肆意掠夺大自然,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灾难,随之肯定会自食其果。所以,为了长远发展,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人类应该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履行各自的生态责任、保护环境。是谁造成的后果,谁就该担当责任。没有人希望自己变得“不是人”,人类很愿意待在文明的行列,继续做“高等动物”。而对过去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恶果,人类应该马上停止并想方设法进行生态重建,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生活、生产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延续。

在《白海豹》中,吉卜林让柯蒂克承担了生态责任。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生态责任者的使命是保护生态环境,即把人类抽离生态系统后,对其他生命体系的一种重建。而《白海豹》采用的是自然视角,所以吉卜林给予柯蒂克的生态责任是保护自己、保护种族、保护更多的海洋生物,从而保护大自然。选中白海豹柯蒂克,吉卜林提到了三次“唯一”。第一次是看到猎人驱赶大量海豹以备屠杀的过程中,别的海豹“不闻不问,只管照样玩下去。柯蒂克是唯一提出问题的海豹”。第二次、第三次是在柯蒂克历尽千辛万苦却一无所获时,他得到了“奄奄一息”的老海豹的鼓舞,同时他也意识到,“我是自古以来海滩上诞生的唯一的白海豹,而且我是在黑的和白的海豹里唯一想要出去寻找新海岛的海豹”。“唯一”一词强调了柯蒂克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独特颜色的白海豹所托付的重任。

柯蒂克最终完满地完成了生态责任。首先,看到同族被害,白海豹柯蒂克显示了同情之心,同时很快萌发了一种保护种群同类的责任,并很乐意为自己的同胞去寻找安身之所。他找到了海狮、海象、信天翁,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他独自出发,从太平洋北部到南部海域,一路危机重重,还差点被晒鲨、斑点鲨、扇贝等伤害。他还到了赤道附近一个干燥炎热的地方,自己还差点儿被晒焦了。他最终游出了太平洋,到了那算不出距离的众多小岛,最后追随海牛终于找到了理想之所。从搜寻的面积和经历的险境,读者不难想象柯蒂克为了完成生态责任所付出的艰辛。其次,柯蒂克还成功领导了庞大的海豹队伍来到了他的“人间天堂”。柯蒂克为种群寻找安全之地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同胞的认可,连他的父母也没有支持他。母亲只想让他按时结婚,从而过上平凡的日子。柯蒂克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了搜寻工作,但是找到理想之地还不算完成生态使命。所以,柯蒂克就努力说服同胞,让他们一起移身前往安全之岛。基于海豹内部的规则,他通过打架的方式,降服了同胞,甚至连具有家长威严的父亲最后也不得不服气了。海豹群被说服了,他们都愿意追随柯蒂克,而柯蒂克也因此成为新一代领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 2004年第2期。

②[英]吉卜林,文美惠、任吉生译:《丛林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③王诺:《<鱼王>与征服自然观批判》,《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7月7日。

责编/潘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