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彬,吴阳开,范文胜
(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清远 511517)
周期性中药保健对猪“蓝耳病”的控制
黄永彬,吴阳开,范文胜
(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清远51151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而2006年起开始流行的蓝耳变异株引起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增加了蓝耳病防控的不确定性。
蓝耳病在猪场的长期存在,有其自身的流行特点:①PRRSV及其分离株的基因易于改变。②猪感染PRRSV后,能在敏感细胞内复制几个月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即慢性的持续感染。③弱毒蓝耳苗的不规范使用,引发新的流行。这在生产中表现为:阴性场免疫蓝耳弱毒苗后,生产反而变得不稳定;蓝耳阳性场,免疫弱毒蓝耳苗后,有利于疫情的控制,但3~4个月后,又会发生零星的病例,绵延不绝,影响生产成绩。
生产实践中,对蓝耳的防控,除免疫(灭活苗、弱毒苗、自家苗)外,有人尝试过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抗病毒的干扰素、中药,但效果差强人意,症状虽有一时的减轻,但不久疫情又卷土重来。
有鉴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出一套组合式的防控方案,用于蓝耳病的防控。此方案有三个关键点:①控制易感猪群与阳性猪群的接触。②全场定期的抗病毒中药保健。③加强对公猪的检测,切断通过精液途径的传播。运用这套防治方案,笔者在一些养殖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分享如下:
某场,生产母猪950头左右,分2条生产线,其中一栋怀孕舍出现母猪发烧(40~41℃)、减料的情况,当时采取了一些对症治疗的措施,2天后陆续出现流产,主要集中在怀孕后期,比例达5%,同期死胎、弱仔的比例有所增加,达2.5头/窝。送检母猪血样与流产胎儿样本,PRRSV检出的比例:母猪40.2%,胎儿100%,判断为蓝耳病感染。经询问,该场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也很重视蓝耳疫苗的免疫,为保险起见,会经常轮换不同厂家的蓝耳弱毒苗。根据临床表现、检测结果分析,笔者判断该场处于蓝耳活跃期,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方案,才能控制蓝耳的暴发,从而提高生产成绩。
2.1暂停蓝耳苗的免疫
鉴于猪群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疫苗免疫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会加剧猪群的不稳定。
2.2控制易感猪群的混群
该场后备舍还存栏后备母猪110头左右,采取加强驯化的措施,挑选PRRSV检测阳性,但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断奶母猪,每次10头,与后备母猪混养驯化,直至发情配种。
2.3加强淘汰
强化对公猪的检测,发现阳性马上淘汰。对临床症状明显的母猪也坚决淘汰处理。
2.4定期全群中药保健
由于直接使用中草药工作量大,投喂也不方便。笔者采用抗病毒中药提取物,辅以抗应激、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的电解质平衡剂2 000 g,精制多维1 000 g,拌入饲料1 000 kg,1月中连喂10 d。视情况第2个月药物的用量略减。方案中,中药提取物可以起到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体的防御系统,逐步清除病毒的作用。
2.5强化哺乳仔猪、保育仔猪的管理
猪场以前采取的是21 d断奶的生产模式,考虑到仔猪暴露在蓝耳阳性的环境中,为尽量延续母源抗体的保护,采取推迟1 w断奶,即28 d断奶,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同时,对保育仔猪加大保健的力度,每个月都依方案保健14 d,采取保健1w后,间隔1 w,再保健1 w。
按方案完成3次保健后(即3个月后),随机采母猪血样50份,PCR检测PRRSV,阳性率为6%。按方案完成5次保健后(即5个月后),再随机抽取母猪血样50份,检测结果PRRSV阴性,这表明,虽然PRRSV仍有可能存活于体细胞中,但已没有了病毒血症的现象。
3.2母猪繁殖成绩的改善,见表
表 5次保健后,一线产房前后对比
从检测结果、生产成绩的改善来看,方案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该方案最薄弱的环节是哺乳后期及保育阶段仔猪,因为仔猪没有免疫疫苗,抗体水平又参差不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死猪、残猪增多。通过加强对这一阶段仔猪的护理,避免了损失。同时,饲养员还反映,几次保健后,仔猪虽然没免疫疫苗,但感觉比以前还好养。
该方案的特点是:相对封群与保健排毒相结合,排除疫苗的干扰,缩短了生产恢复正常的时间。另外,猪场转为阴性场后,要不要免疫蓝耳苗又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如果周边疾病压力不大,在持续保健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蓝耳苗。
S858.28文献标识码:B
1004-5090(2016)08-0042-02
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