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
“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钢铁产量大省河北、江苏、山东粗钢产量比上一年同期分别增产了0.3%、2.19%、5.47%,这表明3个钢铁大省去产能陷入“越减越多”怪圈。
导致这一尴尬现状,关键在于利益作怪。1-5月份,包括钢铁在内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达到558.6亿元,同比增长74.8%。尤其3月下旬钢材利润一度达到每吨千元水平,这刺激了大批去年停产的企业恢复生产。以河北唐山为例,6月27日钢坯价格每吨1940元,比上一日增加60元。上述价格确保一些企业每吨钢坯有200元的利润,换句话说,按这个价格,一个年产500万吨的钢厂,一年利润可高达10亿元,仍是“印钞机”。
作为企业,生产围绕市场转,以需要为导向,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问题是,在国家钢铁生产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市场价格短期回升就让大量企业将去产能“政治任务”丢到了九霄云外,并将产能过剩带来的严重经济问题抛置脑后,则多少有点令人不安了。
来看一个对比。当前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两个行业,一是钢铁,一是煤炭。今年1-5月全国粗钢产量为3.299亿吨,同比下降1.4%;同期原煤产量为13.44亿吨,同比下降8.4%,钢铁去产能效果未达到进度,比原煤去产能速度要慢得多。
钢铁企业这种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制止,则会影响到整个钢铁去产能任务完成。如“十三五”钢铁产能要去掉1到1.5亿吨,今年要去掉的钢铁产能是4500万吨, 2016年粗钢产量需要比2015年下降5.6%。看来,目前这种局势给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增加了很多变数。
早在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当前钢铁、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并不是单纯的“产业周期”问题,必须增强紧迫感,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以“硬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导致目前钢铁去产能大省“越减越多”,除了钢铁价格市场回暖吊高了钢铁企业生产胃口,使钢铁企业丧失自持力之外,也与地方政府暗地怂恿乃至支持不无关系。一句话,地方政府在钢铁去产能上的短视利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这种短视利益表现为,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忧钢铁企业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在就业安置、社会保障、财税收入等方面会给当地带来负面效果,尤其会对GDP带来冲击,影响政绩,因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对钢铁企业实施亏损补贴、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默许、纵容企业扩大钢铁产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挽救垂死的钢铁企业,又缺乏足够财力和精力,暗地支持钢铁企业继续恢复生产,不仅给了钢铁企业一条出路,也可给自身减轻负担,这就造成了部分亏损钢企始终处于僵而不死的尴尬境地。受这两种潜意识影响,钢铁去产能大省钢铁产量“越减越多”就不足为怪了。
毋容置疑,钢铁生产企业这种不顾后果的恢复和扩大生产行为,会带来严重经济危害。首先,会延缓国家钢铁去产能总体规划实施,最终有可能是钢铁去产能陷入无所适从境地。其次,市场一有需要,钢铁企业就拼命生产追求那点危险的“利润”,无异于火中取栗,其结果必然使整个钢铁企业陷入更大困境之中。再次,钢铁大省“边减边增”的现象,起到了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使其它钢铁小产量省份群起效仿,打乱整个钢铁去产能步伐。最后,钢铁产能大省缺乏大局意识,见利忘危的行为,会保护更多落后钢铁产能,加剧钢铁产能过剩;同时,也使钢铁僵尸企业难以被清除市场。而僵尸企业没有及时实现市场出清,在这样的情况下,刺激需求、扩大投资解决不了问题,长期下去会把行业当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去产能,使产能和需求大体平衡,止住价格下跌的趋势,让优质企业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显然,目前钢铁去产能到了彻底摒弃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短视利益的关键时刻了,不容有丝毫迟疑,正如总理所强调的“必须增强紧迫感,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以‘硬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一是地方政府应狠下决心,加大中央政府钢铁去产能任务落实的督导力度,制定详细分期压缩任务,经常深入钢铁企业进行检查,将去产能任务落到实处;对钢铁企业无视去产能任务,我行我素的,坚决给予行政的、经济的处罚,确保钢铁去产能任务完成。同时,除在职工安置、企业债务、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稳妥处理外,要斩断给予钢铁企业的一切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尤其革除地方保护主义及政绩意识,扫清钢铁去产能道路上的一切行政思想障碍。
二是钢铁企业要下狠心,加深对钢铁去产能大局认识,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运行规律,不要抱侥幸心理,统筹企业内部去产能规划,对该关停的生产线坚决关停,避免因小失大导致整个钢铁去产能陷入僵局。此外,主动配合中央及地方政府钢铁去产能有关政策要求,树立钢铁行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消除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使整个钢铁行业资源通过去产能和兼并重组,实现全行业生态化,为中国钢铁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