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挤兑事件的成因和预防路径

2016-09-27 05:37谢宝
决策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商行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谢宝

[收稿日期] 2016-05-19

[作者简介] 谢 宝(1967-),

男,江苏宿迁人,江苏沭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

[摘 要] 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发生了一些挤兑事件。挤兑事件对农村金融机构影响较大。为从根本上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金融客户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运作透明化程度;积极主动服务客户,密切主客感情以增进信任; 对各种经营风险,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关键词] 农村金融;挤兑事件;农商行;金融风险;金融宣传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139-03

一、农村金融机构挤兑事件分析

一个时期以来,全国部分银行发生过或正发生着挤兑事件。银行的挤兑危机,也称挤提,指大量的存款人由于对银行丧失了信心而提前到银行集中提取存款,最终造成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以及清偿能力出现问题的一种现象[1]。这种现象在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发生,且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金融实体中具体的某些银行或储蓄所工作不到位所致,并非国家或省县财政出现问题所致。譬如影响较大的江苏某地农村商业银行(下简称农商行)的挤兑事件,因该农商行更名以及未能使客户及时取到货款而引发要倒闭的谣言,造成当地民众的恐慌,进而遭遇近千名群众挤兑现金,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取款。当然,同大多数的挤兑事件一样,经过政府、人民银行和该农商行自身的努力,这一事件终被平息。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挤兑事件,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均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的金融生态体系脆弱,“跑路”的担保公司较多,因而易引发群众猜疑;二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不守诚信,其过多失信行为会透支民众信用,导致信用失衡;三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舆情管理不足,未能及时搜集到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并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四是虽然运用政府存款保险可以最优化地解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1],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尚未推行,无法以此保障储户利益,因而挤兑事件难以避免。

二、农村金融机构挤兑事件发生的根源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是广大农民,与城市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客户群体相比,他们的金融相关知识极其匮乏;信息获取渠道相当狭窄,且获取信息时间滞后;口口相传的所谓经验很容易在他们心中生根,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群体言论的影响。就笔者看来,一般挤兑事件的发生有4个共同之处:一是多发生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二是均发生在小银行,如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归入农商行,下简称农信社)。三是全国性的四大国有银行没有此类事件发生。因为四大国有银行凭借其历史长、网点多而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而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在客户心中尚未树立起类似四大国有银行的品牌,它们仅仅被看作是本地的银行。四是尽管近年来金融知识下乡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活动还不够深入,许多农村民众对于金融机构之相关知识的了解仍是空白。

其次,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使农村金融机构在提升民众了解自身方面缺少市场化思维。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尤其在金融领域,新成立的民营银行才刚刚起步,民众的金融服务需求未能获得很好满足,可选择余地很小。何况在农村,金融机构主体为农信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而对于农村民众来说,可能唯一的选择就只有农信社。

再次,现有的银行,除了新批准成立的民营银行外,其他银行都是从相关官办机构脱胎而来。且地方性的农商行基本上是事业单位,尽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不断强调去行政化,但其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企业化”,造成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因而,在大多农村民众心中,农村金融机构是官办机构,只能“传统”地看它们并依赖它们。

最后,一些不透明的运作习惯让客户不了解现在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公共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及各级政府逐步推行政务公开,但要所有公共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都做到透明、公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由于信息不对称,广大客户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及股权结构;不了解各地的农商行是什么关系;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为什么不能像四大国有银行一样,对于客户的权益具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等等。这些疑问太多了,因而一旦谣言风起,便一发不可收拾。

三、农村金融机构挤兑事件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认识到,在市场化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国家也有银行挤兑事件发生,而且也是由于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信用、声誉产生怀疑所致,何况发生挤兑事件的外国金融机构确实也出现了经营困难,如次贷危机时期一些欧美银行发生的挤兑事件等等。但值得借鉴的是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及时、妥善地解决了这类事件,有效地避免了危机扩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一并归入其中)如何避免、应对挤兑事件的发生,窃以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金融客户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民众缺乏金融知识必然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因为客户和金融机构共处于一个生态体系中,所以有意识地传授客户金融知识,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有鉴于此,农村金融机构之性质、股权结构以及它们在全国类似机构中的地位、风险控制的方式等等,都是应当向农村金融客户普及的知识。具体如农商行作为地方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单位,虽然其实力和形象无法与全国性的四大国有银行相提并论,但如果特别将其置于全省农商行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和相互协作等方面进行普及宣传,把握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强调的重点,那么农村民众会对农村金融机构及金融相关知识了解得更多,他们便会更有信心,亦会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最忠实的客户。

二是提高运作透明化程度,建议除了商业秘密,农村金融机构应将可以公开的操作流程、相关内容尽可能让其客户知晓。透明化的运作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及时跟进自身业务,诸如设立新的网点、开设新的业务、不断更新网页内容和拓展业务等等。通过透明化的运作,达到让客户自我消除误解的目的,如此,所有谣言便会不攻自破。在此处必须提及的是,目前市场上一些P2P信贷①平台对于投资者的宣传方式和力度值得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借鉴。譬如它们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类似银行的储蓄),宣传股权投资的方式和避免风险的方式,同时介绍企业高管的具体“内幕”等等,以达到展示实力、坚定投资者信念并消除疑虑的目的。这些都值得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学习。

三是积极主动服务客户,密切主客感情以增进信任。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往同农户和小微企业联系一直很紧密,例如被农户和小微企业称之为具有“挎包精神”的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积极主动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为农村民众提供上门服务,这一做法有口皆碑。新形势下“挎包精神”更需发扬,不但应坚持做到认真服务客户,而且应努力了解客户的喜怒哀乐,以实际行动提升客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达到双利互赢目的。

四是对各种经营风险,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紧急应对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3]。有鉴于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挤兑事件,采取预防性战略战术,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田 浩.基于博弈论的银行挤兑行为分析[J].商,2015,(02).

[2]常 巍,任少华.戴蒙德—迪布维格银行挤兑模型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01).

[3]程 实.对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再认识[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29.

[责任编辑:肖偲偲]

猜你喜欢
农商行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新疆区域农商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农商行社会责任履行实现途径分析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