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9-27 08:30赵可惠赖先荣降拥四郎
关键词:家传藏医学师承

赵可惠 王 静 赖先荣 降拥四郎 张 丹 德 洛 张 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赵可惠 王 静 赖先荣 降拥四郎 张 丹 德 洛 张 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随着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的复合型藏医学人才成为了优先选择,社会对藏医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目的,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藏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普遍是在效仿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没有充分发挥藏医药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缺乏更多的藏医学特色,因此,将“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融入目前以“师承-院校”为主的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迫切的需求;进而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学科基础、师资团队、教学经验等背景优势,讨论新模式实施的内容;提出将“师承-院校-家传-寺庙”新模式推广到高校藏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以达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藏医药本科人才。

藏医学;家传教育;寺庙教育;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藏医学有着完整而独特的理论系统和丰富的诊疗方法。藏医学人才培养与藏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国家卫生及教育政策的需求,首先要立足于藏医学的学科特点和藏族文化传统,其次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由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提出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新模式的大胆探索,首次将“师承”“家传”“寺庙”三种藏医传统教育方法融入高等院校藏医本科人才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以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一、藏医学传统教育模式现状

在藏医药发展的萌芽期,藏医学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公元7世纪到17世纪中叶,藏医学的教育方式以“师徒、父子相传”为主,至今仍在民间延续;以寺庙为中心的藏医学教育最早出现于佛教传入藏地之后的8世纪,在公元17世纪最兴盛,其教育机构包括“曼巴扎仓”医学经院和“门孜康”医学星算院[1]。至今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几乎每个寺院都设有曼巴扎仓以培养藏医学人才,课程设置有背诵《药王经》、研修《四部医典》、《月王药诊》、《晶珠本草》等,且僧人们还要参加教学实践、采集标本、配制药剂等实践活动[2]。早期的藏医学教学机构也是由僧人在寺庙中创建,比较以寺庙为依托的著名藏医学教学机构如表1。

另外,青海的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甘肃的卓尼本巴沟贡巴寺、碌曲郎木寺等,以及蒙古和辽宁的一些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寺中也曾设有“曼巴扎仓”。

高等院校成为藏医学人才培养新载体后,在教授传统藏医学知识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医学知识,为藏医学的现代化和藏医人才培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高等院校,院校教育模式已经成熟,至今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现代藏医学专业人才[4-6]。

二、藏医学本科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藏医学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藏医学的医德医风、思维方法、临床实践、传统文化的储备等。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已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师承教育方法,在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7-9]。与藏传寺庙中的集中教学相比,正规高等院校的藏医学本科教育既要保证教学规模,更要兼顾传统藏文化和藏医学特色不流失。

表1 历史著名藏传佛教寺院的藏医办学机构[1]

表2 高等院校藏医药本科教学综合情况对比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是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生态、生物、文化和传统医药多样性的区域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此优势条件下,创建了首家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该学院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多学科背景下,与国内其他拥有藏医专业的高校相比,在藏医学人才培养、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如表2)。

1.“家传教育”的引入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家传教育”最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通过学校自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相结合,选拔具有一定中医背景的高中毕业生进入教改实验班学习,充分利用中医名家家庭教育资源[10-13]。而全国各高校藏医药专业目前还没有提出“家传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拥有阿嘎·旦科、降拥四郎、华尔江等校内外藏医药学专家资源,并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和北京藏医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这些丰富的藏医人才资源为开展师承教育,特别是“家传教育”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2.特色“寺庙教育”的必行性

在藏医药学的发展史上,活跃着众多佛教界人士,他们积极参与到藏医药学临床实践中[14]。在古代西藏地区,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政治机构,同时也是教育机构[8]。传统寺庙教育以培养智慧和德行为目的,重视师承,注重专精、实践、记忆和论辩能力,以及其规范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严格公平的考试及教学评价方式,独特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求学原则等等,都是现代教育值得借鉴的[15]。藏传佛教寺庙中的“格西”是相当于主任医师或者研究生,堪布即是教授即寺院的老师。格西课程包含了宗教、医学、天文历算、历史、文学、藏文语法、工巧明等十门学科,寺庙中的堪布和格西都是集德、智、才为一身的全科人才。近代多数杰出藏医学家多出自寺庙,如曾在西藏措如寺修行的措如·才郎、曾在青海拉卜楞寺修行的阿嘎·旦科,和曾在四川德格县八邦寺修习的著名南派藏医大家司徒·却吉迥列等。

藏传佛教对藏医的影响非常深刻,从藏医起源即有反映,在《四部医典》中有充分体现,其影响涉及病因病理、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且深入藏医“医理”和“医德”,更具特色的是,藏医认为从医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修得正果[16]。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实践

开展藏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要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互动、开放的教学体系,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出结合“师承”“家传”“寺庙”的,适合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教育新模式。

1.改革师承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的教师分为“经典导师组”“临床导师组”和“校外导师组”。首先组织学生围绕《四部医典》等藏医经典著作进行背诵竞赛和知识竞赛,由“经典导师组”的老师进行指导和评选;其次,安排学生进入西藏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阿坝州藏医院等合作单位,师承藏医专家或民间名医,继承其临床辩证思维,加强藏医临床基本功训练。

2.引入家传教育

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与学校学生处的协商,根据家族藏医药学背景进行学生的定向选拔,组建藏医学实验班学习以实现家传教育。在具体选拔标准中,学生必须有家人或者亲戚为藏医师、堪布或者活佛,才可进入藏医实验班。该班要增加藏族文、史、哲学知识及藏医经典著作等内容的教授,并增加学生课内外的临床实践。

3.增加寺庙教育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曾邀请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来校演讲,内容是“当代藏医药学者的历史使命”,对学生们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藏医药教学中起到特别重要的启发作用。关于开展寺庙教育,学院在保证办学方针和政治指导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定期请“校外导师组”专家来校讲座,如寺庙(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堪布讲授《藏传佛教基础》、藏医药文化及《四部医典》等医学经典著作,同时邀请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讲授古代藏传哲学思想和藏医学历史。

综上所述,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全国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要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

四、小结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伴随着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存在,同时又是促成教育不断前行的重要元素。藏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目的,一是要完善教学模式的不足,突出教学创新,形成藏医学本科教学的优势及特色;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集扎实的藏医药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医德医风于一身的藏医高素质人才;三要更好地持续地继承、发展、推广与应用藏医学文化。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变了民族医学照搬中医教学方式而忽略自身教学特色的旧思维,有利于发现藏族传统文化与藏医学的结合点,将家传教育与寺庙教育正式纳入正规教学流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藏医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教学新方法,培养出更多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1] 陈华.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110.

[2] 史华,等.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民间医药,2014(5):42-47.

[3] 子巴,等.藏医药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6):73-77.

[4] 完玛央金.也谈藏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95.

[5] 杨乐,等.藏医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89-91.

[6] 黄晓芹,等.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1):27-30.

[7] 多杰仁青.论藏医学的继承与超越──面对21世纪藏医学发展的思考[J].西藏研究,1997(4):90-95.

[8] 更藏加,等.关于青海大学藏医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6):67-69.

[9] 赖先荣,等.本科藏医学专业“一中心、四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74-77.

[10] 翟双庆,等.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11] 高思华,等.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1):1-4.

[12] 高思华,等.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6):1-4.

[13] 高思华,等.适应新医改需求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2013,30(1):1-3.

[14] 史华,等.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4(5):42-47.

[15] 华热·才华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79-84.

[16] 程雅群.论佛教对中藏医的不同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5):92-95.

Exploration for a Featur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Bachelor Edu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Which Combing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eachers,the Older Generations of Families and Temples

Zhao Kehui, Wang Jing, Lai Xianrong, Jiangyong Silang, Zhang Dan, De Luo, Zhang Y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1137,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al and medical cause, all-powerful personnel of Tibetan Medicine with culture, theory and clinical related to Tibetan medicine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choice,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the put forward to the Tibetan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by society.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which suitabl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medicine in Sichuan Province , it analyzes the colleges domestic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Tibetan medicine first , which generally is to follow Chinese professional in colleges ,but not fully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Tibetan medicine culture 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medicine, therefore, it is in urgent to fusio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temple education” of the “apprentice-college education” as the Tibetan medical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mode;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 background ,such as subject foundation, the teachers team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Last, the new model , “Apprentice - College - Family - Temple” , is expected to extension to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rofessional of Tibetan medicine.

Tibetan Medicine ; Family education ; Temple education ; Apprentice education ; The new model of talents training

2016-01-05)

赵可惠(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张艺。

项目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NO.JGZD201418);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结合的藏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0031060087);四川省教育厅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中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NO.11TD004)。

猜你喜欢
家传藏医学师承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咏书
创意蚊帐修复术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藏医学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浅述藏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
藏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及其问卷调查
探讨藏医学与因明学之间的关联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