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俊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工作部署,笔者于2016年5月先后3次带队到南宁市高级技工学校及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口帮扶的南宁市马山县10个贫困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推贫困户精准脱贫调研,以“解剖麻雀”方式再次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村、贫困户在脱贫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提出脱贫解困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目的及调研内容、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步伐,自治区制定了结对帮扶贫困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培训方案,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除了“两后生”外,在农村贫困户中还有哪些人有培训意愿,有哪些途径能够推进精准脱贫,带着这些问题并以此为目的,我们开展了此次专项调研工作。
(二)调研内容
贫困村基本情况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及存在问题;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展职业培训动员报名工作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农村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
一是召开座谈会。分别组织马山县林圩镇和古零镇领导、扶贫、社保中心相关同志、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座谈,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二是走访调研。选取林圩镇新华村、合理村、伏兴村和古零镇里民村、羊山村、安善村等6个贫困村为调研点,每个村选取2-3个屯,每个村屯走访5-10户,深入了解贫困户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基本情况,广泛听取意见。
二、调研镇、村基本情况
(一)林圩镇基本情况
林圩镇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2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万人,是马山县人口最多、行政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2015年,林圩镇精准识别入户评估10878户53646人,识别贫困户3312户14942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人数7676人,占全镇贫困户人口的51.37%。全镇贫困发生率15.25%,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合理村,达到36.28%,最低是高德村,为12.42%(见表1)。
林圩镇人均土地、山林面积约0.4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以从事装饰装修工作为主。从整体情况看,凡家中有外出务工的,基本上不是贫困户。从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看,林圩镇贫困户中因病因学致贫是最主要的原因。全镇3312户中,有832户因病致贫,占比25.12%;因学致贫843户,占比25.45%。在帮扶需求方面,需要教育资助的达到759户,其次是低保扶持的695户(见表2)。
表1 林圩镇贫困村基本情况(单位:人、户)
[单位 户数 人数 劳动力数 贫困户 贫困
人口 贫困户
劳动力数 贫困发生率
(%) 脱贫摘帽时间 林圩镇 10878 53646 — 3312 14942 7676 15.25 2017 东庄村 805 3703 1841 201 832 454 21.79 2017 九平村 812 3671 1525 229 1007 536 27.35 2019 伏兴村 739 3427 1730 197 885 493 26 2018 合理村 1225 6213 2813 481 2218 1201 36.28 2019 新华村 825 4372 2509 179 926 526 21.18 2018 片圩村 1457 6985 2904 187 879 455 12.58 2017 高德村 1572 8653 3963 217 1075 532 12.42 2016 ]
表2 林圩镇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情况(单位:户)
[单位 主要致贫原因 帮扶需求 因病 因学 缺技术 缺劳力 缺资金 扶持
生产 转移
就业 教育
资助 低保
扶持 医疗
救助 林圩镇 832 843 347 455 505 554 522 759 695 397 东庄村 40 41 12 31 54 51 34 39 69 4 九平村 41 24 77 29 42 40 103 14 41 16 伏兴村 44 41 17 69 4 33 34 42 30 38 合理村 95 138 34 66 108 106 39 118 56 47 新华村 36 53 48 17 12 17 38 40 21 42 片圩村 41 36 8 40 39 23 17 35 57 27 高德村 33 46 43 41 43 17 76 58 39 27 ]
(二)古零镇里民村基本情况
古零镇里民村位于古零镇东部,大明山脚下,与上林县西燕镇、镇圩瑶族乡接壤,是马山县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来马高速古零出入口就位于里民村新里屯。全村辖12个自然屯893户3837人,根据国家2015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57户,贫困人口980人,贫困人口发生率26.2%,是古零镇目前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195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就业信息闭塞、农民观念落后、文化层次低等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目前,里民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主要以从事建筑装修工为主。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的关键环节。该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一,其中,缺技术致贫61户,缺资金致贫54户,因学致贫47户,因病致贫37户,缺劳动力致贫 32户,因残致贫26户。帮扶需求方面,需要转移就业77户,扶持生产59户,医疗救助57户,教育资助41户,低保扶持23户。里民村的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致贫,主要帮扶需求从数据可以看出是提高职业技能后的转移就业。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水平低较,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贫困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据统计,2015年,里民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8.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4%。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7.9%,小学文化程度占45.2%,初中文化程度占35.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7.4%,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0%。从此次重点调查的6个村看,这组数据比大同小异。贫困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转移就业的层次受限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例如,里民村个别妇女想要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当月嫂,但由于月嫂要求文化程度至少为初中,而该村多数妇女是小学文化,导致这部分妇女的期望落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被挫伤。
(二)有培训意愿,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多
在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大部分劳动力有能力出去的都已经外出务工了。仍留在村里的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老人需要照顾和家中有孩子就读小学、中学的妇女。这一类劳动力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因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抚养上学,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较长时间的培训。二是身有疾病或残疾但尚有部分劳动力的人员,这类劳动力虽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接受裁剪缝纫等劳动强度较低且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的培训。三是部分因外出务工不顺利短暂返乡人员及部分孩子即将中学毕业、可以外出务工人员。这类人员有培训愿望,但由于受培训类别的限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比如有些农民想学电脑维修或美容整形,但就业培训部门尚未开设这些培训科目。
(三)多数受访对象对职业培训效果信心不足
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环境和劳动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劳动者往往很难得到充分的就业渠道,一般都是通过“老乡”或熟识的朋友相互介绍方式获得就业机会。多数受访的农民认为,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或者职业技能培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培训结束之后,大多数并不为受训农民配置相对应的招聘机会或者可带来实际收入的工作,这就导致农民对职业培训效果信心不足,认为参不参加培训区别不大,还得自己找工作。甚至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根本是在浪费个人的时间,政府组织发动参加培训应该补贴误工费。
(四)培训 “单打一”,没有形成合力
参与培训工作的各部门不能有效配合,尽管各级都建立了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但作为培训发动、引导、管理的直接承担者,基层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求提供包括信息服务、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在内的各种服务体系,难以完全满足。参加培训人员、用人单位对劳动力培训认识不同,目前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职业培训呈现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局面,进展很不平衡,亟须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四、意见建议
据统计,马山县林圩、古零两镇有务工培训意愿的人员有4103人,共报培训工种12个,1507人。为加快精准脱贫的步伐,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助推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
农民工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开拓了农村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促进转移就业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上确保做到真正到位,把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广泛宣传,按照“订单”组织生源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政府买单、免费培训、指导就业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参加培训。要广泛宣传通过培训就业脱贫的优秀农民工的典型事迹,激发和调动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要广泛宣传输出劳务用工需求信息,拿着“订单”宣传学习各专业的发展前景,由农民自主选择,自觉参加培训。因地制宜,增加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工种,在《职业大典》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提供便利。
(三)加强培训资源整合,多方协作
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单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须整合扶贫、农业、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充分调动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保增收,提升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快精准脱贫的步伐。
(四)做好市场调研,实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
根据市场需求,研究确定合适的培训实训模式,采取先培训、后实训、再就业一体化培训新模式。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走“教育同市场接轨,培训同市场挂钩”的新路子。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符合国家培训科目要求,更要适应农民转移就业的现实需要,多实践操作,适当辅导理论学习,确保受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
(五)尽可能为农民就近参加职业培训提供便利
有些贫困户虽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远离家乡参加长时间的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科学配备培训师资,设置培训场地,尽可能地为农民就近参加职业培训提供便利,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将农村种植养殖业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设置一些培训时间相对较短的工种,比如开展3-4天的糕点培训等等。
(六)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推荐
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了解受训对象就业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性收入情况、创业情况等,建立培训长期联系制度,建立健全个人档案,建立农民人才信息库。同时,对取得培训合格证的培训对象,在马山县、南宁市、自治区及区外等地推荐就业,统一安排劳务输出,统一跟踪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有关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推荐申请创业贷款等服务。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