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以修身”对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2016-09-26 18:39许珊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传统

许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俗话说: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是否培养出道德品行良善、才学知识拔萃的人已然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学生工作战线上的辅导员来说,要以“三严三实”为镜,切实找出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看清影响高校德育教育的“绊脚石”,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只有将道德品行修炼秉正,才足以谋事、成事。教育对象是活生生、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应该为教育对象服务,根据教育过程适当修改调整,如若一层不变,单以课堂教学量化的成绩为重,忽视了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道德、信念、品行等内在因素教育,那么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根本特征就无从体现。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存在的困境,有客观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也存在高校教育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受教育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作为政策落实和执行的关键环节,要把好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关,做好教育战线的排头兵,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其位,谋其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之中,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1 理想信念教育是基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严以修身的基础。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面对的思想意识形态斗争更为复杂和激烈。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敌对势力借此机会利用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对中国进行渗透,企图动摇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袭,官僚腐败滋生、司法公信力下降、社会诚信缺失等现象影响了人民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化定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引导学生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选择。

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的,但在理想信念方面仍存在问题,比如说:一是政治观念不强,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许多同学在對党了解不多,没有端正入党动机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之后也没有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甚至盲目听信网络上抹黑党和政府的不实谣言,政治信仰不坚定。二是责任感不强,心理承受力差。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了过多的宠爱和保护,养成自我、任性的脾气,责任感不强,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去解决问题。三是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目标,随波逐流,浪费了大好的光阴。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分享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素质拓展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 传统文化教育是灵魂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严以修身的灵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今天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全盘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累积下来的文化,而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健康道德教育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市场经济涌入,传统文化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拜金、唯利现象突出,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够,造成当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了解不够,缺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尚未设置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较少涉及传统文化,造成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拓展,甚至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里基本看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契机,宣传传统习俗文化;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纪念遗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传习国学经典,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包;重视第二课堂,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关键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严以修身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谈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有在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上,才能运用所学所长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为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前进创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速变化发展时期,求知欲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的判断力,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象。总体上看,自我控制力不足、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个人价值偏离社会价值等因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在成长时期,家庭教育更多灌输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考上好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基本上成为了家庭选择的主流思想,造成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关注点在于个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不够重视,且多以单向灌输方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教育的实际效果。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折射出的道德评价有所偏差,看问题但从他人、社会找原因,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一方面,用榜样的力量感化带动周边人,以人影响人,用看得见、碰得到的道德榜样传递正能量,让身边的好人好事、典型人物真实可感。另一方面,利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直面社会现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走入基层锻炼能力;春晖行动走进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和孤寡老人,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无偿献血,爱心传递等等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培养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评价标准。在“三严三实”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高校德育教育通过严把“严以修身”基础关,利用内容丰富、效果实际的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平台,扎实开展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出道德品行秉正、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让立德树人真正彰显其社会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传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