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摘 要: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孝道文化的特点、孝道文化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建档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清丰县孝道文化档案建设工作进行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孝道文化特点;意义;建档原则
本文为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孝道文化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以濮阳市清丰县为例”(项目编号:2015-R-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孝道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清丰县素有“孝道文化之乡”的美誉,县域内孝道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近年来,对孝道文化的研究与利用氛围日益浓厚,角度日益多样,作为档案部门将清丰县域内孝道文化作为重要档案资源加以建设,对更好地发展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 孝道文化的主要特点
1.1 孝道文化利用具有广泛性
“一般认为中国孝文化从类型上分为儒、释、道三种,以儒家为主导。”[1]儒家文化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将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最重要的科目。此后,“孝”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思想之一,历代王朝无不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形成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2004年和2006年,中宣部、全国老龄办等五部委曾联合举办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表彰 “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湖北省孝感市政府以弘扬孝文化为主题,每年都在传统佳节——“九九重阳” 举办大型孝文化活动;河南清丰县成立专门组织深挖“孝义”、弘扬孝道典型、开展孝道文化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等等,更是将孝道文化研究利用发挥到了较高水平。
1.2 孝道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
孝道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和在当代不断扩大外延广泛利用的大背景下,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以清丰县为例,在县域内可入档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遗址清丰亭、赵氏孝子坟等;文物“纯孝可风”金字匾等;孝道民约《新的二十四种孝道行为标准》等;民歌、民谣《孝道歌》等;民间传说故事《侍亲孝廉张清丰》、《乞食养父李彪》;学术著作和理论研究成果《清丰孝道文化研究资料》、《孝经解释》等;剧本《张清丰》等;图书《思念到永远》、《母祭》等;电视、网络专栏类的资料、声像制品《孝乡之声》等;全县“孝道”评选活动动员会、座谈会;孝道人物评选活动“清丰县十大校园小孝星”、“固城乡民选24孝子”等;孝道主题文艺汇演“弘扬孝道文化戏曲展演周”等;固城乡孝道典型评选动员暨孝道文化培训会等。
1.3 孝道文化传承具有动态性
孝道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传承载体和内容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传承载体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录音、影像记录、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替代了过去口口相授、文字记录等较为原始的传承方式,发展成图片、唱片、录像等形式,由静态的纸质载体演变成音、像、字相结合的动态载体。从内容而言,一是作为孝道文化重要内容成分之一的民间故事和孝道历史故事往往以口头语言为载体,随着这些人记忆的消退、生命的逝去,相应的文化内容也随之永久性丢失。与此同时,现代、当代涌现出来的一些人物事迹又得到不断的填充。二是留存于民间的古建筑、墓碑、文物等,由于民间百姓保护意识淡薄,加之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等原因,造成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甚至遭到毁弃流失。反之,由于政府的重视,对实物档案进行就地保护、修葺完善或者档案征集,集中留存,实物档案又得到了不断完善。整体来看,孝道文化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 建立孝道文化档案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表述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具体到孝道文化档案而言,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孝道文化产生、传承、研究、利用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種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与孝道文化有关所有的文物、文字记录、民歌、民谣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
2.1 有利于保护孝道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孝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同样具有上述特点,部分内容是逐渐形成并传承后世的各种非物化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的口口相传、面面相授。但由于人的记忆并不能忠实反映客观现实,会因记忆能力欠缺而丢失、因想象干扰而重塑、因载体生命消失而失传。而且笔者通过在清丰县走访研究发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的向城镇地区迁移,进而带动低龄人口不断从农村地区流失,导致没有文字记录的孝道民约、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非物质类孝道资源因为失去了传承渠道而正在逐渐的消失,一些古建筑遗址、墓志碑文等实物载体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而逐渐遭到破坏和遗失。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基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孝道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承利用渠道。整体来说,孝道文化资源的正处于遗失新增、新旧更迭的过渡时期,孝道文化组成呈现散乱状态,迫切需要将现有资源系统化、集约化,归类存档,更好地还原历史记忆,并借以开发利用。
2.2 有利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即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要求,意思是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虽然狭义上立足于家庭,但经过和时代精神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肖群忠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2]清丰县作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孝道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依旧被世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追贤律己、忠孝两全等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对当地淳朴民风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建设孝道文化档案并将其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素材 ,对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孝道文化既直接反映了“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在中华民族产生、传承、演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相对西方而言,胡元江等认为与中国孝文化的博大精深相比,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3]朴钟锦指出西方虽讲究孝道,但未像儒家孝道那样把它发展成为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情况,也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的间接见证一种终极价值,而是以父母子女间的平等地位、独立人格和互尽义务为关系基础。[4]相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邻国日本和韩国而言,潘畅和认为从文化机制看日本是以忠为先的主从秩序;韩国是以孝为先的父子序列,“孝”往往居“忠”之前,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父子之“孝”高于君臣之“忠”。[5]因此可以说,孝道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且系统传承的优秀文化,其历史地位被多数研究者给予较高的评价。肖群忠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內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多元意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6]清丰县孝道文化促进会近年来注重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将孝道文化中“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吸收利用,加以弘扬。因此,建立孝道文化档案是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 孝道文化档案的建档原则
做好孝道文化档案工作,应当根据其自身特点,遵循一定原则,以实现档案材料及时收集、有效保护、便于检索、更好利用等目的。
3.1 及时性原则
这是由孝道文化动态发展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要及时了解孝道文化传承、发展和利用过程,及时发现践行孝道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及时收集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开展的相关活动档案资料、及时对散落民间的实物载体进行收集或就地保护等等,对建档工作努力做到信息灵通,及时建档,保证材料的随时充实与完善。
3.2 真实性原则
档案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就是其真实性。在建档过程中首先要忠于历史原貌,对孝道文化中出现的人、事、物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记忆,做到客观真实记录;其次要注意入档范围,对初始档案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和科学筛选,努力做到不超范围、不漏内容,全面准确记录。
3.3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孝道文化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孝道文化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在档案建设过程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排列和编目,变混乱为有序,变零乱为有条理,确保档案的序列化,以便更好地检索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季庆阳:《近十年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第3期。
[2]肖群忠:《论孝之形而上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2期。
[3]胡元江等:《中西方孝文化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4]朴钟锦:《儒家“孝”道观念的时代价值———中、韩传统“孝”观念及其与西方“孝”观念的比较研究》。
[5]潘畅和:《论日本与韩国文化机质的不同特色》,《日本学刊》2006年第5期。
[6]肖群忠:《论孝之形而上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2期。
[7]刘东斌:《基层档案工作实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