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放弃DSP,垃圾流量使精准营销成为笑柄?

2016-09-26 13:15
新营销 2016年8期
关键词:广告主作弊流量

对于Facebook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关注。它的着力点预示着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它所放弃的领域,其价值和发展空间都将被严重质疑。

2016年3月,Facebook正式宣布放弃Atlas DSP项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DSP价值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Facebook放弃全面全平台DSP研发

Facebook Atlas广告技术主管Dave Jakubowski在Atlas官方博客发文解释称,Facebook之所以放弃全面全平台DSP竞价产品研发,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Facebook的DSP产品碰到了数量惊人的劣质广告和虚假的机器人流量。

尽管他们做了筛选,但“依然被无价值流量的规模所震惊”。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Atlas团队将DSP接入到自家的SSP——LiveRail中,结果惊人的一致。即便是自己的交易市场,仍有近75%的流量质量不佳。

其二,通过对广告形式进行调查,他们发现真正具有展示价值的广告形式只有原生和视频。

这两大原因直指DSP存在的核心——垃圾流量使DSP宣称的精准营销成为笑话。Facebook不仅否定了DSP存在的基石,还质疑其广告形式的有效性。两枚导弹定向直击其主要竞争对手Google,后者正是以DSP为核心业务。

这不免让人怀疑Facebook背后的真正意图。据传,Facebook内部一直存在“开放”与“封闭”两大派系之争。作为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拥有庞大用户的基本属性、社交图谱以及行为特征等珍贵数据,这使它的人群定位能力非常强大。关于Facebook在大数据营销方面的精彩案例已经数不胜数,在此不再赘述。因此,DSP对于Facebook来说,几乎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发展路径。

如果向上追溯,

可以看到Facebook不断布局DSP领域

2007年11月,Facebook推出灯塔计划,采集用户在外部网站的活动数据推送给Facebook上的好友。这相当于你在淘宝购买了一份猫粮,你的人人网好友就能收到提醒:嘿!你的好友周再宇在淘宝买了份猫粮!(是不是很庆幸,幸亏我买的只是猫粮~)因涉及到隐私问题,灯塔计划很快就在用户的强烈反对下匆匆关闭,仅存活1个月。

2008年,Facebook发布Facebook connect,实现Facebook账户与其他网站打通。其意义在于连接Facebook内部与外界渠道。

2009年,Facebook上线Foursquare。用户可以分享地理位置到Facebook,使用户与真实世界地理位置之间的连接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数据开始打通。

2010年,发布OpenGragh项目。用户可以对好友信息send/follow/like等等,用户之间的数据联系进一步增强。

至此,Facebook已经可以记录“谁在哪里对什么做了什么,以及谁点了赞”。拥有这些数据之后,Facebook的定向数据营销会更加精准。于是,在下一年,Facebook就做了定向数据营销尝试。

2011年,Facebook发布Sponsored Stories项目。基于用户的like行为推送广告主信息。比如你的朋友在Facebook分享了某一品牌、商品信息,如果你点了赞,你就会收到关于该品牌、商品的广告,并且可以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2012年,Facebook正式尝试DSP。当用户访问第三方网站时,会被一个Cookie标记,之后再访问Facebook时,用户历史访问记录会展示给参与实时竞价的广告商,出价最高者可以获得该用户在Facebook的侧边栏广告位。

翻译成大众语言就是:如果你访问淘宝时搜索过猫粮产品,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没有购买,于是当你访问新浪微博时就会发现边栏广告就是各类猫粮的信息。与此同时,在其他人的新浪微博同一位置边栏广告中,出现的却是他曾经搜索过的产品信息。

DSP因此拥有两大功能:一是展示提醒功能,二是购买转化功能。

从这个角度看,Facebook强大的人群定向能力与DSP简直是天作之合。

于是,2013年,Facebook从微软手里收购了Atlas。2014年正式推出,为adsever服务,主要提供跨屏追踪、人群定向以及在外网使用Facebook数据的服务。

2014年,Facebook更进一步,收购视频广告技术公司LiveRail,该公司主要业务为视频、横幅和原生广告。在当年秋天,Facebook重新发布Atlas平台,重建程序化交易产品。

2015年10月,Atlas DSP项目组尝试把DSP竞价广告提供给大型代理商试用,从Facebook之外的交易市场买入广告展示。

Facebook决意放弃DSP,

真是一个神转折

关于Facebook放弃DSP的真实原因,显然其在公开声明中只说了一部分。

行业内人士认为,Facebook之所以放弃DSP,一方面是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量:与早早布局DSP的Google相比,Facebook进入该领域太晚,已经失去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封闭”与“开放”的内部争斗。对于已经建立了庞大社交生态的Facebook来说,封闭运营也许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这一点可以对比国内的微信生态系统。

并且,目前DSP的确还处于前期规范阶段,垃圾流量的影响不可忽视。据网站内容防盗服务商Distil Networks估计,2015年全球发布商&广告商因网络广告欺诈而遭受的损失高达185亿美元,平均每3美元数字广告投入中,就有1美元被欺诈广告吞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DSP没有价值,只是要经过一定的前期规范和调整,提高反作弊能力,形成行业标准。目前反作弊成本较高,在商业效率考量下,Facebook放弃并非主营业务的DSP,转向主要利润来源——视频和原生广告,显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声明中重点敲打一下以DSP为主营业务的竞争对手,只是捎带手的事情。

相比Facebook所处的营销环境,

中国市场显然更加复杂

首先是媒体环境的剧变。

受益于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大量自媒体崛起并获得利润,其中佼佼者甚至一再获得风投青睐;受此趋势影响,头条号、企鹅媒体平台等开始发力。

自媒体多杂散乱的特征,使广告主在投放时面临更高的对接和沟通成本。显然,DSP的自动化集成分发可以使海量媒体与广告的对接简化。从广告主端,使广告投放更加高效。在媒体端,则实现长尾广告位库存的有效消化。两端有需求,平台对接就变得理所当然。

其次是电商和移动端的狂飙突进。

中国的电商行业较传统零售更为发达,在线上可以完整实现从广告到购买的转化。同时,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使市场迅速从PC端向移动端跃迁。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9亿,全年新增0.6亿人;预计2018年将达到8.9亿人。广告主对于移动人群的精准定向需求更为旺盛。DSP显然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因此,中国的DSP市场在最近几年风起云涌,出现了不少主营DSP的企业。比如品友互动、力美科技、悠易互通、点入移动、广点通、易传媒、MediaV、WiseMedia、璧合科技、晶赞科技、亿玛、多盟、iclick、互动通、宏盟、传漾、聚效、有道智选等。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程序化购买广告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6》专题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程序化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较2014年增长100.2%,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的认可度快速上升。

Facebook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它们不能

目前,考察一家DSP精准营销能力的标准主要看几个因素:对接平台的数量和结构(流量来源)、人群数据&算法(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现有客户结构(对行业的理解和资源优势)。除此以外,还要加上一项——流量的反作弊能力。

说到流量作弊,TOMsInsight曾经有过一段描述:“用数据反应产品线的目前状况,几乎不可能。各种各样的数据噪点,早已经把元数据污染的没法用了。而且这些你都不能说,很多时候数据的污染,都是自己人的行为。比如上线一个产品,IP达不到预期KPI,怎么办?那就自己刷一下处理一下啊,这对技术而言太容易不过了吧。如果你把80%都是处理的元数据拿给我分析,我能告诉你什么结果呢?”

流量作弊之所以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是出于几大流量参与方的利益驱动。媒体需要流量作弊来获取广告收入,公关公司需要完成流量KPI,甲方市场人员也需要完成KPI,具体到一些DSP企业,如果是按CPM(每千人成本)、CPC(按点击付费)计费的话,也会有流量作弊的动机。就目前的情况看,按CPA(按效果付费)计费要更为真实一些。为了制造虚假流量,一些APP甚至会在深夜打开后台自行点击广告。

显然,流量作弊对于以精准营销为主要诉求和存在理由的DSP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Facebook可以因为目前的乱象而选择放弃,转而专注于利润更高的主营业务,而目前国内的DSP平台们显然不能。于是它们纷纷开展肃清运动,以反作弊提高流量质量,以期获得广告主的长期支持。

在Facebook放弃DSP后,

本土DSP企业如何防止作弊

目前,温云龙在点入移动任CTO已经近两年的时间。

点入移动隶属于亿起联科技,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提供移动营销解决方案,包括移动广告策划投放、效果监测、数据分析、受众挖掘、云端控制等。点入移动私有DMP的数据来源于5个领域: ADN广告联盟、历史沉淀数据、游戏SDK数据、第三方数据公司及运营商的数据,可细化到媒体使用行为、付费行为、广告追踪数据、点击偏好、素材偏好、SLOGAN偏好、消费偏好、人口属性等。

温云龙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量质量,点入移动正在不断完善反作弊体系,包括机型硬件防作弊和用户行为防作弊等。“要看流量背后是不是真实用户,首先,我们沉淀了一个非人类IP库的黑名单,以此屏蔽作弊地址。上网的时候,每个人对应一个IP地址,这个IP地址会积累一些人类的上网行为数据。此外,我们有一个用户行为评判模型,以此评判流量更靠近人类行为还是机器行为。”

温云龙举了一个例子,正常的人类上网行为是更加丰富的,“比如,你早上会看看微信,收收邮件,偶尔会登录淘宝购物……但是机器用户不会。作弊流量只做作弊这件事,它一整天都在做看广告和点广告的事情”。

“反作弊还涉及点击价值的评估。我们会给‘看到广告或‘点击广告这些行为一些评判标准,比如点击位置、点击时间、点击频率等。因为作弊可能有很多手段,比如点击量特别大的一般是机器模拟点击,它只会点击固定位置;从点击时间来看,正常人类也不会半夜爬起来只点击广告玩。最后,机器的点击率分布也一定是不正常的。”温云龙说。

点入移动采取的反作弊机制按流程来看,一部分垃圾流量会通过前置过滤,另一部分虽然通过过滤仍产生曝光和点击,但是会通过后期数据分析进行筛除。

“举个例子,如果投放的广告是促成软件下载的,就要看下载行为是不是正常。比如正常人类下载有一个大概率流程,先点击哪里、跳到哪里、再点击哪里、大概多长时间下完软件、网速是怎样的等等因素,然后判定是不是正常下载,因为作弊用户是不会等待软件下载完的,跟人类行为有很大区别。”

对于行业内普遍的反作弊成本高的问题,温云龙认为,这主要看DSP平台是否拥有自己的数据积累,如果使用其他平台数据来源,反作弊成本自然高居不下。

对于广告主来说,采用DSP投放按效果付费虽然成本较高,但性价比也很高。点入移动一般会为广告主提供一定的试投期。在试投期内,根据效果不断调整投放策略,也会筛除一定的作弊流量。在游戏《克鲁赛德战记》投放期间,点入移动对投放数据持续优化,采用look-alike技术对人口属性、消费兴趣、付费能力、应用兴趣及生活方式分析,进而采用多维度、多条件设备筛选,进行相似人群放大。

Google是如何定义虚假流量的?

Google将虚假流量称为“无效点击”。

●如果媒体为了增加获得的广告费用,而进行人工点击,会被视为无效点击;

●由自动点击工具、漫游器或其他欺诈软件产生的机器性点击,会被视为无效点击;

●对广告客户没有任何价值的多余点击,比如双击时产生的二次点击,将被计算为仅一次点击。

Google系统会对每次点击进行检查,识别无效点击和展示并从媒体账户中删除相关数据,比如点击量和付款数据,以避免广告主为无效点击买单。

系统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百密一疏,有漏网之鱼怎么办?对于那些自动检测工具没有识别出来的无效点击,Google会针对这些点击返还广告款。

基本的反作弊技术

说实话,反作弊涉及各DSP平台的算法机密,但是基本的反作弊方法是通用的。在此,我试着用“普通话”翻译一下基本的反作弊技术:

基于IP地址:来自同一IP地址的多次点击,会被视为一次点击或直接视为作弊而被K掉账号;同一广告点击IP大部分来自同一地理区域,也会被怀疑为作弊。

基于Cookies:虽然IP不同但是Cookies相同,也会被视为作弊。主要针对利用VPN不断变换IP地址点击广告的作弊。

基于广告点击率:广告点击率有个正常范围,远高于平均点击率会被视为作弊。

基于页面停留时间:在广告页面停留时间过短的点击行为会被怀疑作弊或视为无效。

基于点击位置:点击点在屏幕中会有一个坐标,同一坐标重复过多会被怀疑是机器行为,视为作弊。

基于流量来源:流量来源一般分为直接访问、搜索访问和推荐访问三种。如果广告点击大部分来自于直接访问,则被怀疑是作弊。

基于流量与广告点击率对比:流量少但是广告点击率高,会被怀疑为作弊。

基于文本分析:网页上有鼓动点击广告的文字,会被怀疑为作弊。

基于黑名单:犯过事儿的都有犯罪记录。

基于流量来源的浏览器类型:IE、chrome、搜狗、360等主流浏览器会在流量来源中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某一浏览器在流量来源中占据过多比重,则被怀疑作弊。

基于流量来源的操作系统类型:各主流操作系统在点击中会占有一定比例,如某一系统占据过多比重,则被怀疑作弊。

需要注意的是,反作弊方法完全暴露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任何反作弊方法都会导致作弊的针对性更新换代。在数字营销领域,在DSP的未来发展中,反作弊将是不断优化、不断升级的过程。因为作弊和垃圾流量的存在,就否定DSP和数字营销的价值,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广告主作弊流量
创新营销新模式爱创荣获第十四届广告主金远奖金奖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作弊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寻找书业新流量
考虑广告主投资竞争的关键词拍卖研究
作弊等
没作弊
广告主与搜索引擎的双向博弈分析
五位一体流量平稳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