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明 陈业鸿
(嘉兴和邦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2010年至2013年,全国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以上事故67起、死亡269人,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以上事故的41.1%和39.9%。事故暴露出部分工贸企业缺乏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检测不通风盲目作业,作业人员培训不到位,防护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未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扩大等主要问题。
有限空间是安全学范畴内的定义。定义为有限空间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体积足够大,人能够完全进入;进出口有限或者受到限制;不是设计为长时间占用空间。
根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DB 33/707—2013)的定义,有限空间是指仅有1—2个人孔即进出口受到限制的密闭、狭窄、通风不良的分隔间,或深度大于1.2 m封闭或敞口的通风不良空间,分为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上建(构)筑物三类。
总之,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叫有限空间(作业受到限制的空间),在有限空间的作业都称为有限空间作业。
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如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炼油、冶金、建筑、电力、造纸、造船、建材、食品加工、餐饮、市政工程、城市燃气、污水处理、特种设备等。
有些有限空间内残余物、细菌分解、工作产物、建筑材料的脱附等可能产生或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沼气、瓦斯)和其他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粉尘及缺氧危险。其中以硫化氢和一氧化碳为主的窒息性气体尤为突出,特别应注意与作业空间相连工艺设施可能发生的有毒或可燃气体泄漏。作业过程中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有毒气体导致作业人员中毒事故;缺氧导致作业人员窒息事故;可燃气体闪爆或爆炸事故或自聚物裂解爆炸事故;另外大部分有限空间作业面狭窄、作业环境复杂,还易发生触电、机械伤害、淹溺和坍塌掩埋等事故。
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
有限空间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在有限空间内,如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9.5%时,有限空间形成缺氧状态,极易导致缺氧窒息事故的发生。
有限空间空气中积聚的易燃、易爆气体、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就会引起燃烧爆炸;或作业场所内存在的自聚物裂解爆炸事故。
有限空间作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存在以下危险有害因素:淹溺、坍塌掩埋、坠物伤害、坠落、滑倒、绊倒及跌倒、噪音、粉尘等。此外,还包括灼伤与腐蚀,高温作业引起中暑,触电伤害;有的作业如电、气焊作业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伤害,尖锐锋利物体引起的物理伤害和其他机械伤害等。
有限空间对应的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上建(构)筑物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见表1。
表1 有限空间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统计分析显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主要发生在造纸、印染、酿造等行业的浆池、反应釜、废水池、污水管道,以及市政化粪池、地下管道的施工、维修、清理作业和建筑防水作业过程中。
(1)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概念的陌生,以致根本无法认清相应空间存在的危害性。有限空间作业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在未通风、未检测的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这是有限空间事故高发生率的根本原因。对于某些有限空间,内部构造的复杂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
(2)监护、救援人员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相应事故的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盲目施救造成的事故扩大现象尤为严重。经常发生一人在有限空间内作业发生意外,多名救援人员进行营救时发生死亡事故。
(3)适用救援设备的缺失也是导致相应作业人员高死亡率的原因。
根据2013年4月10日至5月30日嘉兴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专项执法行动,共排摸出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600家,检查企业434家,其中造纸32家、冶金32家、市政12家、食品加工45家、船舶修造15家、其他319家,出具现场检查记录354份,整改指令书61份,立案4起,罚款1.2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1家。从检查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1)少数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够。检查中有64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占检查总数的14.7%;有38家未实施作业证管理,占检查总数的8.8%。
(2)部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未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列入三级安全教育内容,作业人员缺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检查中有49家未对作业人员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占检查总数的11.3%。
(3)部分企业防护救援器材配备不足,未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检查中有26家未配备防护救援器材,占检查总数的6.0%;有39家未制定应急预案,占检查总数的9.0%。
(1)有限空间作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因此加强全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是防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2)相关单位要把有限空间的安全作业作为新员工入厂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有防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内容。每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对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再进行专题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从事清淤、维修作业的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等的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人员上岗作业。相关从业人员可参照特种作业人员进行管理。
(3)制定完善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关键是意识的增强、培训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企业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有关注意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相应的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等有关人员的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对本单位红线内的所有密闭空间(含人可进入,同时可能发生缺氧窒息或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的容器、设备和地下构筑物),以及沟、池、深坑、电缆井、通讯井、阀门井(含燃气、供热以及其他地下管道)、污水池、污水井、污水管道、污水泵站、1米深以上雨水井、集水井等进行排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如“有限空间,未经许可严禁进入”等),并登记建立完整的有限空间台账。
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工作的通知》、《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8958—2006)、《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2007)、《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 12942—2006)、《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程》(AQ 3028—2008)、《生产区域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HG 30011—201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DB 33/707—2013)等规定和标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在有限空间作业之前,相关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必须先办理作业审批手续,取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票),落实作业负责人、作业人、监护人等有关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并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现场逐条进行确认。
未经审批,未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单位委托承包商进行有限空间施工作业时,必须严格审查承包商的资质条件,要与承包商签订专门的安全合同(或安全协议)。要求承包商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设备设施要齐全,并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求承包商在施工作业前,必须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存在多个施工队伍时,要对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无论是本单位自己作业,还是承包商作业),必须绝对保障现场要有专人24小时全程监护。监护人员除有乙方人员外,甲方必须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全程监护。甲方监护人员的职责是督促乙方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纠正和制止违章,及时发现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隐患和危险,参与应急救护等。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如有特殊情况确需离开时,必须提前安排他人接替现场监护,但接替人员也必须了解相关安全措施和应急救护知识。现场监护要配备报警通信工具,以及必要的救生绳、空气呼吸器等。
(1)在作业前,应辨识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并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作业空间的结构和相关介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处理、救护方法等。
(2)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如在有限空间进行高处作业应按《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AQ 3026—2008)的规定进行,应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动火作业应按《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 3022—2008)的规定进行。
(3)切实做好作业空间的工艺处理,所有与作业点相连的管道必须加盲板断开,严禁用关闭阀门或用止逆阀代替盲板,盲板应做好相关记录及挂牌标识;特别是石油化工等设备装置应进行清洗、蒸煮、吹扫、置换等必要的处理。
(4)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对氧含量和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如有必要随时监测。
(5)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守动火、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并办理相关作业票,进入带有搅拌装置的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切断电源,并在开关处加挂警示牌,设专人监护。
(6)有限空间作业出入口处不得有障碍物,应保持畅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一般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特殊情况须经企业安全部门批准。
(7)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需使用临时照明,所用行灯或电筒必须为防爆型且电压不超过36伏,在金属设备内及特别潮湿的地方作业,电压不得超过12伏,且绝缘良好,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有完好的漏电保护设备。
(8)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首先拟订和掌握紧急情况时的外出路线、方法,在有限空间内作业的人员必须安排轮换或休息,每次作业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
(9)有限空间作业应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采用强制通风,但禁止向有限空间通入氧气。
(10)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每隔30分钟必须进行分析,空气不合格时马上停止作业,进行置换处理。
(11)作业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12)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必须安排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应密切监视作业状况,不得离岗。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3)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配备通信器材。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并保持有效联络。
(14)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工具、材料要登记,防止遗留在作业点内,作业现场要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材和灭火器材。
(15)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单位要制定可靠有效的有限空间事故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事故要立即拨打110、119电话报警,拨打120救人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安监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禁止在不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由于作业环境复杂,不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多,一旦遇险,施救难度大,盲目施救或救援方法不当,又容易造成伤亡扩大,导致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我们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完善防护设备设施配备,建立切实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作业标准,有效防范和减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健康安全。